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比较

2017-12-14刘霞

赢未来 2017年6期
关键词:仁爱墨子孔子

刘霞

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的爱人,如何修身,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兼爱”;孔子;墨子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1]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庸》里孔子说:“仁者,人也。”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大概分为以下三点:

(一)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也是核心。《论语·颜渊》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爱人分为两方面,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梯是“仁”的根本。《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2.爱众。孝悌不仅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论语·乡党》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尹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有差别的爱的变化。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愛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2]

(二)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谈怎样归于仁,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自我约束。《论语·颜渊》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礼”是“仁”的外在标准,是外在形式,“仁”是“礼”的内在表现,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一体。

(三)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所谓“忠”是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庸也》)。[3]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的个人立身处事的准则,具有很大局限性,是对等级制度的无限崇尚。因此,墨子提出无差别、无等级的“兼爱”思想。“兼爱”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爱无厚薄”

《墨子·大取》论述“亲亲之爱”:“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谓伦列。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也……亲厚,厚;亲薄,薄。”[5]在儒家看来,根据道义可以厚爱的便厚爱;根据道义可以薄爱的便薄爱,这就是所谓伦常序列。近亲要厚爱,远亲要薄爱。可见,墨子的“兼爱”是与儒家“仁爱”思想不同的进步主张,是对有等级差别的爱的批驳。墨子倡导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认为爱人应不分厚薄的差别,可见,其“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无差别的爱。

(二)“相爱相利”

在墨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内心的“爱”与“利”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实际表现出的“爱”与“利”是由内心外化而得的结果。“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6]墨子指出:义,就是利;不义,就是害。在墨子看来,施爱人不能仅限于言语,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还要根据出发点和具体效果来判断。“相爱相利”既是人们理想行为方式的出发点,又是人们理想行为方式追求的目标。

(三)“爱利天下”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7]孟子这一总结可概括墨子“兼爱”的宏大志愿和伟大实践。墨子“兼爱”倡导在利他的同时实现主客体的互利共赢,从而为所有人争取合理利益。[8]

三、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一)两者相同之处

1.两者都主张“仁”。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倡“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孔子的“仁爱”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孔子十分注重和提倡“仁”。墨子的“兼爱”也称之为“仁”。墨子在《兼爱下》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9]意思就是说作为仁者,必须做出对天下有利的事情,而阻挡住对天下不利的事情。因此,可以推断出:墨子的“兼爱”也包含着“仁”的思想,墨子也是十分注重“仁”的。

2.两者都注重践行。孔子提出:要想了解一个人是否爱人,只要察看其行为,了解其走过的路程,了解其爱好,那么就会知道他是否爱人了。孔子是非常注重把言行付诸于实践的,注重践行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与孔子一样也非常注重践行的。墨子认为:说过的话一定要能够付诸于行动,不能够付诸于行动的话只能是空话,毫无意义的。

(二)两者不同之处

1.“爱”的对象不同。孔子“仁爱”思想是不平等的爱,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并且认为血缘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的程度依次递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人,而产生不同的等级。孔子“仁爱”思想中的“爱人”是有差别的,不是爱所有的人,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墨子“兼爱”思想中“爱人”是不分等级的,平等之爱。墨子主张爱人不应该有亲疏厚薄之分。

2.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同。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个人的行为规范应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忠恕”之道,注重主观道德修养。墨子“兼爱”思想以“交相利”为基础,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的思想,反对喊口号似的“仁爱”,注重事情的结果。

四、启示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发展进步的源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因此,认真研究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爱人”思想,汲取其中的永恒价值,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分析、融合,将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

[4] 石占文.论语品绎[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297.

[5] 方勇.墨子·大取[M].中华书局,2015:122.

[6] 方勇.墨子·大取[M].中华书局,2015:376.

[7] 方勇.孟子·尽心上[M].中华书局,2013:271.

[8] 张海冰.墨子“兼爱”思想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9] 陈小勇,杨国林.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8).

[10] 赵亚元.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J].科学管理,2013(10).

猜你喜欢

仁爱墨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