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活动的替身
2017-12-14李志恒
李志恒
【四两拨千斤】
小朋友,读读这个语段:
看一看老师布置的数学题吧。不看不知道,一看眼睛直发蒙:“一百个肉包子一百个人吃,一个大人吃了三个,三个小孩吃了一个……”肉包子,还配有啥馅?是香菇的,芹菜的?我好想吃哟。要是在家里,我就拿这大头包子配上可乐、雪碧、可比克……咦,这题是不是出错了?三个孩子吃一个,能吃饱吗?老师出这道题是啥意思?故意勾引我的哈喇子吗?算了,再想想吧。哈哈,我聪明的大脑终于冒火花了。可是答案等于几呢?要是用妈妈手机里的计算器,该多省劲啊!可关键是,我在教室!
聪明的你,看出来没有?这段话几乎全是作者内心所想。下划线部分是作者根据数学题的联想,方框内的内容是对出题目的的猜测,最后的黑体字是自己的独白。
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不管哪种形式的“想”,都是直接把内心活动“说”出来,心里咋想就咋“说”,很直接哟。
告诉你,内心活动的表达还有“高招”,心里想的啥,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动作、神态、景或物的描写替代直白的内心。看张瑜函小朋友的“烦”。
“你这人,课堂上不用功,拿起作业就犯愁。哪个孩子像你呀?你看看人家王靖杰……”妈妈的唠叨从我的小房间带到厨房,又从厨房拖到客厅,绕梁不绝。我抓起作业本,狠狠地把它摔在地上。低下头直勾勾地盯了半天,又弯腰把它捡起来放回书桌,伸开“铁砂掌”狠劲地给它来了两招。
小作者听着妈妈的唠叨,心里很烦,可是语段中没有一句这样的心理描写。细细品味,他“摔、拍作业本”的动作里写满了气愤,“捡起来”充满着无奈。用动作替代内心活动,是不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再如,“妈妈无端指责了我好一阵。瞬间,我什么话都不想说,低着头,拖着书包向卧室走。”“瞬间”的百感交集,作者没有赘述,只是用“低头”“拖书包”两个动作写意地表现了自己的委屈和沮丧。
除了动作能代言内心,人物语言、神态、景物也能胜任“代言人”。
“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言为心声,《一枚金币》中,儿子的话就是他愤怒和不解的独白。
同桌还没说完,我已经双手叉腰站起来,满脸怒容,眼珠子瞪得比乒乓球还大。细眉毛使劲往一起挤,头发都直了起来,牙齿也咬得腮帮子直鼓。
这是赵一铭同学的《我是小犟驴》中的两句话,作者用神态把自己的一怒描写得形象逼真,用神态替代,比直白的内心述说情感更强烈。
“水泥地上还有几个小水洼,一只小蚂蚁在水洼里漂了不到两秒钟就开始下沉,它时而首尾抱成一团,时而舒展身体使劲用纤细的小腿拨着水面,看不清它的眼睛,不知道流露出的是孤独还是哀伤;听不到它的声音,不知道它在呼救还是呐喊。”这是姚雯凝同学写自己在“张飞穿针”时,几经努力没能成功,遭到同组同学的挖苦后,自己生气地蹲下身去看到的景物。见微知著,景物中恰切地流泄出自己当时的内心。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思维做体操】
高手捉刀,无招胜有招。走进下列情境,你能用什么来替代内心活动呢?
电视不让看,手机不让玩儿,还不准下楼找小朋友……“让”干的只有读经典,写作业。
李老师支招:
这时候,作者的内心是烦闷的。做着家长“让”做的事儿,他一定是心不在焉的。
读经典,怎么读?
写作业,手中的笔会在作业的背面胡乱画着,再转几圈。
目光看向哪儿?多长时间?
说好的这场比赛让我上场。可是临阵了,又说我脚下功夫有待进步。
我趁爸爸睡觉的工夫,悄悄用橡皮泥给爸爸做了个鞋垫子。爸爸终于起床了……
参考1
我举起自己的足球狠狠地摔在地上,一扭头离开了足球场。(赵星轲)
参考2
爸爸蹬上皮鞋站起身,眉头瞬间挤成了个大疙瘩。拿起鞋子凑到眼前看了看,提着鞋子就冲我而来。(王璞安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