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花序轴再生体系的建立
2017-12-13娄丽娜戴澈刘根新乔俊楠季延娣苏小俊
娄丽娜 戴澈 刘根新 乔俊楠 季延娣 苏小俊
摘要:以萝卜雄性不育系的幼嫩花序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可成功诱导出苗。将幼嫩花序轴接种到不同激素配比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其中在MS+6-BA 30 mgL+NAA 06 mgL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9231%;用MS+6-BA 10 mgL+NAA 01 mgL培养基诱导成苗,获得1株再生苗,成苗率为333%;用MS+NAA 10 mgL培养基成功对幼嫩花序轴进行生根培养,并被驯化移栽成活。
关键词:萝卜;花序轴;组织培养;雄性不育系;激素;外植体;诱导率;成苗率;驯化
中图分类号: S631104+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1-0042-02[
收稿日期:2016-09-20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BK20130726);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6)1012]。
作者简介:娄丽娜(1982—),女,河南濮阳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Tel:(025)84391221;E-mail:linabeibei@163com。
通信作者:苏小俊,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Tel:(025)84391259;E-mail:xiaojunsu@yahoocom。
萝卜为异花授粉植物,在萝卜杂交育种中,自交不亲和及雄性不育性状,是杂交制种的2个重要应用。研究人员选出的不育系不能立即应用于配制杂种,对这样的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保存和繁殖就成为必要手段之一。1980年,祝仲纯等成功从萝卜的下胚轴中诱导植株[1]。随后,国内外学者采用萝卜的外植体如带柄子叶、子叶、下胚轴、带芽茎段以及顶芽等进行培养,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8]。
然而,与大多数植物相比,萝卜的再生能力较弱,不易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形成再生植株[9]。在萝卜中,通常是通过种子萌发获得无菌外植体,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再分化成完整的植株。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当发现某个材料是雄性不育材料时,往往已经是生殖生长期,无法通过种子途径对材料进行保存,也无法通过其营养体阶段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保存,根据吴丽艳等的研究,采用花序轴组培快繁青花菜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获得了成功[10],但在萝卜上能否成功,鲜见报道。本试验利用萝卜雄性不育材料的花序轴为外植体,系统研究其诱导、分化、生根和移栽等步骤,从而建立一套萝卜花序轴组培快繁的技术体系,为萝卜育种材料的保存、繁殖提供参考,为特殊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的萝卜雄性不育材料R3-654。
12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本试验所用的诱导培养基、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以及生根培养基都是在MS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植物激素组成的,具体配比如表1所示。培养基的蔗糖浓度均是 20 gL,并添加琼脂07%,pH值为58。接种后置于 25 ℃ 下,光照度为2 500 lx,光照时间为12 hd。
13试验方法
131外植体消毒处理
从供试材料植株上取幼嫩花序轴,用洗涤剂洗涤后,自来水流动冲洗30 min,用70%乙醇浸泡40 s,再放入10%次氯酸钠中消毒5~10 min,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冲洗3~4次,最后一次浸泡3~5 min,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将花序轴切成05~10 cm的小段待用[11]。
132诱导培养
经处理后的花序轴小段分别接种到(1)、(2)、(3)、(4)、(5)号培养基上,10 d后观察愈伤组织情况,计算愈伤组织诱导率(%)。
133分化培养
将愈伤组织转接到(6)、(7)、(8)、(9)号增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30 d后统计出苗数,计算成苗率(%)。
134组培苗的生根和移栽
[JP2]通过继代增殖形成的无根苗长成3~4 cm高并带有2~3张幼叶时,转入(10)号生根培养基上培养诱导生根[5]。20~25 d后,将试管苗的瓶盖打开放到温室内过渡2~3 d,取出试管苗,洗净根部附着的培养基,栽入到已灭菌的营养土中,放入拱棚后在上面覆盖塑料膜和遮阳网,每天揭膜若干小时,保持一定的温度(20~28 ℃)和湿度(85%~90%),10 d后移栽到大田,20 d后考察成活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
