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2017-12-14李纳米
李纳米
安走到最里面的那座墓碑旁,坐在碑前。碑前的花圈已经破损了,安用力地掰开那些铁丝,把腐烂的花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次又一次捧到垃圾桶里去。
“女儿,明早妈妈再给你带一束新花。”
她用手指擦干净墓碑上那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把头轻轻靠在石碑上,一直这样静坐着。直到黑暗淹没整座墓园,看门的老头拿着一串钥匙走到她面前,低声说“太太,请回吧,我们要锁门了”,她才离开墓园。回到雪山边的家,她躺在床上,一言不发,看着天花板,直到黎明出现。六点,墓园开门。
“女儿,妈妈来陪你了。”她又来了。
看门的老头看着不忍心:“太太,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节哀啊。”安仿佛哑了,瞎了,聋了,她什么都感受不到。
老头又道:“太太,我听人说,人刚去世的时候魂还没走远,你要不写点什么烧给你女儿,让她知道,你总是这样,她也不知道哇。”
安慢慢地抬起头,面色蜡黄,眼睛浑浊,头发原是齐齐顺顺地梳着,现在却又有许多碎发翘在头上。她的嘴唇已经干裂,苍白。她抿了抿嘴,大约是听到了。
她忽然想到要寄信。烧信是烧给地下的人的,她要寄给天上,寄到天堂,她的女儿一直是一位可爱的小天使。
她决定把信寄往她和女儿原来住的家——女儿曾说那是她最快乐的地方,她不管那里现在是什么,她就寄往那里。
“亲爱的女儿:你在那里过得好不好?我给你准备了你爱吃的菜,电视在放你喜欢的节目,灯亮着,家不远,回来吧,妈妈在等你。”
她把信贴足邮票放入邮箱,心里忽然很温暖。
之后的几天,她没有查看门前的信箱,她不敢去看。她想看见女儿可爱的字迹,看她的来信,读上一遍又一遍,可她又知道女儿已经离去了,信都不知会不会寄到,更别提回复了。
然而,她又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天凉了,你没有带保暖的衣服,妈妈给你寄了几件,别着凉了。”
过了很久,久到安认为自己已经忘了有寄信这事的时候,她打开了家门口的信箱。
信箱里,竟然有一封信。那封白色的信安静地躺着,似乎带着笑。
她打开信,小心地沿着边缘撕开,撕下一条细细的纸条。她拿着纸条看了一会儿,想象着女儿给信封口的样子,把纸条放在了桌上。
她忽然有点儿犹豫,现在看吗?是不是太早了,我也许应该准备一下。不,现在就看,女儿说不定还在等我回信。
一张洁白干净的纸,光滑,被对称地折了一折。会写什么呢?她没注意到自己的嘴角已经上扬。
“谢谢。不需要了。”
没有称谓,没有“亲爱的”,似乎白纸白信封和天使都有点儿冷漠。她好像没看懂,又看了一遍。然后读出了声,像小学生读课文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了一遍,又反复朗读了几遍,沉默的房子仿佛因为朗读有了些温情。
她开始动笔回信,写了几遍都不满意。撕了再写,写了再撕,反反复复,最终,她写道:“亲爱的女儿,谢谢你的回信。你很独立,妈妈高兴。不要让自己在那边受委屈,妈妈永远爱你,永远等你回家。”
一条很长的影子,一个高挑的女孩,拿着信站在路边,信不长,但她看了很久。她知道,寄信的这个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但她是多么渴望有一封来自母亲的亲笔信。她曾在母亲面前发誓,今生今世再也不见她,然后毅然地离她而去。母亲竟然没有挽留,这么多年,她一直相信:母亲根本不在乎她。
她拿着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又忍不住读出了声。路灯下,黄昏时,万家灯火让地面比天上的繁星更加耀眼,可是,城市里还是有那么多孤独的灵魂,在灯火中仰望星空。
“等你回家。”她读着这几个字,“永远爱你。”她想着母亲,提起笔,“妈妈”二字已落在纸上:“妈妈:我想问您,您是如何爱我?”
安去了雪山——她的女儿去世的地方。在雪山脚下,她写道:“亲爱的女儿,你问我是如何爱你,这真是个很难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话可以说却又无从说起。你也许还在生气,妈妈先说一句对不起。那天你要去雪山滑雪,妈妈说天气不好,不想让你去。咱们俩吵了一架,你说天气预报总是不准确,而你近期又没有别的时间,不想错失良机。而我说就算有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也不许你冒险。最终你还是去了,结果出了让你我后悔一生的事。我想是爱你这件事总是使我很矛盾,我想让你过得快活,我想让你健康,而在内心矛盾时却总是做出损害你的选择。我的放手,使你离开了我。如果你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我的爱就祝愿你在天堂健康快乐。我的女儿,下辈子,妈妈有一个心愿,我们还做母女,好不好?”
女孩收到信,于是终于明白,这是一个母亲对自己故去女儿的怀念。她又开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她的母亲离异后独自把她养大,忙得团团转。她虽然只有一个母亲,但生活条件却比别的有父母的孩子好很多。她忽然体会到当时母亲放手的意义。
一瞬间,她读懂了两個母亲。也许,同时读懂了全天下的母亲。
她把一封一封的信整理好,她要继续读给后来的女儿听,用朗读传递母亲的爱。
最后她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母亲安,一封给自己的母亲。
“亲爱的妈妈,放下吧,我要重新上路啦!我永远爱你!”
另一封是:
“亲爱的妈妈,我好想您,我想回家。”
她朗读着这两封信,泪水打湿了信纸。
【作家点评】
寄给在天堂的女儿的信竟然有了回复,使母亲安痛苦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抚慰;而意外的信件往来,又引出另一个女儿的反思和对母爱的领悟。尽管不曾谋面,但两个朗读者从彼此的文字交流中读出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牵挂、理解和那份永远无法割舍的真挚感情。习作构思巧妙,平静的叙述中蕴含起伏,对于母爱主题的揭示更是打动人心。
(儿童文学作家 王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