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与利用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7-12-13祝立业整理
祝立业 整理
“地域文化研究与利用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
祝立业 整理
一、西南—中南地区
方铁(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地域文化研究》策划案,有六个特点:第一,将会是全国而不是某个地区、某个专业的刊物,目标是要在地域文化方面,甚至整个中华文化方面,搭建全国性的平台。我觉得这非常重要,也正是学术界所期望的。第二,刊物要立足高端,不是一般通俗性的小册子,而是要在理论探讨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做出贡献。这也非常重要,令人感到振奋。第三个,合理布局,不仅是对全国各个省区做了考虑,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次,比如文化区和次文化区、文化带等,都设计了栏目,并以相对灵活的运作模式和多媒体发展的方式,做了考虑,显现了组织者具有的专业素质。第四,重视前沿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有很多文化研究方面的问题需要做出回答,重视前沿就是反映了这样的趋势。筹备组对区域文化做了相当程度的研究,非常有眼光。第五,重视联系作者。编辑部专门到贵阳来和西南、中南地区的作者见面,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商讨,反映了刊物的远见卓识。第六,刊物得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全力支持,无论是人员配备、经费筹措和总体策划以及努力的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刊物就有底气。我们一定会支持把这个刊物办好。
我有如下办刊建议:首先,要做到理论领先。现在社科界的研究很多都比较细碎、比较平面,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化,对问题的思考、总结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全国性的综合文明、综合文化方面,没有研究,没有搞通的理论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研究。其次,大胆地填空补缺。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同样有很多问题没有研究,所以哪些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加强也要有所考虑。再次,建议在分块研究的基础上,做纵深研究。分块研究既包括按照东南西北、边疆内地这样的分块,同时也可以按照学科以及学科的关联来分块,进行具体化研究才能产生一个宏观的整体研究的基础。要强调连片的合作,比如西南地区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以外,整个西南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视角来研究,甚至西南可以和西北、东部和西部做些比较研究,这样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整体以及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很有帮助。不管是现状、历史以及历史到现状的发展过程,刊物都要组织理论研究,深入下去,这是现在很多研究文化的刊物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最后一点,我觉得刊物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现在我们在国际上进行对话,包括文明的对话、文化交流的对话,中国方面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问题到底是什么理论什么认识,国际上很不清楚。现在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出来要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个刊物可能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彭邦本(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首先,非常支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筹办《地域文化研究》这本全国性刊物。这件工作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从策划案看,《地域文化研究》是高起点、高平台、高目标的杂志,我作为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一定会力支持。我研究巴蜀文化已20余年,这也是我院的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我们有条件、有义务支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把刊物的相关工作做好。
地域文化研究是世界性的学术领域,在海外已经有很长时间,在中国也有很古老的历史。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影响世界的今天,我国的地域文化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地域文化的视野,很早就已经出现,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现在各个地域文化研究都进入高潮期,迫切需要把分散的研究加以整合。怎样从中华文明的宏观层面细化、落实到各个地域文化的工作还很少,包括思考也很少,因此刊物创办适逢其时。怎样把地域文化和中华文明这两点结合起来,对地域的研究怎样上升到宏观的高度、全局的高度、理论的高度,这是刊物的重要任务《地域文化研究》的创刊设想,可谓独具慧眼。
地域文化研究要从多层次开展。什么是区域,什么是地域?历史上形成的政区是区域,这是行政地域,但实际上文化的研究常常超越行政建置,这在历史上非常明显。策划案中“地域文化分类研究”中提到“文化带”的研究,建议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研究。
对刊物的版块设计,我的具体建议有:第一,可以开辟地域原创理论专栏,但真正做到原创难度很大,叫“地域文化理论原创与争鸣”会更好。第二,“文化探索”栏目,要注意中华文化全局和地域的关系,在提法上要鲜明,现在需要把地域文化上升到全局的高度做整合式的理论探讨。第三,“地域文化史研究”的提法与专题研究、分类研究重复,提议变成“学术史探讨”栏目。
总之,感觉吉林省社科院的这份刊物有“三高”,即高起点、高平台、高目标,相信贵院能将其办成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杂志。
廖国一(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有关地域文化研究,有三点看法:1.中国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文化,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足,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不充分,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很多,研究前景广阔。2.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研究的必要。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六甲文化、南宁市郊的蔗园人文化、博白县的客家文化,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清水江流域文化,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克木人文化、金平县金水河莽人文化等等,都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特色和重要的研究价值。3.地域文化研究与利用是中国文化整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试图借助地域文化来对全球化或西方文化形成的反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将会得到弘扬和提升。
