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一年级学生自残心理剖析及解决方法初探

2017-12-13刘艳霞

赢未来 2017年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健康

摘要:自残是一种自我伤害行为。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察觉,因此如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对身体的伤害。出生在条件优越的年代,未受过磨难教育的90后,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情绪情感日渐发展,遇到问题易冲动、自控性又差,冲动时的极端想法和做法也能导致自残。

关键词:自残;健康;爱的力量;关注赞赏;拼搏;家校共育

一、问题的提出

自残是一种自我伤害行为。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察觉,因此如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对身体的伤害。出生在条件优越的年代,未受过磨难教育的90后,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情绪情感日渐发展,遇到问题易冲动、自控性又差,冲动时的极端想法和做法也能导致自残。

我的两个班均为春季新生,由于家庭、社会、教育方面的欠缺,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他们的外在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我管理能力极差,任性妄为违规违纪;二是道德品质差,言语粗俗、打架骂人,有故意损害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三是厌学情绪严重,常有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等行为;四是情绪冲动不稳定遇事易采取极端方式。开校以来陆续发生王、陈同学跳楼割腕事件,虽然二人均被劝退但影响极大,不仅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和风气,还造成了严重的影像后果,并且有个别同学之前跟这些同学来往密切关系甚好,经观察发现还有类似情况。

二、问题的研究

(一)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道德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适应能力”。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调查研究

【案例1】:依依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到大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使之产生了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中学阶段,逐渐进入心理断乳期的她,急需父母给予更大的关注。可事实上,开始关注学习成绩的父母恰恰背离了她的愿望。这种失衡心理急需发泄,于是她把发泄情绪的对象定位于外婆家的邻居张翔。2010年10月依依同学逃学跑到张翔的老家青海,期间张翔感冒输液还要吸烟劝其不听,情急之下依依抢过烟烫在了自己的左臂上,张翔见此情景乖乖服从。被父母从青海领回之后因挨打她又在胳膊上用小刀刻画,母亲见了不但没有说任何责备的话,反而给她道谦。那段时间父母对她嘘寒问暖,觉着孩子心里苦,看着怪心疼。2011年3月刚成为我校新生的依依在和同学闹矛盾后又在胳膊上留下新的刻痕。

如果说依依一开始的自残行为只是为了阻止张翔唤起别人的关注。那么,到后来这种行为已经变成了她宣泄不良情绪的手段。

【案例2】:学生英子是一个外表清秀也很聪明的小姑娘,但她行为懒散、爱说谎对集体活动毫无兴趣。甚至经常打着生病、丢东西甚至学校收钱等旗号向父亲索取零花钱,金额高达2000多元。我问家长,你们为什不管就由着她这样呢?父母沉默不语,一阵之后,英子的母亲说:“刘老师,实话对你说吧,娃我们想管但不敢管啊,有一次因为偷钱打了一顿,她喝农药自杀几乎没抢救过来,你说我们咋管?”父母他一言你一句说着说着都泣不成声,他们的话让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酸涩和悲哀。原来,英子出生后被还想生第三胎的父母送回了会宁老家,一直到上学时才被接到父母身边,而父母又经常拿懂事勤快的姐姐对她说教,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制约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像英子这样的家庭,在孩子最需要父母亲情和家庭教育时,父母几乎完全扔掉了教育责任,使孩子严重缺失家庭教育,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的骨肉亲情也近乎空白。孩子自身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特别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抑郁、冲动等的心理问题。

(三)、研究策略

客观而言,我校的生源构成复杂,学生在素质水平上相对低于普高学生,许多学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但在教学上要花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更需付出双倍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学生建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信心。

1、建立问题学生个人小档案

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在发现问题之后,随时记录下“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教育,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及时性。2011年4月23日依依同学报宿不归,私自到广场上玩并且留宿同学家,原因是觉得担任宿管部成员压力太大。事件结果告诉我,此类学生心理承受力太弱,遇到挫折对于她来说是难以解决的、是不能控制的,所以这个时候她会通过一种极端的情绪发泄来缓解压力。

2、爱的力量

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都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通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老师。“五一”放假的第二天我来到了我班学生宿舍,带不回家的学生出去玩,马纳尔傻笑着抱着我说:“老师,我要亲你一下。”端午接放假我带着吃的来宿舍看学生,看着她们嘴角流淌着幸福的微笑时,我知道我们得心又贴近了一截。6月22日早上第一课下,依依被同学扶到了办公室说头痛的厉害感觉不能呼吸了,而且眼睛看不清手也抖得厉害。我急忙把她送到了县医院、、、、、、,一直陪护到中午一点左右她的情况有所好转,她抱着我哭着说:“老师,要是没有你我肯定会死掉的。”我知道,一直有些极端自闭的依依已经向我打开了心门。

3、关注赞赏,让学生重拾信心

“问题学生”特别需要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和赞扬。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她的积极因素,对于“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都不失时机的予以肯定和真诚的赞赏,甚至是要放大她们的进步, 以此来满足其正常的心理需要和自尊心,为转化创造最佳契机。当我了解到依依同学琴弹得不错时,我经常有意在班中问同学们谁的琴弹的好,当同学们提到依依的名字时我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看着她,让她重拾学习和生活的自信。久而久之,她的微笑多了话语多了,参加活动也积极了。

4、给予学生愉悦的成就感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学时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为了让自卑的学生有自豪感我积极鼓励她们去参加各种活动,并悉心指导。在新生广播操比赛时,我时刻督促她们练习有时还亲自示范,同时我告诉她们之所以对她们严格要求不是看重结果,而是要让她们享受努力拼搏地过程。当然,在最后获得一、二名的好成绩时她们的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那天早上,包括英子在内的22名学生应造工训练早退,我和她们一路跑步到达博物馆,在整个过程中我不断的告诉她们跑不动就放弃。也许是她们曾经放弃了太多次,现在想要成功,也许是我的行动影响着她们,22个学生一个都没放弃。到达目的地后,我问学生:“坚持有你们想的哪么难吗?”学生们肯定地告诉我:“没有!”学生们回答的语气和坚定的眼神告诉我,她们累但快乐着、自豪着。因为她们战胜了自我,享受了拼搏的过程,收获了成功的快乐!

5、及时和家长沟通,做到家校共育,产生5+2>7的教育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验表明,“问题学生”的成长与其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直接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发展。通过家访和校访,家长明白了父母不应该只是孩子的保姆,更应该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是监护人也是管理者,是引路者也是支持者。

三、研究反思

经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校园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关注“问题学生”的转变及成长,我们责无旁贷。平时我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现在的依依乐观向上,遇到事情能坚强应对、坦然处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惶恐不安如迷途羔羊,英子的成绩、瑶瑶的心结打开,无不见证着转化的成功。

今后,我们会把转化“问题学生”作为一个长久的科研活动,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习惯等形成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帮扶转化“问题学生”工作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和谐德育论》 詹万生

[3]《尊重生命 关注成长》 马利文 人民教育(2008年第九期)

[4]《班主任該如何做行动研究》 马利文 人民教育 (2008年第十期)

[5]《西北职教》

作者简介

刘艳霞,女,出生于1983年3月20日,2000年毕业于酒泉师范,本科学历。就职于金塔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县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带班级获市级文明班集体、县级优秀团支部。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健康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徐州市云龙湖健步走运动的调查分析
健康购药指导平台的开发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