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云堂·沉思录》节选
2017-12-14言恭达
文/言恭达
《抱云堂·沉思录》节选
文/言恭达
△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呼吁——君子忧道不忧贫。环顾四周,当物欲得到广泛的倡扬与解放,人往往会开始蔑视崇高,精神的高原就会走向沉寂与陷落。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心理危机已悄悄逼近现代人。二十一世纪社会将会更加快速地进入高负荷运转的轨道,文化与商业相融和渗透。商业处处蒙上文化的色彩,面授文化的浸润。大众的文化被裹挟在资本的运作之中,消蚀在强大的商品经济中,与商共舞,娱乐天地作为商业社会的副产品回馈给民众。它已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却占领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在这里,精英文化已是几多忧愁,几多悲壮……一个有良知的成熟的书画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便无需赘言了。
△三十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了群众文化的繁荣,书法实践活动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生活方式的回归,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核心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中国书坛亟需要架构当代文化理想,需要当代书法社会文化身份的重塑!需要以我们每位书家从自我做起的文化自觉去推进唤起全社会对文化的觉醒,从而完成一个书法艺术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言恭达 隶书作品
言恭达 隶书作品
△我认为:将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这是当下中国书坛人人需做的“命题”。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心灵。从本质意义上看,书法是文化,须“技进乎道”,“文以载道”。书法是养眼、更是养心的文化,它是个体生命的律动。中华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中国书法才活着,每位中国书法艺术家必须文化地活着。
△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就书画艺术来说,我们看到,传世的经典作品可以说都是“为人生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的“人文性”,它的“人本主义”将永远超越艺术本体的技法层面而作为人类历史的文化记忆积累下来,成为经典的历史文化遗产。
△不能否认,这些年来中国文化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的失落造成了一个感性欲望泛滥、非常世俗化的社会现象。时尚的鼓噪、精神的平庸已反映在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缩减,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渐入困境……面对一个浮躁不安的时代,尤其需要思想的滋润和审美的纯化。时代需要文化人,需要艺术家——他们不是急功近利,而是耐得住寂寞地思考着社会文化与审美的深层课题,他们应是思考现代艺术基本精神的智者。他们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环顾书坛,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在改革开放胜利果实的滋养下,正是缺少文化的反省和批判,也缺少自我的文化保护、把握与升华。因为,文化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
△中国当代书法文化语境最缺乏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将引导社会确立一种主导价值,即高扬科学理性和现代艺术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十分清晰地看到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转型,对传统技法与经典的深化解析,对艺术形式构成的新的拓展,其要义是艺术审美定位与导向中的科学理性。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自觉”,就是审美自觉。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一是传承性,它应是由技法程式、审美风格与艺术精神三要素组成;二是中和性,体现民族特质中的敦厚、含蓄、古雅与和谐;三是深约性,即精微之处见精神,内质变化显个性。
言恭达 行书作品
△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种“时空差”和它的受众空间,提示我们在当代“散乱”“多元”的多种流派的形式语言与技巧的异化中,需要按经典规律的不断醇化与锤炼。
△任何人都无权漠视祖先留下的中华文化,都应该懂得只有赢得今天的文化创造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我们太需要文化信仰,太需要文化敬畏,这种文化感知是全民在浮躁的“财富围城”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必然……中国书法应有它的社会尊严与精神高贵,我们要像保护天空河流不再受污染一样,书法界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建设!书法艺术不应为市场经济的现实所解构,不能让低俗的数量成质量,让无序的热度替代繁荣的高度。我们要义无反顾地追寻中国书法文化应有的人文品位、艺术格调与审美高度,追寻良知,追寻忠诚,追寻文化价值!多一点忧患,少一点满足;多一点纯净,少一点浮躁;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争位夺利。那么,中国书坛一定能充满正能量!