关于地域文化研究,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很多,应引起重视。西方、欧美学者对地域文化研究也很重视,学术要走向国际,跨区域、跨学科的研究必不可少。要处理好内地和边疆的研究,相对而言,地域文化在边疆更有特色。另外要加强海疆研究。建议增加“骆越文化”的内容。我注意到策划方案“方国属国”的栏目,除了已经消失了的古族、古国外,一些发展至今的民族,像今天还存在的水、侗、苗、瑶、彝等的研究,也应在栏目设计上有所体现。
罗运兵(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去年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域文化研究》的创办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正当其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也很期待这样一份刊物。
地域文化的范畴广泛,个人觉得应该把地域文化互动、交流、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作为重点,地域文化研究涉及民族、历史、考古、文化等诸多学科,在学科整合方面应有所考虑,多发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地域特色,又反映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路径问题。此外,“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本身也构成后世文学的一个源头。
鉴于地域文化研究涉及的学科较多,建议要在多学科领域选择外审专家,建立良好的外审制度。
陈季君(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东北文化底蕴深厚,许多有名的学者出自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创刊对于我们这些地方院校来说,很振奋、很欣慰,为我们的学术交流与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我赞成“流域文化带”的提法,除了像长江流域文化带这样的流域文化带外,“红色文化带”是否也能纳入其中,比如长征及其相应的长征文化,就是一条线性的文化带。
特色刊物一定要有特色栏目。应持续关注一些特色文化。比如土司文化、土司制度就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因俗而治的一项制度,延续了600余年,构成了元明清西南边疆问题的主体内容,反映了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特点。
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很大,应重视各区域民族文化的互动和联系,确立区域民族史的研究路径,关注民族历史的空间差异,关注不同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状况,探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历史发展路径。
张羽华(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所在的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已经10余年,民族学、乌江流域地域文化研究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国家民委、教育部、我们学校也都很重视我们这个中心,中心在李良平教授带领下,近年来在各级项目立项和科研上也取得很大进展。我们在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研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非遗保护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关于《地域文化研究》,我建议定期开展专栏,比如设立“西南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西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西南乡村戏曲研究”等栏目,着力刊发一些高层次学者的文章,打造几个精品栏目。另外希望刊物能具有国际视野。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视角、田野调查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应该充分吸收借鉴。
宋博瀚(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员)
我受次仁平措所长委托来参加这个会,非常荣幸。我简单介绍一下藏学有关情况。藏学的故乡在中国,目前藏学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研究领域正不断扩大。藏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土民俗等多个领域。目前《格萨尔王传》是一个研究热点。我们院非常重视“唐番古道”和藏汉文化交融的研究,希望《地域文化研究》未来能有反应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栏目和内容。此外,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萨满是东北的原始宗教,可能的话,可以做点对比研究。
二、西北地区
杜建录(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吉林省作为文化大省,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作为创办了学术名刊《社会科学战线》的知名学术机构,非常有眼光,站在很宏观的高度、以很前沿的视野,以很大的决心,创办《地域文化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全国综合性学术刊物很多,但《地域文化研究》还没有。原本我们总说民族的就是世界上,实际上地域的就是全国的,也是世界的。其次,地方性问题研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每个省都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不仅整理了地方志资料,各省的通史也出得差不多了。地方史和地域文化如何发展,是走原先的老路还是创新发展,怎么创新?国家有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的战略,每一个学科也要求有新的战略,这种转型非常之重要。
《地域文化研究》看似研究地域文化,它的核心,我的理解是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这是真正的讲政治,实实在在地讲政治,而不是贴标签。《地域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既有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也有民族文化,但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中华文化。我们这个刊物的亮点在于不是要把地域文化发挥出来,而是要看清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当中的地位和意义。中国几千年文明都是讲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近代之后发展为对自己民族属于中华民族的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国的认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抓住了关键点,无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上,都走在了前面。
