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物联网+银行”发展战略的研究

2017-12-13陆岷峰汪祖刚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12期

陆岷峰 汪祖刚

摘 要演新兴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金融业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逻辑。而作为金融科技的技术集成代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了物物、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重构了目前的金融信用环境,为金融业带来了客观信用体系,为“物联网+金融”的融合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将彻底改变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中的逻辑思维,对金融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方面实现“帕累托改进”。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大势,重构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中的逻辑,打造出具有普惠化、智慧化、精细化的物联网银行将是中国银行业前沿探索和创新实践的新方向、新战略、新高地。

?眼关键词?演物联网;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银行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12-0076-07

一、 引 言

依据《中国物联网白皮书》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 IoT)是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和拓展应用,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各政府部门陆续出台支持和推进物联网相关战略和发展规划,物联网产业正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不断迭代到生产生活和经济金融相关领域。物联网改变了传统商业生态环境,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促进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生成和演变(谢家平,2015)。

这一全新的物联网思维和技术通过把物纳入网中,将重构目前的金融信用环境,为金融业带来客观信用体系。而金融的核心支撑是信用体系,如果变革了信用体系,就会给金融带来全新的变革(刘海涛,2016)。物联网与金融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其一表现在物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都是对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二表现在物联网与金融分别从客观、主观方式诠释着共同的信用属性;其三表现在物联网是金融的驱动势能,金融是物联网的应用载体。物联网与金融这种天然的耦合性将是推动新金融生态环境下物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对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言,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改变了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中的逻辑思维,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金融效率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推动物联网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商业银行向普惠化、智慧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对于拓展银行信贷业务边界,优化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银行内部管理能力,推动银行业智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大势,以物联网思维和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力量正在不断“赋能”传统银行业,重构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中的逻辑,从而将物联网银行打造成为中国银行业前沿探索和创新实践的新方向、新战略、新高地。

二、物联网银行概述

(一)物联网银行概念界定

物联网银行属一个新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物联网银行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界定标准。物联网银行主要是通过将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植入到传统商业银行中,重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的运行逻辑,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进行了“帕累托改进”。根据陆岷峰(2017)对物联网银行的定义,即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有机地整合用户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经济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为用户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的新型智慧金融组织模式。物联网银行理论来自于物联网银行的实践,通过物联网银行的实践再进一步深化物联网银行理论。随着物联网在银行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物联网银行的概念内容亦会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起来。

(二)物联网银行基本特征

1.普惠化

普惠化是物联网银行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要特征之一。2015年,国务院虽已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原则、目标和要求等。但受制于传统银行业在信息获取方式、抵押担保偏好、绩效考核等约束,商业银行普遍对动产金融、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等业务拓展力度有限,对固定资产偏弱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仍有待大力提高。物联网银行所定位和服务的客户群则主要是传统抵押担保模式所不能覆盖到的“长尾”中小微企业。这些中小微企业可抵押固定资产偏少、存货动产丰富、融资需求旺盛,通过物联网改造后可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进行全流程、多维度、穿透式信息感知,最大程度降低了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双方信息的对称将为物联网银行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市场空间,弥补了传统银行服务的短板,提高了服务实体经济普惠工程的能力。

2.智慧化

智慧化是物联网银行主动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力量的集成下,传统商业银行谋求智慧化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的战略定位。2017年上半年以来,国有四大行密集联手“ABTJ”互联网巨头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传统金融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企业金融化变革正在提速。通过物联网赋能传统商业银行为其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物联网银行通过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用户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云计算处理,塑造新服务、新产品、新的运营和业务模式,实现智能化的信贷决策和风险控制(见表1)。

3.精细化

精细化是物联网银行由传统银行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转型的重要特征。自2000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实现规模递增。截至2016年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高达232.25万亿,存款余额140.42万亿元,贷款余额106.6万亿元。随着实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化发展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亟待实现精细化发展。物联网银行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推动下,一方面在客户获取上实现了精准获客。物联网银行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用户生产场景、生活场景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对用户的金融需求能够通过真实场景进行无缝精准嵌入,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与借款场景,以用户资质、还款能力、还款表现、行为习惯等多维度信息综合判断用户真实金融需求,优化了传统银行获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客户风控上实现了精准风控。物联网银行通过将生产场景、生活场景通过物联网技术接入大数据风控后台系统,随时随地对用户进行精准的风险识别、计算和预警,重构了传统银行风控的滞后性、主观性和粗糙性。endprint