△当下书坛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心态的浮躁,艺术的浮华,形式的浮夸,评论的浮浅,交流的浮面,艺术时尚鼓噪,创作精神平庸,经典书道异化,核心价值颠覆。在当下社会多元格局面前,在如此“同质化”“单一型”的功利主义消费市场的弥浸中,文化的缺失,哲学的贫困,思想的苍白,传统文化命脉似连又断的危险正在逼近我们……书法进入大众文艺的另一面,出现了摆脱传统文化需要审美静观与理性释义的重负,回归到了游戏状态……君不见这种惊人的热闹已逐步走向惊人的庸俗,势必走向惊人的荒凉!
△在当下浮躁的文化生态中,我经常会想到鲁迅先生在《两地书》中写给许广平的那段话——“以现在的我,治我的现在,一步一步地现在过去,也一步一步地换一个现在的我。”一个艺术家更须“无情地时时解剖自己”,牢记古人告诫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国书法包蕴的人格理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家心灵与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它是引导社会创建集体人格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精神诉求。中国古代对书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书法的内在精神到技法体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思想源是老庄的“天人合一”,其审美意趣是“虚静”“坐忘”。因此,当代书法的历史使命是用中国人文艺术的“元语言”,融和时代精神去构建当代书法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
△“和”文化始终唤醒中华民族全民觉醒的文化信仰,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制定了基本法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书法文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其思想价值。《礼记》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大中之道”的“中庸”,这是中国书法文化最核心的理念,写意精神正是书法艺术“道”的精神体验。
△古人说:“水犹明净,何况精神?”守望“清流”,秉持“静气”,书家应以平常心走平常路,显常态而得常容,“知常复命”“归根日静”。明中出净,必须在静气中求得清净。“静”与“净”,前者易,后者难,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淡定、从容的“君子之风”。
△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它本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它将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德大厦上的现代化价值导向,弘扬时代主流文化,对国家发展承担历史责任,其根本要义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以人的尊严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层面,高扬科学理性,把握现代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当代书坛需要一种基于价值传承与价值创新的文化自觉,需要文化的光照与引领。
△艺术最基本的意义在于非功利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这是经典的真正含义所在。追求不朽而不妥协于市场的消费文化,不屈服于由金钱来显身的不平等的价值体系,拒绝诱惑,坚守经典艺术的科学理性与审美方向,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生命原本是一个修行之旅。修行的本意,并非成为心如止水的人。要求人性中的善,心质里的纯,守操行为上的真。其实,修行唯一的路径,就是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心能静,静能定,定能悟,悟能慧!人人珍惜生命的长度,我更看重生命的价值。在你认知生命价值的时候,生命永远是远航,没有归期……不求而得的,往往是求而不得!在这昌盛繁荣下的“乱世百态”中,我不免保持那一颗孤独的灵魂……追求高贵与尊严,觅寻清纯与朴质,保持生命的底色不被污染,不被强奸,以求得人生的终极价值!
言恭达 隶书作品
言恭达 隶书作品
△慈善的本质应成为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生活方式的选择,当代中国艺术家需要通过慈善的实践来修塑自己的灵魂,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文境界,从而完善作品中所透射的现代人文精神。
△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民族担当。不能想象,一个不具备对现实关怀的艺术家能留下传世精品。
△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首先,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个人心中自然流露的爱泉,因此,它是自觉的,快乐的;其次,慈善是低调的,只有低调才能保证慈善行为的纯粹性;再次,慈善是平等的,要考虑到被救助者的自尊。因此,慈善不是施舍,它是一种以大爱的精神去营造当今社会人人平等的和谐氛围。
△有大爱的民族才是灿烂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文化人更需要具备淡定之心、悲悯之怀、忧患之思,做到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曾指出:“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清华不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要达到真善美在学科层面上的统一。”英国大教育家纽曼在任校长时也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深化到博雅的高度。大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健全地到达博雅高度即具备完整的人格。
我认为,当下大学艺术教学应重艺术理念与创作导向的引领,艺术价值审美本体的引领与对时代文化创造的思考,应将史论研究和当下艺术评论结合起来。求道解惑,赢得的是文化智慧的积累,也就是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本土化实践,让书法从单一的艺术可视性进入时代人文性,改变“快餐”,拒绝“流行”,坚守雅正与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