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症的诊治
2017-12-14张志远寿光市上口镇畜牧兽医管理站山东寿光262732
张志远(寿光市上口镇畜牧兽医管理站 山东 寿光 262732)
种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症的诊治
张志远(寿光市上口镇畜牧兽医管理站 山东 寿光 262732)
我国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养兔国之一,2005年兔肉年产量已达到51.06万吨,约占世界兔肉总产量的1/4,在兔毛和兔皮产量方面更是高居世界第一。养兔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民的主要致富途径,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兔病的发生也在制约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很多病呈现出混合感染的趋势,更是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本文就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症诊治措施进行介绍。
1 病因
兔场可能是巴氏杆菌带菌场,于接种巴氏杆菌灭活菌后,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加之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应激因素的影响等,削弱了兔体的抗病力,致使混合感染症的发生。
2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主要症状
病兔体温升高,高达40.6~41.7℃,孕兔流产,流产后约半日死亡。少数病兔精神和食欲虽未见明显异常,但多于次日死于兔笼内。
2.2 病理变化
2.2.1 淋巴结病变致死兔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白色,多汁。
2.2.2 呼吸道病变致死兔的气管和喉部均呈现弥漫性出血,肺脏充血、出血,并呈纤维素性样变,有凝乳状物附着于表面。
2.2.3 消化道病变致死兔的胃底黏膜出血。
2.2.4 生殖道病变致死母兔子宫内存留数量不等的干酪样坏死物,公兔睾丸胶样水肿。
2.2.5 实质脏器病变致死兔的肝脏肿大、质脆,肝小叶间质增宽,边缘部散布出血点,心外膜散布出血点,脾稍肿,肾肿大,浆膜散布出血斑点。有的病死兔还表现胸腔积液。
3 诊断要点
3.1 初诊
根据主诉、现场调查和病兔临床表现,可以初步认为,兔群可能存在两种病菌混合感染的问题。
3.2 定性诊断
3.2.1 染色镜检 收集病死兔进行解剖,取其肝脏组织作涂片,固定好之后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存在两种病菌:一种显示在两端着色浓重,为革兰氏阴性球菌;另一种显示两端呈现粗钝圆滑,判断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2.2 分离培养 取一小部分病死兔的肝脏组织放置于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4小时,观察到如下结果:
鲜血琼脂培养基长出两种小菌落:一种是灰白色、光滑、圆形且带有荧光的菌落;另一种是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菌落。
无菌操作,小心挑取带荧光的可疑菌落,移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进行纯培养,菌落形态与初次培养相同。
亚硒酸钠增菌培养基呈均等混浊。将此培养物划线接种至SS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后,琼脂平面上生长出透明、湿润、露珠状带黑心的小菌落。
3.2.3 动物试验 无菌操作,将经鲜血琼脂纯化培养的培养物的马丁肉汤16小时培养物,分别接种2只小鼠(体重约25g),每只皮下接种0.1mL;小鼠分别于接种后19小时和1小时死亡。
无菌操作,采取死鼠的心血和肝脏,分别涂片,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发现两极浓染、两端椭圆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菌。
3.2.4 血清学鉴定 将分离的疑似沙门氏菌与沙门氏菌A-F群O抗原多价血清做玻板凝集试验,呈阳性反应;通过进一步鉴定,确定分离菌的血清型为l,4,5,12:1:1,2。即表明所回收的另一种菌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确诊兔群疫情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症。
4 防治措施
4.1 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纸片法,对上述两种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如下:
4.1.1 多杀性巴氏杆菌 高敏药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低敏药链霉素。耐药青霉素。
4.1.2 鼠伤寒沙门氏菌 高敏药庆大霉素、四环素,抑菌圈在21~29.3mm。中敏药链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
4.2 应急措施
4.2.1 抢救疗法 对已经发病的兔群,可以选用磺胺十三甲氧苄嘧啶(TMP)作为饲料添加成分(按每千克体重0.15~0.25mg添加),并用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4万国际单位)、四环素(每千克体重2万国际单位)治疗病兔,幼兔减半。
4.2.2 加强消毒 兔笼和兔舍施以熏蒸、喷雾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5 诊疗注意事项
5.1 关键措施
本病依然应该注意以防为主,做好兔场内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发现有带菌兔应迅速消除,防止其对周边兔舍兔群传染传播。在选购外源性种兔时,一定要做好疾病的检测工作,尽量避免将病菌引入本场。
5.2 注意病菌耐药性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的巴氏杆菌菌株,不仅对链霉素低敏,还对青霉素耐药。说明兔场平时用药不当,因而产生一定抗药性,影响了疫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