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2017-12-14
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費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
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识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感悟借鉴】
这篇科普文,紧紧抓住“病菌”的特征,按照逻辑顺序,生动准确地说明了病菌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者先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病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分为两大类。在说明病菌会给人们带来生存压力时,作者先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病菌的威胁”比喻成“一把锁”,而把人们自身解决这种威胁的方法比喻成打开这把锁的“两把钥匙”。接着抓住身体免疫系统的特征,着重说明“身体免疫”是要付出代价的,是有一定限度的。下文采用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通过研究者细致和精密的观察,针对“行为免疫”的特点,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行为免疫系统是如何抵御病菌影响的。在说明病菌会导致陌生人恐惧时,作者抓住“恐惧者”的心理特征,从“恐惧者”的视角,说明了“恐惧者”是如何躲避“带菌”的“陌生人”的。接着,从“陌生人”的角度,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这些“陌生人”也借助人们的“恐惧”, 从另类的视角,观察世界、研究世界,最后得以成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