(三)物联网银行的基础优势

商业银行作为信息中介、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机构,最核心的要点在于对金融消费者信息的充分收集、整理和分析,降低对金融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加充分和有效地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市场出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物联网银行在重构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对用户的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信息实现了空前的充分掌握,拓宽用户信息的收集内容、降低用户信息的收集成本、提高用户信息的收集效率,最大程度地缓解了银行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金融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1.有利于拓宽用户信息的收集处理内容

对用户信息收集处理内容的多少决定了商业银行对用户风险掌控程度。传统商业银行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内容受收集方式和手段影响,仅能通过主观尽职调查和访谈,收集的信息内容多由用户自行提供,存在失真性、滞后性、零散性。物联网银行则通过传感器、二维码、射频设备等物联网手段和方式对用户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中的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信息流信息进行实时感知和掌握,拓展了用户生产生活信息内容,有利于银行对用户的了解和判断,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决策。

2.有利于降低用户信息的收集处理成本

随着银行业利差收窄、监管趋严、不良隐忧,集约化发展是商业银行的不二选择。在集约化发展过程中,降低用户信息的收集成本至关重要。物联网银行在对用户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物联网等通信技术,通过计算机后台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减少了各分支机构层层收集上报流程以及信贷人员的繁冗布局,实现了实时、有效的信息感知和收集,有效降低了对用户信息收集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3.有利于提高用户信息的收集处理效率

在物联网+时代,金融效率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对用户信息收集处理效率的提升。传统商业银行在用户信息收集过程中主要依赖于人工的过度投入和流程的复杂设计,而对金融科技的有效运用还处于初期的探索和试验阶段。据相关统计,银行信贷业务中从客户获取到授信放款过程偏长,区间大致在1~6个月,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普遍出现了客户只需要用3~5分钟填写简单资料就可实现“秒授信”、“秒放款”等秒贷现象。这两种现象的反差一方面在于银行内外部相关法规条款的约束,另一方面充分反映出传统银行的经营效率问题。物联网银行将更多地通过金融科技集成技术来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快速收集和智能处理,实现对人工的替代和流程的精简,提高了用户信息的收集效率。

三、物联网在银行信贷业务的重构逻辑

随着传统产业的物联网改造、智能转型升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传统的信贷业务逻辑也将不能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要。而只有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逻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才能实现服务边界扩容、资产结构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流程智慧升级,在物联网金融业务领域建立起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状况

1.银行信贷业务概况

作为信用中介机构的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其核心业务内容,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資产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成熟的信贷业务体系,包括了信贷业务产品、信贷业务流程和信贷业务服务等方面。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高达106.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25万亿元,增长7.28%。银行这些信贷资产也是银行的生息资产,对银行业务收入的贡献度最高,目前行业的平均水平在60%~80%。从银行信贷资产担保结构来看,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首要条件以依赖抵质押品作为贷款增信工具为主,对其他增信方式认可度偏低、涉及面偏窄。截至2016年末,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抵押类贷款占贷款余额的平均比例为43.16%,质押类贷款占贷款余额的平均比例为11.95%,前者比例近乎是后者的4倍。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比上年末上升2.7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4.8%;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660亿元,不良率为0.77%,比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而对于可抵押资产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在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一直没有有效突破所面临的重复抵质押、监管不透明、监管方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见图1)。

2.银行信贷业务的痛点

(1)信贷业务成本高。在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业务成本高一直是业务发展的痛点问题,影响着借款用户的综合融资成本。银行信贷业务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了获客成本、风险甄别成本以及经营成本。商业银行在获客方面,主要渠道和方式上主要采取缺乏场景的“广撒网”策略,投入大且收效有限;在风险甄别方面,则主要通过线下渠道对用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高;在经营方面,银行物理网点铺设面大、运营人员众多,运营管理费用支出大。

