桓仁原始性孑遗植物双蕊兰的特征特性与保护利用
2017-12-15王志华辽宁省国营桓仁满族自治县辽宁本溪117200
●王志华(辽宁省国营桓仁满族自治县 辽宁 本溪 117200)
桓仁原始性孑遗植物双蕊兰的特征特性与保护利用
●王志华(辽宁省国营桓仁满族自治县 辽宁 本溪 117200)
桓仁县地处东北长白山与华北燕山两大植被区系的过渡性地带。境内以山高林茂为主,林业资源极其丰富,是有名的辽东“绿色宝库”。桓仁县林地总面积在430万亩左右,占全县总面积的81%,其中天然林320万亩,人工林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7%。全县林木种类齐全繁多,其中乔、灌木总计达40科94属248种。在丰富的林业资源中,桓仁县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是辽东山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自然保护区由于山险坡峭、气温较低、极顶裸露,植物难生,因此得名老秃岭子山。老秃岭子山属于长白山脉,是辽宁省内屋脊,主峰海拔高度达1367m,仅次于辽宁省内最高峰花脖子山,是一处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植物带,罕见的原始性孑遗植物双蕊兰即在此发现。现将双蕊兰的生物学特性与繁育技术介绍如下。
1 双蕊兰的发现过程
1986年,省级自然保护区老秃顶子山西坡大东沟管理站鸿雁护林防火检查站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一处双蕊兰生长地,当时共计生长8株(因分布区域极为偏僻,考察调研经费不足,1987年至1999年没有进行持续性观测)。2001年,桓仁县林业局实施了林业资源扩大种群数量调查,在考察期间又发现了24株双蕊兰,主要林地是以柞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地面主要有猴腿蹄盖蕨、悬钩子、蛇白蔹等地被植物生长。
2 双蕊兰的主要形态特征
双蕊兰终生不具绿叶,具粗短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茎直立,不分枝,近圆柱状,具数枚圆筒状鞘,鞘上端卵形,无绿叶茎圆柱状、纤细弯曲,直径约2mm,无绿叶,当双蕊兰的植株枯萎时,主要表现为棕褐色,下部具4枚鞘;鞘长2~3cm。总状花序数为6~8cm,顶具数朵小花,多为13~17朵;花色为淡绿色,也有绿白色,花苞片膜质呈披针形,具较长的花梗;花呈直立状,不扭转,长度在7~8mm,花梗长4~6mm,上面有乳突状短柔毛;双蕊兰的花被由3枚相似的萼片共同组成,无特化的唇瓣;蕊柱呈现直立状,为正圆柱形;发育雄蕊2枚,生长位置在蕊柱顶端两侧之处,雄蕊分布在中萼片和中央花瓣(唇瓣)两侧与之对生;双蕊兰花药2室,花丝较短;花粉团2个,属于粒粉质,不具花粉团柄;其柱头生于蕊柱的顶端,如盘状;子房呈圆形或椭圆形;不具蕊喙;双蕊兰的盛花期为8月10~20日。双蕊兰的平均植株高度在10~30cm,根状茎粗度在2.5~3mm。
3 双蕊兰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双蕊兰喜生于海拔700~800m的柞木林下以及地面腐殖质极厚的荫蔽山坡处。产自中国辽宁东部。系兰科最原始的孑遗植物,双蕊兰为兰科双蕊兰属,为腐生小草本植物,并且与真菌共生。
调查发现,双蕊兰生长的土壤为石质棕壤或暗棕色轻壤土质,土壤表层均沉积较厚的腐殖质;双蕊兰生长的坡位、坡向及海拔高度:第一处坡位为中腹,坡向为西,海拔高度为720m;另一处为山中腹,坡向为东南,海拔高度为650m;第三处为山下腹,坡向为西北。海拔高度为620m。双蕊兰生长的光照条件、林内温度、湿度条件:多年观测调查发现,双蕊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接受的是林间直射光,适宜的平均温度为19~20℃,适宜的平均相对湿度为65% 75%。双蕊兰所处周边林分郁闭度在0.7~0.8。据观测,双蕊兰的整个生长期仅为20~25天,大多情况是在8月中旬前期出土,9月上旬即枯萎,之后腐烂。
4 对双蕊兰的保护意义
双蕊兰是兰科植物中极其罕见的原始类型孑遗植物,具有腐生习性,整个生长过程不具绿叶,在生长过程中与某一类真菌共生,其繁殖方式至今还是个谜。双蕊兰的起源、与兰科其他亚科的分属关系,尚待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和探索。目前条件下,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野外观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实施研究、保护、管理、监控孑遗植物双蕊兰的起源、生境和生长发育特点,积极扩大双蕊兰的种群数量。对为国家、人类留下珍贵的古源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大对原始性孑遗植物双蕊兰的保护力度,建立全封闭、全隔离的场地保护工作。
4.2 对双蕊兰的生长分布区域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情况进行观测,进一步研究出与双蕊兰共生菌的类型及其生长适宜的营养物质条件。
4.3 实施室外研究与室内研究两位一体的研究方式,经过组织培养或其他适宜合理的繁殖方式,扩大双蕊兰的种群数量。
4.4 对双蕊兰植株所含的营养物质成分进行微观测定,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