对于刊物的栏目设计,大的方面没有问题,具体的栏目或专题,需要扩展和补充,比如“文化带研究”中,建议设置“长城文化带”。“长城文化带”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地方,对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特别重要。
徐黎丽(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东北史地》(《学问》)的转型,非常好。比如兰州大学的《西北史地》,转型为理科刊物了,而《东北史地》(《学问》)是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走入一个更为重要也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曾经到美国访学,作为发达国家,他们反而特别注重地域文化研究,比如在文化研究方面,他们特别强调研究对象属于哪一个地区、哪一种类型。因此《地域文化研究》在研究理念上,实际上更贴近文化研究本身。
作为身处西北地区的学者,地域文化研究当中的民族问题非常重要,也特别敏感。过去西北地区的文化从民族研究和宗教研究的角度做得多,难度也很大,如果能够从文化的角度介入,则方便得多,因为《地域文化研究》实际上研究的就是中华文化,便于研究的深入。
我们常说多元一体。我觉得“多元”是区域,一体就是“中华”,加强区域研究才能更好地托起中华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就是各区域、各民族共创中华。吉林省不在文化资源丰厚的中心,不在经济发达的沿海,能有魄力作这样一份杂志,可谓眼光宏阔。吉林省社科院有丰富的办刊经验,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就声名远播,相信也能办好《地域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密切,比如长城文化以山为依托,丝路文化或者说通道文化,是以沟壑为依托,还有荒漠和东部的平原。在四大自然区域内部发展起来的四类文化,又分为很多次文化区或称亚文化区,一并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美国人用了200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区。现在我们的文化区分类与历史关系密切,是否应当将历史、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等综合考虑,并参照国外理论和分类标准,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区理论和分类方式。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按照我的理解,一方山水产生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了一方的历史。历史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历史的积累和总结,就是一方的文化。文化研究是历史研究的深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将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使历史能够为社会现实服务。哪个地方都有历史,哪个地方都有文化。对文化的总结,就是对历史的总结。宁夏地方虽小,有大文化,可谓“小省区、大文化”。宁夏处在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界线上,是黄河文化带上的明珠;因为是定都于长安洛阳的古代中央政权的藩篱,历朝历代都将宁夏作为移民开发区,因此是移民文化的地区,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宁夏区位特殊而重要,沙漠、贺兰山、黄河和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构成了几道防线,有着丰富的军旅文化;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全天候通道,战乱时期,固原一线对于丝绸之路尤其重要。元朝统一战争后,宁夏是作为信奉伊斯兰教工匠的安置地,中国回族的形成和回民文化的形成与宁夏关系密切;西夏建立于此,宁夏是党政文化的核心地带;六盘山地区还是中国三大红色文化高地之一,参与建国的党政军高层领导人大都到过此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将来有了《地域文化研究》这个平台,小宁夏的大文化便可以获得一个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大舞台。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拜根兴(陕西师范大学东北亚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现在各个省区以本地文化或者民族为中心内容的期刊不少,但是以全国范围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内容的,目前还没有看到。大家可能还没想到这一点。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有这个眼光,是有智慧的。我经常到韩国去做学术交流,韩国的地域文化研究特别发达,但过于强调地方性。我们的《地域文化研究》以中华文化统领,这样处理非常好,我非常赞同。
对于《地域文化研究》栏目设置,我建议加上“中外文化交流”和“跨区域文化”栏目,并在其中辐射对文化传播与文化变异问题的研究。比如三秦文化及其突出代表长安文化,不仅是地域性的,也是全国的、世界性的。长安是十三朝古都,特别是代表了汉唐文化。三秦文化的典型特征首先是开放包容性,以唐代为突出。比如佛教的中国化主要在唐代完成,像大唐西市就是西域人聚集之地,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次是创造发展、引领当时世界潮流。七八世纪,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的中心,长安城的规划就成为当时东亚世界的模版。渤海中京、韩国的庆州、日本的京都的都城格局,都模仿了唐代长安城的里坊制,体现了文化的辐射、传播。还有就是高端前沿性,是当时各种风尚的产生地、传播源、展示地。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原主编、研究员)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刊物,尤其是策划案的内容,很多都是非常重要但没有被学术期刊关注过的。就地域文化研究而言,我觉得地域的东西比较具象,是大的文化传统的根茎。地域文化和大的文化是小传统和大传统的关系。地域文化近几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等角度,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并且已经受到国家级别的学术机构和期刊的关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以办《社会科学战线》的气魄和敏锐,开风气之先,引领新时期中华文化研究的细化与整合,策划如此振奋人心的栏目、专题,我非常支持,并希望尽快见到刊物的出版。
