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蜀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交通的关系*
2017-12-14张建锋
张建锋 杨 倩
(1.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图书馆, 四川 成都 610106)
·巴蜀文史·
论巴蜀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交通的关系*
张建锋1杨 倩2
(1.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图书馆, 四川 成都 610106)
以文学地理学的视野考察巴蜀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状况,并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论述各个时代巴蜀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特点,探讨巴蜀交通与巴蜀文学家成长及巴蜀文学繁荣的关系,进而阐明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衰落与交通之间的规律。
巴蜀;文学家;地理分布;交通
文学家的成长与文学的繁荣,是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研究“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文学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曾大兴[2]、胡阿祥[3]、梅新林[4]、刘跃进[5]等都有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论述文学家地理分布、文学地域性、地域性作家群体等方面颇有真知灼见。
我们借用分布地理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分布地理研究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用来研究某种类型的人、事、物的地理分布,通过地理分布的分析,去发现事物背后某些带有本质性或者规律性的东西。分布地理也是一种定量分析,但它又与纯粹的定量分析有所不同,定量分析重在以数字说明问题,而分布地理则将数字与地理结合起来,通过地理分布上的数量、范围以及结构、关系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分析,去研究文化地理问题。”[6]我们选取巴蜀文学家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交通的关系。
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收录上起李耳以迄近代的文学家共6 800人。[7]曾大兴[8]、梅新林[9]以此为据,辅以其他文献,考察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情况。据他们统计,历代巴蜀(包括今四川省、重庆市,后面所指相同,不再注明)文学家总计有150人,排名全国第12位。[10]我们据此细化统计巴蜀各地文学家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并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再延伸到现代,通过古代与现代的对比,探讨巴蜀交通与巴蜀文学家成长及巴蜀文学繁荣的关系,进而阐明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衰落与交通之间的规律。
一、汉唐时代沿蜀道交通线带状分布
巴蜀地处西南,位于长江上游,四面高山环绕,是典型的盆地。盆底成都为冲积平原, 往四周渐次升高,多为丘陵山地,直至高山峡谷。这样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巴蜀交通的开辟需要利用天然的山谷、河谷及河流。汉唐时代,长安是京城,北方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连接长安与成都的蜀道交通线被开辟出来,沿线率先得到发展。秦汉时期,“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得“地利”,经济、文化率先发展起来,孕育出蜀中第一代全国知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西汉,益州刺史部有文学家4人,其中:蜀郡3人(成都2人、临邛1人),犍为郡1人(资中1人)。益州刺史部在全国14个刺史部中与扬州刺史部都是4人,并列全国第6。蜀郡在全国103个郡国中与楚国的扶风郡、颍川郡、临淮郡都有3人,并列全国第5。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为4人,排名全国第6。东汉,益州刺史部有文学家4人,其中:广汉郡2人(雒县1人、新都1人),犍为郡1人(武阳1人),汉中郡1人(南郑1人)。益州刺史部在全国13个刺史部中排名第9。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为3人,排名全国第10。南郑(今汉中)、雒县(今广汉)、新都(今新都)处在巴蜀交通北线上,临邛(今邛崃)、武阳(今彭山)处在巴蜀交通南线上,而成都是南北交通线上的枢纽,自然文学家更多,文学更繁荣。很明显,秦汉巴蜀文学家沿蜀道交通线分布。
三国时期,蜀道一线战争笼罩,交通、交流止步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意图挺进中原,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三国鼎立,文治武功蜀不如吴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地方割据,交通、交流不畅,经济文化发展受阻,巴蜀只有4人以文学家身份被著录。西晋益州有文学家2人,其中犍为郡2人(武阳2人);梁州有文学家2人,其中巴西郡2人(西充1人、安汉1人)。益州、梁州并列全国第11。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为4人,与浙江并列排名全国第8。武阳(今彭山)在巴蜀交通南线上,西充(今西充)、安汉(今南充)在北线上,是蜀道经阆中到成都的路线。