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0 d后发现,在(1)、(2)、(3)、(4)号诱导培养基中的花序轴小段的切口部位逐渐膨大,并产生淡绿色的愈伤组织。由图1-A、图1-B可知,(1)、(2)号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愈伤组织较大且较多的外植體都产生了淡绿色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3)诱导效果较差,只有少数的外植体膨大,多数外植体发生了褐变和白化现象(图1-C);(4)号培养基的诱导效果一般,只有部分外植体膨大,产生绿色愈伤组织,部分外植体也出现了褐变现象(图1-D);作为对照的(5)号诱导培养基,未添加激素,其外植体膨大较少,零星几个膨大,且愈伤组织较小(图1-E)。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同。由表2可知,(1)、(2)号培养基的诱导率较高,分别为9000%、9231%;其次为(4)号培养基,诱导率为4545%;(3)号诱导培养基较差,诱导率仅为1667%;作为对照的(5)号培养基最差,诱导率仅为727%。
22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对成苗的诱导效果及生根培养
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到(6)、(7)、(8)、(9)号培养基上继续培养,7 d后(7)号培养基上即开始出现绿色的芽点,并逐渐分化成小芽,逐渐发育为小植株(图2-A)。有的在愈伤组织上,开始有绿色的组织生成,但直到30 d后,也未诱导成芽,进而也未发育成苗(图2-B)。endprint
采用(10)号生根培养基对获得的无根苗进行生根诱导,产生了十几条根,较粗壮且平整(图2-C)。证明武剑等采用的萝卜生根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本试验中[5]。经过驯化和移栽,最终成功获得R3-654的再生植株。
由表3可看出,最终只在(7)号培养基上,获得1个植株,成苗率为333%。
3讨论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1)、(2)号培养基的6-BA的浓度均为 30 mgL,而浓度为06 mgL NAA比浓度为04 mgL的诱导率稍高,但二者的诱导率相差不大,且诱导效果较好;对比(3)、(4)号培养基,6-BA浓度相同,均为40 mgL,NAA的浓度分别为04、06 mgL,但诱导率较(1)、(2)号培养基低,同样NAA的浓度为 06 mgL 比 04 mgL 的诱导率稍高。说明6-BA浓度为 30 mgL,NAA浓度为06 mgL的诱导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9231%。
设置4个分化培养基,但只在(7)号培养基上获得1株再生苗,说明萝卜的再生能力较弱,不易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形成再生植株,这与熊秋芳等的结论[9]一致。本试验的诱导成苗率太低,须要对分化培养基的激素种类和配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在试验中要降低污染率、提高成苗效率。
采用了武剑等的方法[5]对再生植株进行生根、驯化及移栽,获得萝卜R3-654的再生植株,证明MS+NAA 10 mgL 对萝卜无根苗的生根的效果很好,在苗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再生苗的成活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萝卜的再生能力较弱,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形成再生植株较困难,但采用花序轴作为外植体对萝卜雄性不育株进行诱导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方法是可行的。如果后续研究能提高愈伤组织再生苗的成活率,那么该方法就[CM(25]可被广泛应用于萝卜雄性不育系的种质保存和杂交育种
中,具有很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ZK(#]祝仲纯,吴海珊 从萝卜的下胚轴诱导植株成功[J] 遗传,1980,2(3):36
[2]崔群香,汪隆植,娄平,等 从萝卜下胚轴再生完整植株[J] 南京农专学报,1999,15(4):29-36
[3]Jeong W J,Min S R,Liu J R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tissue culture of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L)[J] Plant Cell Reports,1995,14(10):648-651
[4]Pua E C,Sim G E,Chi G L,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ethylene inhibitors and putrescine on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hypocotyl explants of Chinese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L var longipinnatus Bailey) in vitro[J] Plant Cell Reports,1996,15(9):685-690
[5]武劍,龚义勤,邓波,等 萝卜雄性不育组织培养的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5):8-11
[6]武剑,龚义勤,邓波,等 萝卜离体再生的影响因素[J] 中国蔬菜,2003(6):6-8
[7]李海萍,张鲁刚,张静,等 萝卜带柄子叶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 植物学报,2011,46(3):331-337
[8]毛倩卓 侵染萝卜的dsRNA病毒研究——带病毒萝卜的组织培养、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1:12-15
[9]熊秋芳,张雪清,骆海波,等 萝卜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J] 长江蔬菜,2006(5):36-38
[10][ZK(#]吴丽艳,柏柯帆,李石开,等 利用花序轴组培快繁青花菜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5):712-716
[11]赖正锋,林加耕,李华东,等 日本高秆青花菜组织培养初探(简报)[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34(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