杜常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我首先需要表达对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敬意。《地域文化研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学术策划,超出了其所在的东北地域,体现了筹办团队的学术眼光,给全国各地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机构和学者,搭建了一个更高的、更好的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平台,能够推动全国地域文化研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功德的事情。筹办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思考、研究,呈现出来的这个策划案所体现出的未来杂志的雏形,是相当成熟的,说明团队很用心,并且广泛征求全国学术界的意见,非常有诚意。
中国疆域辽阔而且民族众多,文化上的地域性特征大家都非常清楚,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很多人都专注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但过去的地域文化研究,的确缺少从多元一体角度或者说从中华文化的层面去研究区域的学术自觉。一方面,我觉得地域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对各个特定区域本身,也要从区域当中看中国,在区域当中发现中国,才能更好地阐释多元一体这样的宏观的理论、宏观的思考。《地域文化研究》在学术界发挥了这方面的引领作用,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学术界能有这样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我觉得地域研究,还应该是走出地域的一种地域研究,如此我们的地域研究才更显价值,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中国、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看到一个更饱满的、更具有立体感的、更丰富的一个中国的形象。这不仅在学术上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也好,对于国家文化的发展也好,对于国家的统一也好,都是具有重大价值的。
青海成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历史较短,在文化上是否构成一个单独的区域值得探讨。如果概括一下的话,大概有四个特征:一是典型的边缘地区,二是典型的文化地理的过渡区域,经济上农牧交错,民族上“华夷”交错。三是和宁夏一样具有典型的移民特征和移民文化,目前6个世居民族都是不同时期迁移进来的。四是宗教文化比较昌盛,青海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少数民文化的宗教色彩很浓。
关于《地域文化研究》杂志,我建议增加反映各区域文化互动的栏目,这个对于地域文化研究很重要,另外地域文化研究的分类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区分。
许生根(宁夏社会科学院国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首先祝贺《地域文化研究》的创办,我们会密切关注。建议增加“屯垦文化”栏目,因为历史上东北、西北乃至现代都有屯垦文化,屯垦可以说是中原农耕文化向周边传播的主要形式。另外建议增加一个反映古代艺术品研究的栏目。在有些国家,艺术品的研究甚至高于历史研究。还有一个要注意历史上区域间的交流,比如东北和西北在历史上的交流,西辽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此外,要注意伊斯兰教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于默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我也做过多年期刊工作,深知做期刊需要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太多太多,因此对于创办《地域文化研究》心生敬佩。只有对于学术和文化有眼光、有担当,怀着真正的责任感才会来做这件事情。地域文化做了多年,有一定的积淀,现在国家又从战略的高度提倡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地域文化研究》呼应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机遇,站得高、看得远,未来的前景,我相信也一定是辉煌的。
草原文化研究当前主要是着重草原文化的相关理论建设方面,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仍然尚待很好阐释;也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源头。此外,草原文化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如果作为一个学科,其理论和框架还需要如何发展和完善等。其他领域,过去着重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来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成果不少;北方民族及蒙古族族源问题探讨较热;草原考古研究不断发展,取得了新成绩;此外形而上的文化研究与形而下的开发利用如何结合问题也受到重视。
少数民族由多元向一体的过程值得研究。其实,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有个向内、向心发展的问题,比如柔然在历史上也称自己为中华。另外,我觉得与海疆文化对应,还应该有个陆疆文化。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关系也值得探讨。
马金宝(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们知道“多元一体”是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国家形成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多元一体肯定是我们国家的形成路径。希望《地域文化研究》未来能突破一些文化研究的固有视野,把从边疆看中原、从中原看边疆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并能够有所突破,从理论上对我们边疆文化、少数民文化如何进入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范畴以内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G122
D
2096-434X(2017)01-0144-09
编者按:为配合《地域文化研究》创刊,2016年夏季,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地域文化研究》筹备组在主管副院长、社长刘信君研究员的带领下,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召开西南—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研究与利用专家座谈会”,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藏、湖北、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对《地域文化研究》的创办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地域文化研究》杂志的策划论证,提供了重要参考。《地域文化研究》编辑部还将陆续赴其他地区调查研究、征询意见,致力于将《地域文化研究》办成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优质公共平台,促成各地域之间文化研究的沟通、交流,推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展开和整体推进,为各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明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