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马的“火星营地”计划
2017-12-13展鹏飞
□ 展鹏飞
洛·马的“火星营地”计划
□ 展鹏飞
▲ “火星营地”抵达火星轨道的想象图
在2017年国际宇航大会上,美国人把载人火星探索的设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洛·马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火星探索具体方案。不得不说,这两份方案是迄今为止最靠谱的。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洛·马还是马斯克,都认为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索进度表太保守了。
洛·马公司在重返月球上没有发出太大的声音,是因为该公司的猎户座飞船已经钦定为下一代载人飞船的标准版,而且地月轨道空间站的研制也少不了洛·马来分一杯羹。因此,在本届宇航大会上,洛·马的宣讲重点就放在了火星。洛·马这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早期火星载人探索方案,叫做“火星营地”(MBC)。
基本概念
早在2016年,洛·马就提出过“火星营地”的概念,是一个以月球及环月空间为跳板,前往火星展开载人探索的体系。这次,洛·马发表一份长达14页的论文,详细阐述了“火星营地”的框架,它由地球表面、地球轨道、地月空间、火星轨道、火星表面的一系列设施组成,规模相当大。按照设想,有关航天器从地球表面用现有的德尔它4、阿里安5和研制中的重型猎鹰、SLS等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到地月空间轨道上。在这里,通过地月轨道空间站的中转,飞向火星,抵达火星上空的轨道。然后再设法降落,在火星表面着陆。
“火星营地”概念有几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循序渐进、可重复使用、技术继承、乘员安全与可靠性、开放合作。洛·马公司着重指出,“火星营地”概念并不是像阿波罗计划那样的“到此一游”,而是要真正为人类长期火星生存服务,建立长期使用的火星基础设施。
“火星营地”的主体,是飞行在火星上空的“火星营地”空间站,基本结构和洛·马设想中的地月轨道空间站很接近。它由两个圆台型的实验室舱段构成核心,向两端延展出两个服务舱,用于提供太阳能发电、热控和水的存储。两个实验室舱段之间是一个节点舱,可以用来对接火星起降飞行器(MDAV)或者低温推进级。
“火星营地”的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人类长期在深空生存、工作的很多技术都需要逐步成熟,包括遥控机器人、采样返回和太阳能电推进等技术。而最合适的试验平台就是美国宇航局新近提出的地月轨道空间站(DSG)。
▲ 火星起降飞行器和“火星营地”空间站对接想象图
▲ “火星营地”进度设想
不登陆的“火星营地”-1考察
按照洛·马的论文,第一代火星营地“火星营地”-1的设想,是运送6名航天员前往火星轨道,实施为期1年的探索。不过这些航天员并不登上火星,而是遥控操作机器人降落到火星表面。但是在此期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派航天员探访火卫一或火卫二。
考虑到火星和地球之间的飞行窗口,无论是不是登上火星表面,探索队都要在火星及火星轨道上待11个月左右。
尤其是对遥控机器人技术来说,现在工作在火星上的探测器,其实都属于遥控机器人。但是由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遥远,无线电波飞行需要380秒~2670秒。加上探测器的功率有限,它们与地球之间的通信带宽也很窄。因此,人们能在“好奇号”上实现的功能受到了很大制约,有些需要迅速决策的复杂操作就无法实现,例如钻探、精确驾驶和取样。但是,如果从“火星营地”上操作就不同了。火星轨道到火星表面的时延很短,带宽几乎是要多少有多少。这样,火星表面的机器人就可以自由选择遥控、全自主、人工干预下的自主和任务级自主等模式。“火星营地”里的航天员还可以对采样返回的样品进行初步分析,迅速做出判断,并且制定下一轮采样计划。比之于采样返回地球,这样的模式显然要快捷得多。
“火星营地”还可以携带大型3D打印机,制造和修复重要的零件。在1年乃至1000天的任务中,在轨维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带上足够多的、能够支撑这么久空间飞行的备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轨3D打印是必由之路。