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与之后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梅新林在《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中分别论列:“安史之乱”之前,剑南道5人,其中梓州2人(射洪2人)、益州1人(成都1人)、绵州1人(昌明1人)、蜀1人(具体籍贯不详)。山南西道1人,其中阆州1人(新政1人)。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为6人,排名全国第10。“安史之乱”之后,剑南西川节度使11人,其中成都府(益州)3人(成都3人),邛州1人(临邛1人),蜀7人(具体籍贯不详)。剑南东川节度使2人,其中梓州1人(具体籍贯不详),眉州1人(丹棱1人)。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为13人,排名全国第9。比较两个时段,前后变化明显,后段净增加7人,是前段的两倍多。邛州、眉州在巴蜀交通南线上,阆州(新政)、绵州(昌明)、梓州(射洪)、益州(蜀、成都)仍然在蜀道线上。唐玄宗、唐僖宗两位皇帝都曾经由蜀道避难入蜀,成都成为“南京”,类似陪都。唐玄宗避的是“安史之乱”,之后蜀中文学家数量大增,是与蜀道的交通地位变化、蜀中的政治地位上升相关的。蜀道连接长安与成都,长安不仅是京城,还是国际大都会,人们往来蜀道频繁,将盛唐文化带到蜀地,出现“自古文人例到蜀”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文学重心一个在西蜀(成都)一个在南唐(杭州)。但蜀籍文学家只梓州1人(具体籍贯不详),蜀2人(具体籍贯不详)。西蜀聚集的大都是“入蜀”文人,文学家荟萃,文学一时繁荣。前蜀、后蜀时,西蜀乃安定、富庶之地,唐代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他们于蜀中进行着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融合之后,新的文学生命“花间词”应运而生。总之,汉唐时代,巴蜀文学家沿蜀道交通线密集分布。
二、交通格局变动与文学家分布位移
秦汉隋唐各代,以长安为中心,植根河渭江汉上游,形成中国的“西部时代”[14]。陆路蜀道是全国交通节点,成为长安与成都之间的重要通道,联结关陇、中原和巴蜀,起着沟通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沿蜀道而下至成都,进而向南可达南亚,向东可至沿海,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义巨大。成都在“安史之乱”前后再次走向经济、文化的繁荣,形成“扬一益二”的局面,在全国的地位猛然提升。成都与中原的交往日益频繁,陆路蜀道与岷江、沱江、嘉陵江、长江水路交通并行发展,超过之前的时代。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区域,开始聚集数量众多的文士,一举跃入全国前列,并产生巨大影响。宋朝建立之后,国都东移、南迁,陆路蜀道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而军事、经济、文化地位有所上升。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南迁,交通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北上南下的陆路蜀道让位于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运交通,过去以南北向为主的交通线转变为以东西向为主的交通线。长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水路交通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节点。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的恭州(今重庆),是两宋时全国的交通枢纽。南宋西北抗金大军屯集于川陕边界,嘉陵江成为运输军需的主要通道,而且当时战马实行水运,自利州(今广元)和兴元(今汉中)而来的战马必经恭州,恭州的港口地位大为提升。沱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泸州,在宋代成为年征收商税10万贯以上的全国26个大商业城市之一,在巴蜀与成都、重庆形成鼎立之势。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嘉州(今乐山),两宋时是川西纲运的集散地,成为长江航运中川西地区的枢纽,“川益诸州金帛及租、市之布,自剑门列传置,分辇负担至嘉州,水运达荆南……定岁运六十六万,分为十纲。”[15]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巴蜀得长江及其支流之“地利”,具有便利的水运交通线。从晚唐五代至南宋,巴蜀“文学之士,彬彬辈出”,尤以两宋时代最为突出,沿江顺河地区文学繁荣。
据王祥对北宋诗人地理分布的研究,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960~1022),四川诗人数量位居全国第8,排在河南、福建、浙江、江西、山东、河北、江苏之后;宋仁宗时期(1023~1063),四川诗人数量升至全国第6,排在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江西之后;宋英宗、神宗、哲宗时期(l064~1100),四川诗人数量稳居全国第6,排在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河南之后;宋徽宗、钦宗时期(1101~1126),四川诗人数量升至全国第5,排在浙江、福建、江西、江苏之后。[16]据王兆鹏、刘学对北宋、南宋词人的统计,有姓氏的宋词作者为1 421人(不包括小说戏曲中人物),有籍贯可考的为880人。“宋词作者地域分布的密集区是在南方的浙江(含上海)、江西、福建、江苏、四川、安徽和北方的河南、山东八省。这南北八省的词作者共有813人,占作者总人数的92.4%;其词作量为16 774首,占作品总量的93.5%。”[17]四川词人总数为57人,排名全国第6,排在浙江、江西、福建、江苏、河南之后。也就是说,如果扩大统计范围,巴蜀文人数量同样名列前茅,表明文学繁荣。对比北宋、南宋的情况,我们看到,除了沿交通线带状分布的特点外,出现了新的分布情况。巴蜀交通的东线开始有文学家分布,比如合州、广安、壁山有文学家著录。这个变化是由于南宋移都临安(杭州),依赖南方,长江成为国家东西间的交通大动脉,内河航运得到发展。巴蜀境内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乌江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沿线文学家也增长起来。与唐代相比,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北宋、南宋巴蜀文学家的分布点位发生移动,沿长江及其支流的区域文学家数量明显开始增多,呈散点分布,向河流聚合。元代,酷烈的战争后,巴蜀之地元气大伤,各方面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四川行省文学家只有6人,在全国行省一级行政区域中排名第7,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排名全国第13,下降了7名。这6人中,嘉定2人(眉州2人),潼川府2人(绵州1人、遂宁1人),成都路1人(灌州1人),重庆路1人(泸州1人)。灌州、眉州在岷江流域,绵州、遂宁在涪江流域,泸州在沱江、长江的交汇处。元代巴蜀文学家虽少,却分布在川西、川东、川南三个方位,呈散点分布,但都向河流聚合,表明水运交通持续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
