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收拨当心画 妙用结语韵味长
2017-12-14江红波
江红波
古人称好文章的结尾为“豹尾”,即是说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张扬有力。如果能使阅卷老师看到结尾有力度、深度,让人精神振奋,这将使老师在评分前再一次激发好感,为作文提分。那么,如何打造作文的“豹尾”?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技法一:卒章显志,表达观点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写个人对社会生活、世态万象的感悟。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着独特的理解,有着自我的认识。如果在结尾,能在很好概括素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阐述个人观点,凸显对问题的认知,更能看到考生慧眼独具的思考方向。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满分作文《撷文化以话中华》的结尾:
我们的国家逐步占据着世界的重要席位,然而她是个大国,更是个文明古国,从军事、艺术、饮食中体现出的不卑不亢、崇尚美好、兼容并包是她本源的价值观。我认为,唯有望向她最为内在的文化,才能真正体味到她典雅的内蕴。
这段文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括,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技法二:描写细致,引人神往
对阐述的对象,在结尾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描摹,勾勒出一种美好的意境来渲染主题,引发阅卷老师内心的共鸣。如果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根据材料的运用和主题升华的需要,采用精心描述,构造美好的生活或自然场景,可以让老师眼前一亮,心情大好。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满分作文《多彩中国任你行》的结尾:
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一个国家,她恰似梦中仙境。穿过无际大洋,飞过广阔天空,拨开层层云雾,只见那儿美食遍地,乐音悠扬,临着弯弯溪流,倚着高山峻岭,偶见宁静祥和的小村庄,这里的景色美妙绝伦,这里的人们热情大方。是的,于此地,你的每一次光顾都是不虚此行!
在这里,考生通过一段景物描写,带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受,顿生美好与愉悦之情。
技法三:呼唤号召,激情四溢
面对社会生活,面对自然场景,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呼朋引伴地张扬内心的情感,可以激发阅卷老师的心情。写作者的情怀,唯有高声说出来,才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追求与希望。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切合实际需要进行情感抒发,在文末采用号召呼唤的方式,可以让阅卷老师心情更加澎湃。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满分作文《美丽中国欢迎你》的结尾:
朋友,如此美丽的乡景、乡趣、乡情定会让你流连忘返。朋友,如果你愿意,我将会是你最好的导游,带你游尽美丽中国的山山水水,感受美丽中国的风土人情!因为,美丽中国永远欢迎你!
文末以对“朋友”的热情呼唤做结,在声声呼唤中,看到内心的真诚与美好。
技法四:巧用排比,气势磅礴
在作文中采用排比句式来表情达意,这是增加文章亮点的一种极好方式。结构的匀称,气势的流畅,可以使全文变得整句散句相结合,阅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在文章的结尾采取排比句或排比段的方式,认真思考整体文章,可以使全文在主题升华上更显魅力,彰显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满分作文《大写的中国》的结尾:
奇哉!丝绸来自于古代而奔向未来,始于大陆而行于大海,翩翩,希冀的丝绸是大写的。
趣哉!京剧汇集,沉淀,终经时间的锤炼而精彩绽放,灼灼,热切的曲调儿是大写的。
潮哉!共享单车的发行,是一种创新,是新绿的初吐,晏晏,年轮走过的足迹是大写的。
大写的中国,神奇而又有趣,乐趣中不乏新潮,怎能不爱?
语言简明,论述平实,从丝绸、京剧到共享单车,看似娓娓道来,却是意蕴生动。
技法五: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名言诗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彩的一部分,作为考生要善于做到运用。名言诗句,能够使文章增加内涵,可以使语言生动,可以提升文学韵味,更能看到考生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与运用。为此,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借助名言诗句来结尾,可以更好的升华主题,提升作文的档次。恰到好处的引用,体现考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提升全文的质量。比如(20017年全国Ⅰ卷)满分作文《中国路上的风景》的结尾:
中国唐朝诗人王昌龄有诗云:“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希望身在中国的你们能够万事顺利,迈开步子,带着清澈的眼、纯净的心,欣赏河山风光。
诗句的引用,告诉外国青年他乡就是故乡,认真享受美好中国的风景。
技法六:借助歌词,增加韵味
在影视作品或是乐坛上,时常有新歌出现。很多歌曲的创作,极富表现力,从而被青少年广为传唱。歌词是对生活的提炼,歌词是對社会的关注,歌词更多的是对情感的抒发。作为考生,可以把熟知的歌词,恰当地运用在作文的结尾,借助歌词的魅力,来提升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亲睐。比如(2017年上海卷)满分作文《预测之外》的结尾:
如同《放牛班的春天》中那首歌所唱:“生命的守望与希望的热忱,混杂着无定的未来,有万丈光芒在小巷深处闪耀。”
歌词的运用,既呼应了前文,又增添了文章的语言美和表现力。
技法七:留下悬念,引人遐想
在文章的结尾,根据全文的特点,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对全文的事件的反省,及对社会的思考,从而彰显文章的韵味。如果考生在写作时,在对文章中心材料的描述中,做到在结尾设置悬念,即能使阅卷老师看到考生整体构思、把控材料的能力。比如(2017年江苏卷)满分作文《车载人情》的结尾:
如今再一次来到洪老师家。 辗转几年,洪老师老了,那辆二八式的自行车还在,它旧了,却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院子里的老人气喘吁吁,我接过他的自行车。
“洪老师,你还记得我吗?”
师恩难忘,可老师有那么多届的学生,事隔多年,还能记住学生吗?令人回味、深思。
技法八:紧扣材料,呼应前文
作文所给的材料,要认真思考分析。在文章结尾时,结合材料的内容来分析思考。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和分析,用在文末,可以起到升华主题,又能紧扣主题的作用。如果考生能够具体做到对材料具体而微地分析和妙用,可以增加全文的说服力。比如(2017年浙江卷)满分作文《读三本书,得完美人生》的结尾:
读“有字之书”,提升修养;读“无字之书”,学会生活;读“心灵之书”,端正思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唯有读通三本书,我们才会谱写我们的完美人生,为历史写下浅浅的一笔。
对材料中“三本书”的总结与概括,加上引用古诗,读来有韵味。
(编辑:李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