登陆的“火星营地”-S考察
当“火星营地”-1任务取得成功,就可以启动人类登陆火星的“火星营地”-S任务(S就是表面的首字母)。“火星营地”-1任务的居住舱、实验室、低温推进级、考察组负责人、液氢液氧储箱、太阳能推进级保留在轨道上,继续担当地火通信中继工作,并持续接收地球送来的补给品。
“火星营地”-S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发射称为“火星营地”-1转移飞行器的空间组合,包括实验室舱段、太阳能推进舱段、燃料存储舱段,然后在空间为它们加满燃料;发射火星起降飞行器,它需要用SLS火箭从地球上发射,然后抵达火星轨道,与“火星营地”-1任务飞行器对接;发射燃料补加预置舱,进入“火星营地”-1轨道;航天员进入“火星营地”-1转移飞行器,然后飞向火星;“火星营地”-1转移飞行器与“火星营地”-1、火星起降飞行器、燃料补加预置舱等交会对接,航天员乘火星起降飞行器登陆火星,考察后返回;航天员乘转移飞行器回到地月轨道空间站;航天员乘猎户座飞船从地月轨道空间站回到地球。
▲ “火星营地”探测火卫二想象图
火星表面探索
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如何把人类考察队送到火星表面去。考虑到地火转移轨道的时间窗口,考察队要在火星上待11个月。不过在“火星营地”框架下,考察队不需要长时间呆在火星表面。
首次人类登陆任务,可以派出一个4人考察组,乘坐火星起降飞行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然后其中2人留守、2人出舱考察。外出考察的两人不需要离开太远,可以定时回火星起降飞行器休整轮换。经过两周考察活动后,考察组乘火星起降飞行器回到“火星营地”,实施人员休整、样品分析、数据统计、报告撰写等工作,并为火星起降飞行器补充燃料。然后,考察组可以再次出发,前往火星上的另外某个地点着陆。
与航天员全程待在火星上相比,这种方式有几个好处:
费用比较低。如果要在火星上待一年,就必须送去完整的生活设施,包括居住舱、发电机、漫游车、供给物资、工具等等。美国宇航局曾经考虑过,在人员出发之前,先用SLS火箭把这些东西发射到火星上去。而“火星营地”框架中,人员在火星表面停留时间比较短,因此不需要上述物质条件。
安全性较高。短期火星表面任务可以减少考察队遭遇危险的概率,这是因为人们对火星的了解还比较少,在短期内无法建立起完善的火星设施,空间站里更安全。这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着陆精度要求低。如果要在火星上待一年,就必须精确地降落在预定位置;在“火星营地”模式下,这种精度要求就低一些,只要着陆场是平原就可以了。
具备随时撤退能力。前面所说的两周登陆任务,包括了往返飞行与降落前后的准备工作,实际在火星表面活动的时间大约是一周多。这样短的时间里,考察队不会离开火星起降飞行器太远,如果发生设备重大故障或者人员伤病,可以立刻返回“火星营地”。如果降落失败,也可以暂时回撤到“火星营地”。
具备自救能力。任务携带两艘火星起降飞行器,如果降落到火星上的火星起降飞行器发生故障,可以派遣另一艘去救援他们。
灵活性强。考察队可以抵达火星轨道之后再确认着陆场,这给考察计划带来了很大方便。此前的无人着陆器都是通过环绕火星的探测器先行测绘地形,然后在地球上预先确认好着陆场,再直接投送过去。由于人们对火星的了解并不多,火星起降飞行器的各种推力系统,以及姿态控制和发电系统,都采用液氢液氧燃料。低温燃料的汽化损耗部分用来发电,反应生成的水供考察队生活使用,因此液氢液氧几乎是唯一的消耗品。而一次“火星营地”任务当中能实施多少次火星表面探索任务,也只取决于液氢液氧的储备量。
按照洛·马公司提出的设计,“火星营地”上的低温燃料储箱可以支持往返地球和火星一次,以及往返火星表面两次的任务,以及“猎户座”前往火卫二、火卫一的任务。前往火卫二、火卫一的推进任务由低温推进级和短途旅行系统承担。如果不前往火卫二、火卫一,那么“火星营地”不需要地球送来补给,靠从地球出发时携带的水,就可以支持一次火星起降飞行器登陆火星的任务,然后返回地球。
如果要执行两次登陆任务,就需要更多的液氢液氧。这些液氢液氧可以靠“火星营地”电解水来制备,也可以从地球送水前去。为此,洛·马还提出了一种叫做WDV的飞行器,直译过来就是“送水飞船”。理论上说,WDV的尺寸可大可小,洛·马设定了一种可以携带52吨水的WDV,两艘WDV携带的水可以支撑一次火星起降飞行器的任务,同时还要携带一个功率为375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舱。另外,还要携带一组容量为40吨的液氢液氧储箱,但发射时是空的。
这样大的航天器需要用SLS火箭来发射。如果有朝一日,人们在月球、小行星或者火星上发现了有开发价值的水资源,就不需要再从地球补给了。