明代,四川省12人,其中:成都府3人(新都2人、内江1人),叙州府2人(富顺2人),重庆府2人(铜梁1人、合州1人),顺庆府2人(南充2人),潼州1人(遂宁1人),泸州1人(具体籍贯不详),籍贯不详1人。明代四川省在全国省一级行政区域中排名下滑至第12名,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排名继续下滑,降至全国第15名。清代,四川省21人,其中:保宁府4人(通江3人、巴州1人),眉州直隶州4人(丹棱3人、青神1人),绵州直隶州4人(绵竹1人、具体籍贯不详3人),成都府2人(成都1人、新繁1人),绥定府1人(达县1人),忠州直隶州1人(垫江1人),叙州直隶州1人(富顺1人),资州直隶州1人(井研1人),潼川府1人(遂宁1人),重庆府1人(定远1人),籍贯不详1人。清代四川省在全国省一级行政区域中排名下滑至第13名,按省份归属统计,巴蜀排名停留在全国第15。明清两代分布的特点还是点位分散,向河流聚合。川东的铜梁、合州、垫江、定远四地出现文学家,初步显示出点位沿长江向东扩展的趋势。
三、新式交通发展带来分布变化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起步。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现代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变了既往的交通路线,引起交通格局的改变,带来城镇的兴衰变迁,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方面都发生着相应改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巴蜀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和文学繁荣。可以这样说,新式交通的发展重新“布点”文学家密集区。
笔者依据《四川近现代人物》、《四川近现代人物续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一、二、三、四、五、六)统计,成都为41人,重庆为37人,乐山为12人,自贡为11人,内江、泸州均为9人,资阳为8人,南充为7人,宜宾为6人,绵阳、达州均为4人,眉山、德阳、广安、雅安均为3人,遂宁、巴中、广元、阿坝均为1人。从这份不算完全的统计来看,进入近现代,巴蜀文学家的分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除成都、资阳、南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数量外,过去领先的眉山、德阳、绵阳、遂宁均大幅度下降,眉山、德阳尤为突出,由前三甲落入倒数行列,而从前落后的重庆、乐山、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则有大幅度上升,重庆、乐山尤为突出,进入前三甲,重庆更是与成都平起平坐。这样的分布变化是与新式交通的发展状况保持一致的。
自贡当地有俗话说:“不姓王,不姓李,老子就是不怕你。”“王”、“李”指的是清代自流井盐商四大家族中的“王三畏堂”和“李四友堂”,这两大家族都出了著名作家。“王三畏堂”的后人王余杞创作了长篇小说《自流井》,以一代盐商家族的兴衰败亡反映了富荣盐场的变迁,成为民国自流井的社会生活史、盐业生产史和社会风俗史。“李四友堂”的后人李锐创作了《旧址》、《银城故事》,以盐都自贡及盐商家族为生活原型,虚构了产盐如银的城市银城和盐业大族九思堂李氏,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历史风云,既是盐商家族史又是盐业时代史。四川才女罗淑是在简阳盐区、沱江盐运线上的海井湾成长的。海井湾距离简阳县城二十来里,地处沱江上游西岸,面临沱江背靠丘陵,是个方圆不过数里的山坳。自从清嘉庆年间在这里发现了盐,吃“咸水饭"的人就逐渐增多了。罗家迁到老马湾时,已是井杆林立,大大小小有十来家灶户,百多口盐井。临江有个运盐的船码头,每到开仓放盐的时候,码头上人头攒动,岸边挤满运盐的船只。罗淑的成长与后来的创作都与四川盐场密不可分。李健吾评罗淑说:“特别是那些关于盐场的断片小说,把一个我从来不曾结识的世界展给我看,似乎还没有第二个作家注意这个偏僻角落……”[24]正是盐业、盐运交通的发展,孕育了一批巴蜀文学家。
四、结论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巴蜀在西汉、两宋、近现代文学家数量居于前列,文学繁荣。这三个时期,巴蜀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保持着畅通的交流,交通畅达,成都甚至跻身于全国大都市的行列。汉代成都为全国“五都”之一,唐宋有“扬一益二”之称,近现代“川盐济楚”,抗战时期重庆为陪都,巴蜀是大后方。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因素的“合力”,孕育出数量众多的巴蜀文学家,甚至茁壮成长为全国一流的文学家。秦汉、三国、西晋、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黄河流域,东晋南北朝、宋辽金、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长江流域。巴蜀与全国中心之间的交通线成为文学家分布的主要区域。陆路蜀道、水路长江构成的交通网络是文学家的密集区域,其中的交通节点是聚集中心。古代巴蜀文学家集中分布在成都、眉山、德阳、绵阳四地,即通常所说的川西是巴蜀文学最为繁荣的区域。就数量而言,成都为总量三分之一弱,眉山为五分之一强,两地合计为二分之一强,加上德阳、绵阳,川西为三分之二强。而川东、川北、川南三地不足三分之一。近现代交通的发展带来交通格局的变化,以至引起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巴蜀文学家的分布点位也随之变动。