(2)信贷业务效率低。伴随着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交往日益频繁,金融意识的逐步提高,对银行金融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缓慢的信贷速度与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频繁需求之间形成了较大矛盾,由此也不可避免引发的投诉日益增多。银行信贷业务效率低下主要原因在于办理信贷业务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业务流程繁冗、层层审批,缺乏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主流信贷业务尚无法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授信等流程。银行信贷业务效率低也给广大金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用户的黏性也不断减弱。

(二)物联网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重构

通过物联网改造,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中的逻辑重构,将实现信贷业务边界扩容、信贷资产结构优化、信贷服务质量提升、信贷流程智慧升级等方面重构。

1.信贷业务边界扩容endprint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以抵押类信贷业务为主,而对于非抵押类资产项目一直以来受到“冷落”,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对动产类业务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风险偏好也偏向于厌恶型。物联网银行的主要业务优势在于动产质押,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用户的动产进行实时感知和监控,由被动监管变为主动管理,由事后追踪变为事先防范,从而撬动了数十万亿的信贷市场规模和空间,满足商业银行的业务新增长点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化在生产、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物联网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日渐紧密,可主动提供覆盖所有环节的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物联网金融中间服务,如感知支付、财务顾问、交叉销售、投资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和结算、企业信用评价、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等,开展附加值高的创新型中介服务,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的比重。

2.信贷资产结构优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银行业监管态势不断趋严,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结构优化亟需提上日程。在传统的信贷结构中,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于厂房、房产等不动产抵押项目。这类信贷资产虽有强有力的风险抵御能力,但是对全国房地产行情变动以及房地产行业整体流动性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和依赖性,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较为单一和集中。随着物联网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运用,商业银行将可实现通过大力拓展动产质押业务,撬动动产金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丰富客户群体,降低抵押类信贷业务的比重。这一方面既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对不动产抵押业务的过度依赖,分散业务风险,优化自身的信贷业务结构;另一方面将扩大普惠金融服务面,为小微企业的无抵押贷款提供新的信贷“闸口”。

3.信贷服务质量提升

随着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企业金融化趋势不断纵深发展,金融活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生活场景、生产场景的各个方面,金融服务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普遍关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不断创新发展,倒逼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不断得以改进,但仍满足不了用户日渐多元化、特色化、便捷化等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也将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物联网银行的商业模式下,商业银行真正实现由以“效益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实质性转变。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銀行通过物联网能够实时、动态、智能感知用户的需求,并主动推送和提供精准的配套服务,从而实现服务价值增值。在金融产品方面,商业银行能够通过物联网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挖掘,产品的设计和交互将更加契合用户的生产场景、生活场景需求,提高用户对物联网银行产品的使用黏度。

4.信贷流程智慧升级

在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中,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流程。这套流程虽逐步实现了互联网化操作,但是在关键环节和流程上还无法完全实现智能化操作。而在物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可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手段和技术,将小微企业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流程场景进行立体式感知,对小微企业动产存货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系统化、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得到的后台大数据能更准确地把握客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信息。而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可依托于这些实时、动态、真实的行为数据信息对客户贷前调查、贷中审核以及贷后管理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科学化迭代升级。物联网银行的信贷业务流程设置将按需定制,通过数据化的风控、标准化的产品、批量化的销售、流程化的运营,充分保障了信贷业务的批量化流水线操作,用户将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对自己想要金融服务的无缝获取。

四、物联网在银行风险管理的重构逻辑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思维和新技术,改变不了传统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本质,而改变的是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最大程度降低了商业银行在业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重构了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思维、手段、流程和决策的逻辑体系。

(一)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状况

1.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现状

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传统银行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和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类型上,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等类型;在风险管理流程上,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计算、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固定化流程;在风险管理架构上,建立了由董事会最终负责、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分级分工的组织架构;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上,树立了风险管理理念文化、风险管理行为文化、风险管理物质文化。

随着近年来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煤化工、汽车、纺织、电力等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银行信贷风险领域则主要集中于低端传统制造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承压。根据银监会相关统计,近五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规模出现了“双升”的局面。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见图2)。