▲ 洛·马公司的火星起降飞行器示意图
运水的方式有很多好处。首先是避免了氢氧燃料的汽化损耗,这样太阳电池产生的电力不需要用来为燃料保持低温,可以全部用于推进。进入火星轨道后,WDV和“火星营地”交会,“火星营地”伸出机械臂捕获WDV。然后将其携带的水电解成液氢液氧。两艘WDV如果同时工作,用两个半月时间可以为一艘火星起降飞行器准备好燃料。
如果财力足够,可以派遣多艘装满水的WDV在火星轨道上待命,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燃料补加预置舱。它们与“火星营地”处在同一轨道上,保持一定的相位差。火星起降飞行器可以脱离“火星营地”,与这些WDV直接对接,补充燃料,然后回到“火星营地”接上航天员,再前往火星表面。
火星起降飞行器离开“火星营地”后,启动反推发动机,进入火星大气层,预计再入速度为每秒4.7千米。然后火星起降飞行器进入受控的气动减速状态,在减速到大约马赫数2的时候调姿,进入超音速火箭制动状态。当速度基本为零的时候,放出起落架,降落在火星上。
火星起降飞行器采用了无翼的升力体结构,没有气动减速面或其他可收放的气动设备。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一些燃料,也可以省去重新起飞前的检修工作。火星起降飞行器不采用降落伞,因为火星空气稀薄,这种超过100吨的飞船所需要的降落伞面积实在是太大了。
降落之后,4人考察组将执行大约10天的考察任务。按照50%的冗余来考虑,就要准备15天的物资。用于舱外活动的设备大约重2500千克,加上两名航天员,要用吊车放到火星表面。火星起降飞行器可以支持每天多次火星表面行走,但每次只能去两个人。
除了与“火星营地”进行高速通信外,火星起降飞行器也可以和地球进行低速率直接通信。
火星表面考察任务结束后,火星起降飞行器可以按照单级入轨的方式返回火星轨道。如果“火星营地”部署在500千米高圆轨道上,降落到火星上需要消耗的速度增量为每秒1270千米,返回轨道需要每秒4200千米,这样总共需要消耗火星起降飞行器燃料携带量的71%。如果“火星营地”部署在火星的同步轨道上,火星起降飞行器往返一次需要每秒6000米的速度增量,消耗燃料携带量的74%。这个数字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航天飞机每次发射,需要消耗掉外置储箱总燃料携带量的85%才能入轨。这意味着美国航天界靠现有的技术就能把火星起降飞行器造出来。
▲ BFR与未来火星基地形成规模后的想象图
相关链接:
马斯克的“大型猎鹰火箭”
在2017年国际宇航大会上,SpaceX公司拿出来的方案虽然没有那么完整,但是也引起了人们的足够兴趣。它的名字叫做BFR,也就是“大型猎鹰火箭”。看起来马斯克对“猎鹰”这个单词感情很深厚。BFR没有像洛·马公司一样考虑完整的火星往返考察流程,它更多地关注如何设计一种新的火箭。
BFR比马斯克在2016年介绍的ITS火箭要小得多,直径从12米降低到了9米。看来钢铁侠也发现自己曾经的梦想太庞大了一点。而且BFR并不是专用的火星火箭,而是一种通用性运载工具,地球轨道、月球轨道和星际飞行都用它来作为解决方案。
BFR的发动机依然是猎鹰9号火箭所使用的猛禽系列,一级火箭的发动机数量达到了31台之多。
BFR的框架要比洛·马的“火星营地”简单很多,没有考虑复杂的过渡飞行问题。火箭的第二级(也就是飞船部分)尾部有一组小翼,可以用来在火星上着陆。BFR有三种构型:载人型、货运型和液罐型。前两种构型可以飞往火星,货运型也可以用于地球轨道发射。液罐型主要用于在轨燃料补加。如果要飞往深空,可以发射一枚载人型或者货运型BFR,同时发射一枚液罐型。抵达高轨道后,由后者为前者补充燃料。然后前者继续飞往深空,后者返回地球着陆。
至于BFR如何从火星返回地球,在火星上如何运行,马斯克没有做太多解释。或许他还坚持采用以前的理念,用一群载人型“龙”飞船构成火星村,供移民居住。
BFR最有意思的构型之一,是地球上的点对点运输,也就是当个民航机来用。这简直就是在抢亚轨道太空旅游企业的生意了。
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马斯克似乎很喜欢去上海吃个面,所以他打算坐BFR从纽约直接飞到上海。至于票价,据说和民航机的经济舱全价一样。而且它每次飞行可以搭载850名乘客!目前最大的民航机A380要卖出满座才能搭载这么多人。此言一出,美国媒体陷入了狂热之中,根据一些人的计算,BFR可以在39分钟内从纽约抵达上海,29分钟就可以从纽约抵达伦敦,随便去世界什么地方吃个饭再回家已经不是梦想了。据说BFR飞行中的过载也就是2~3g,和公园里的游乐机差不多,身体健康的人都能坐。所以有人惊呼,马斯克又要干掉传统航空公司了。
责任编辑:陈彩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