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长城,走向世界!回望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30年
2017-12-14
车道沟十号院中一座树木掩映的小楼,就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在地。
30年前的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这里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翻过长城,我们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的声音。
“翻过长城”,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但又何尝不是世界走向中国的前提呢。正如今天有媒体报道的那样,30年前,“那时候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根据“中德计算机网络领域内的合作协议书”而参与建立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计算机点对点联系项目的一名德国教授“翻过长城”,带过来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不过,“翻过长城”之路并非平坦。有报道称,实际上,在1987年9月14日晚上,参与中德合作项目组的成员就尝试发送第一封邮件,期间经过一些波折,“不管如何,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星期日,9月20日,20:55,准备好的第一封邮件成功地发送到了卡尔斯鲁厄,然后从这发送到了其他网络”。由此,“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唯一入口。通过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科院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陆续登入国际科技网,享用网络资源,与国外对话。”当年这封邮件的发出,对改变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广网络应用技术,有着至關重要的意义。从第一封邮件起,中国互联网蹒跚起步,开始“走向世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六月,我国已经有超过2.6亿活跃电子邮件用户,邮件地址数超过20亿。只是,曾经把电报和平信送入历史的电子邮件似乎也在被渐渐遗忘。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电子邮件已渐渐被微信取代。“这种替代的背后,是中国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强大。”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战略合作总经理葛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尤其5G即将全面商用,意味着互联网技术的全盘迭代更新,中国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时代的风向标,诸多仍存诸于想象的应用将只有中国有能力实现,一个新的创新时代的大幕将真正拉开。”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等)
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