2.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痛点

(1)风险管理成本高。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成本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点。近年来,受经济、金融、技术等内外部影响,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风险管理成本上升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传统风险隐蔽性更强、传染性更广、传播性更快,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金融科技带来的新隐患和新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投入(陆岷峰,2017)。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安全与稳定已上升到国家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面临新一轮合规性强监管,“脱实向虚”的资金空转业务将进行调整,银行所面临的合规性风险成本和压力将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趋势性上升,商业银行需要计提更多风险拨备,风险成本明显上升。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26676亿元、拨备覆盖率176.40%、贷款拨备率3.08%。endprint

(2)风险管理效率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是决定和影响整个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当前,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风险管理涉及内容多,不仅涵盖了传统的风险类型,还包括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合规性要求;第二,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复杂,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采取了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流程层层审批决策;第三,银行风险管理手段陈旧,主要依赖于人工线下操作,信息相对滞后,无法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和预警;第四,银行风险管理过于依赖关联性强的信用信息,而对于关联性弱的场景交易行为信息利用不足,缺乏大数据思维。银行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还有待于借助于金融科技的力量进行重构。

(二)物联网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构

随着物联网设备和技术在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广泛运用,物联网信息会最大程度弥补传统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逻辑的局限和痛点,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物联网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实现颠覆式的重塑。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构,物联网银行的风险管理逻辑将实现风控思维客观化、风控手段技术化、风控流程数据化、风控决策精准化的“四化”重构。

1.风控思维客观化

物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了商业银行风控思维。在缺乏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现场尽职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借款企业客户历史行为后进行主观信用判断,较难以掌握对借款企业实时、动态、真实生产经营信息。而随着传统产业和企业的生产场景进行物联网化改造,将物联网设备和技术直接链接到借款企业生产场景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通过真实的、实时的、客观的生产场景数据信息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排除信息失真和人为主观干预的缺陷。这些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信息源能够真实反映出借款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状态,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风控手段技术化

物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了商业银行风控手段。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控手段上主要依托于总行—分行—支行布局,发挥前台—中台—后台的人海战术实行线下操作。这种线下手段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低了信贷授信审批的效率,也是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薄弱的因素之一。在物联网的普遍运用后,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企业的风险管理将可直接依托于技术手段,通过对借款企业的生产场景实时状况变化进行线下感知、网络传输、线上监测,对借款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预警实现技术化分工。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减少风险管理损失。

3.风控流程数据化

物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了商业银行风控流程。随着用户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的物联网化改造升级,物联网银行将可通过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实时感知信贷用户的采购状况、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等真实信息,并将这些真实有效的信息形成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离散数据、连续数据等数据集合。进而通过大数据挖掘进行建模,刻画出用户的风险特征,实现对借款用户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风控流程实现数据化处理、分析和决策。

4.风控决策精准化

物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构了商业银行风控决策。物联网为银行提供海量、客观的数字化信息,与互联网数据、交易数据等形成有益补充并进行交叉验证,构筑全新的“三流合一”,使银行获得对企业及上下游供应链更加深刻,更加立体的洞察,促进信用由主观判断向客观洞察转变。物联网银行将通过收集到的客户海量真实场景的数据信息建立起客户的真实画像,构建物联网风控模型,精准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精确计量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帮助银行开展贷前尽职调查,贷中授信管理,贷后跟踪预警,从传统滞后、片面的“主观风控”重塑为实时、全面的“客观风控”,有效提升物联网银行的风控决策的科学性。

五、物联网在银行内部管理的重构逻辑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不断优化迭代仍无法完全弥补管理上的案防漏洞,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管理逻辑本质上没有突破“人管”的思维。只有通过物联网改造,打破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人管”的思维逻辑,实现以物管物、以物管人的“物管”思维逻辑,才能有效降低或杜绝内部管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漏洞。

(一)银行传统内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过度地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而容易忽视了规范化建设,将内控案防工作当作“表面文章”,结果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呈现多发趋势,内外部欺诈案件数量不断增多。银行网点的内部工作人员与外部不法人员相互串通、勾结作案,虚开大额定期存单、办理假质押贷款等,导致萝卜章事件、ATM吞卡事件、存款不翼而飞等事件频频发生,凸现了银行业在网点内控案防方面存在的漏洞,无疑会严重损害银行业的诚信根基和誠信形象。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案件的频发,一方面,由于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优化仍是基于对人员的设置和依赖,无法完全规避人员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以人管人、以人管物的定向思维不能由表及里防范实质风险,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不足和缺陷如不能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来进行优化,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提升、风险事件的损失和声誉风险影响。