近现代,除成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和文学繁荣之势外,古代领先的眉山、德阳、绵阳、遂宁等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下降,眉山、德阳分别由第二、第三名跌入倒数行列,而古代落后的重庆、乐山分别进入第二、第三名,重庆与成都形成现代巴蜀的“文学双城”,自贡、内江、泸州、宜宾有大幅度上升。这样的分布变化是与近现代航运交通的发展状况保持一致的。曾大兴认为,中国文学家的分布重心的形成与环境关系极大,京畿之地、富庶之区、文明之邦、开放之域往往是文学家的分布重心。[25]成都自古以来文学家的数量高居第一,始终文学繁荣,是与成都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积淀和交通状况等密切相关的。一句话,巴蜀交通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一起决定了巴蜀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特点。
[1]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江西社会科学,2012(1):7-8.
[2]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3]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刘跃进.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王祥.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J].文学遗产,2006(6):52.
[7]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1.
[8]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9]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J].学术月刊,2003(9).
[11]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J].中州学刊,2006(5).
[1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77.
[14]梁中效.秦文化与西部时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15]脱脱,等.宋史卷一七五食货上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4252.
[16]王祥.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J].文学遗产,2006(6):54.
[17]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J].文艺研究,2003(6):54.
[18]王绍荃.四川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19.
[19]张学君,冉光荣.明清四川井盐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20.
[20]邓少琴.川江航运史(四)[J].西南实业通讯,1942(2):19.
[21]王绍荃.四川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19.
[22]谭刚.清末民初川江轮船运输的兴起与济楚川盐运输近代化[J].盐业史研究,2006(2):15.
[23]王绍荃.四川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04-105.
[24]李健吾.记罗淑[C]//罗淑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5]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J].学术月刊,2003(9).
A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BashuLitterateursandItsRelationtotheTransportation
ZHANG Jianfeng YANG Qian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This paper review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Bashu litterateu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geography,and compares them with other regions of China.Through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Bashu litterateurs in different era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hu transportation and the growth of Bashu litterateurs and the prosperity of Bashu literature.Then it expounds the law between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prosperity,decline of literature and transportation.
Basu;litterateur;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transportation
K901.6
A
1004-342(2017)06-52-08
2017-06-02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巴蜀交通与巴蜀文学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1XZW051)。
张建锋(1965-),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 倩(1965-),女,成都大学图书馆讲师。
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