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之以为邪蒿之据

2017-12-13王文昌

检察风云 2017年23期
关键词:刘鹗官场日记

王文昌

《老残游记》揭露清末官场和社会腐败,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读之令人拍案。书犹如此,想来作者刘鹗也一定是一个清廉耿介之士,我是一直把他想象成“反腐英雄”,膜拜有加。

近日偶读田夫先生写的《位子决定脑子》,让我看到了大跌眼镜的刘鹗。

书中引用了翁同龢的一则日记。“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送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

为了承包铁路工程,刘鹗竟以五万两银子和数十幅珍贵字画行贿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奈何翁同龢不以同乡所动,不为重金所惑,不仅没有准其所请,而且把他的行径写在日记中,“记之以为邪蒿之据”,刘鹗是什么样的人,从中可见一斑。

翁同龢可赞,刘鹗就值得细细考量。你看他笔下的清末官场,到处跑官,跑门路,丑态百出,义愤之情难以言表。他在没有机会涉足官场时,嘲讽官场最彻底,可谓不遗余力。一旦有了机会,他的钻营功夫一点也不落人后。反讽的是,他倒成了自己小说里的主人公!

民国狂生老宣说:“不遇国难,人人都是志士。不逢强敌,人人都是勇士。不见金钱,人人都是廉士。不遇美女,人人都是正士。不经试验,人人都是名士。正如不见骨头,狗全是好狗。”

刘鹗的做派让我想起孔子看到自己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懒觉时说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老师骂学生不争气可以理解,关键是孔子还从这件事情上发出了如何识别人的感慨:“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说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我不仅要听一个人是怎么说的,我还要看这个人是怎么做的!

时代在发展,今天的官员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的“刘鹗”:台上反腐喊得震天响,台下纳贿忙得不亦乐乎。这不,王战方不就从一个台面慢慢踱到了万众瞩目的另一个台面上来了吗?

2017年8月,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战方落马。2013年,王战方担任卢氏县县委书记,因卢氏县委仍蜗居20世纪50年代的土坯房办公,广受关注,一度成为“网红”。人们犹记当年的“王书记”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的话:“有比盖房子更重要的事,盖了房,我舒服了,老百姓舒服吗?”如今,镜头中那一排排墙皮剥落的土坯房,呈现出的是某种王战方官场道具的诡异特征。

外有余者,中必不足。“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确实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不为虚言所蔽,不为假相所欺。习总书记提出的识人“五观察五看”的论断,可兹借鉴: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以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以看其禀性情怀,观察干部对名利的态度以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为人处世的方式以看其道德品质,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看其综合素质。“识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仅凭一番忠心、一个誓言、一顿拍胸脯的表白就对一个人轻易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

古有刘鹗,今天有个王战方。这些“两面人”之所以如鱼得水,除了善于表演,擅长伪装之外,也与监督不力甚至缺位有关系。“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人是会随着位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官员的道德不会自然生长,需要不间断地修炼,更需要无縫隙地监督。让民众睁大眼睛,让监督体系更加科学化,让官员的言行始终在监督之下,在阳光之下,动辄得咎。如此,不仅可以保证官员道德的清白,可以保证我们事业的兴旺,还可以省却像翁同龢老先生在日记里“记之以为邪蒿之据”的一番苦心。别再让王战方之流长袖善舞,我们还是一脸的虔诚仰望,到头来被骗得心都“拔凉拔凉”的。

图:付业兴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刘鹗官场日记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
成长日记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