(二)物联网在银行内部管理中的重构

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在内的相关监管政策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在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借助于最新物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进行查漏补缺,积极应对银行内部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最大限度克服现有内部管理流程中的弊端和漏洞。

1.银行网点的物联网改造,提升智能水准

传统银行网点的布局思维已不能适应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金融数字化发展。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银行业营业网点达22.79万个。银行网点的设置和布局在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渠道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人才、网点等资源的过大投入和浪费。随着金融科技在传统银行业的运用,物理网点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银行网点功能的智能化升级摆在了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借鉴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在传统零售行业的广泛运用,加强银行物理网点的物联网化改造,不断提升银行网点的智能化水准。通过物联网感知系统,对进入银行网点视线范围内的金融消费者进行感知,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其进行资产盘点、风险评估、偏好判断,借助人工智能机器设备为金融消费者及时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打破传统银行大堂经理、理财经理、柜面人员对客户的“询问式”“问卷式”“填表式”服务体验,切实让金融消费者感受到银行网点的智能金融服务体验。endprint

2.银行流程的物联网升级,加强以物管物

传统商业银行在日常的管理体系中流程设置复杂、人员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银行内部控制规范性和完备性的同时,难免因人员主观因素产生流程管理的漏洞,发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事件。尽管这类事件属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和负面影响。通过植入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对银行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升级,实现以物管物,可有效规避因人员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管理漏洞和缺陷问题。诸如在银行印章、发票、凭证等重要物件的管理流程中,通过借助于感知箱、感知罩等物联网硬件设备,对银行重要物件进行24小时实时感知和跟踪,杜绝因操作人员不当使用给银行造成的操作风险;在银行ATM管理流程中,可通过物联网芯片和技术对ATM系统和场景进行升级管理,实时监测ATM场景中所出现的吞卡事件、恶意破坏事件、现金调度等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预警和处理,保护好银行用户的合法权益。

六、结束语

纵观金融业发展历程,每一次的金融创新都是以技术驱动和赋能为主导,物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作为金融科技的技术集成代表,物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了物物、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重构目前的金融信用环境,这将彻底改变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中的逻辑思维。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大势,重构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中的逻辑,从而打造出具有普惠化、智慧化、精细化的物联网银行。物联网银行的打造是一项系统性过程,既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物联网企业等力量协同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埃文斯基.财富管理——理财顾问客户投资管理指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

[2] 陆岷峰,史丽霞.财富管理与管理财富[J].大连干部学刊,2016(2):54-57.

[3] 葛和平.县域普惠民金融发展的聚类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2): 67-71.

[4] 季子钊.供给侧改革下互联网金融监管"两难"目标的博弈分析[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7(1):69-77.

[5] 徐阳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7(3):29-50

[6] 张欢.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争议与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7(3):3-9.

[7] 陆岷峰,王婷婷.互联网财富管理路径[J].中国金融,2016(15):29-30.

[8] 徐阳洋.长三角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模式与定位[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7(2):21-27.

[9] 葛和平.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客体的履职能力[J].经济与管理,2017(4):43-48.

[10] 吴建平,沈黎怡. 成长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管理学刊,2017(2):52-62.

[11] 陆岷峰,汪祖刚.大数据本源风险研究[J].西南金融,2017(7):3-8.

Abstract: The emerging financial technology's"empowering"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will be the core logic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financial technology,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has realized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and seamless docking between things and things,and between things and people,reconstructs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edit environment,brings objective credit system to the financial industry,and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 finance". This will completely change the log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redit business,risk control and internal management,and achieve"Pareto improvement"in financial transaction costs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Sei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inance,rebuilding the logic of traditional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redit business,risk control,internal management,and creating a inclusive,intelligent,refined Internet of Things banking will be the new direction,new strategy and new heights for the frontier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internet of things finance;internet of things bank

(責任编辑:张丹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