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7-12-13杨建国
摘 要:当今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知识是美术教学中一种途径,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与德育教育结合在整合发展的教学总目标,让学生真实体验美术的生活韵味,感受美的生活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地创造生活,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特性。
关键词:德育渗透;人文素养;课堂实践;多媒体应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德育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教学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使学生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与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努力挖掘美术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感染学生、激发情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格。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在导入新课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爱国教育。在美术鉴赏课《古代园林艺术》中,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学生们均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自告奋勇的参与发言。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感叹祖国的园林太美了,纷纷感慨中华先人造园艺术的精湛,一股爱国情怀油然而起。
二、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得到启迪领悟,受到教育。在美术教材中,每幅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内容;还有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学中介绍大画家徐悲鸿的画时,学生们都提到徐悲鸿画的马很有特色。他的《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马鬃,是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又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毛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种浓浓的爱国之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抓住美术的情感调节功能自然地渗透德育
美术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米勒的《拾穗者》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背景:秋天,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麦穗,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按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婦女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从中不难看出对劳动的甘苦,特别对“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拾穗》的艺术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着的美,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情感,用坚实凝练的笔调描绘出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作品赏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品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在鉴赏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劳动着的身躯和脸庞都因为劳动而别具光彩,整个民族是劳动者在滋养,整个国家是劳动者在缔造。因此以劳动者为主题的绘画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内心情感的流动,学生们一定会身临其境地从作品中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情感调节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与道德观念就自然的水乳交融结合在一起。
四、在美术技能训练和实践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在美术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中,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 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美术实践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可以配合学校德育处组织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展示,既深化了主题,又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展示,从而激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如教育行家所说:“教无定法,贵在实效”。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德育因素,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课型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愈开愈美丽!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2]《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教育》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