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2017-12-12王小雪
摘 要: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现代化需要解决的精神指引问题。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既是贯穿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也创造性地发展着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当今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知和行上要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心中有戒。
关键词:价值 心中有党 心中有民 心中有则 心中有戒
价值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不仅决定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梳理角度和方式,还决定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途径。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进,更加需要一个明确的深入人心的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取向来作指引。创造性地发展价值问题,在当今社会实践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同样地,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居于统摄地位,指导着个人对周身事务的评价,同时决定着人的眼界、胸怀,人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共产党人作为时代先锋、人民先锋,更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建设,尤其是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的视域下,加强党的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思想信念问题作为党的建设的根基。提高觉悟、提升境界,每名党员要实现价值层次的跃升,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将道德原则内化于心,从思想上对自己高要求、提高标准,而且要知行合一,外化于行,切实以人民为中心,"从心所欲不逾矩"地为人民服务。为此,就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要心中有党。不同于西方政党是利益集团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基于共同信仰、共同理想而组成的团体。中国共产党超越了个别的团体利益,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政党。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折不扣的中流砥柱。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时期以天下为己任的党的意志,体现在个人身上,即是涌现出的无数令人敬佩的英雄事迹,如革命战士面对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的敢于亮剑精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不怕牺牲精神、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张思德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等都体现出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依然需要发扬光荣传统,坚定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伟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如今处于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着伟大斗争,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一个坚强的主心骨来担负起历史使命。每名党员若能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周围,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自己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智慧,那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离实现越来越近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发展存在巨大差异,要在巨大差异上统筹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实现。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国情使然。对比拉美国家的发展之路,由于不确切实际地引入西方民主制度,致使国家政局动荡、难以形成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经济长期难以复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战略上宏观把握中国整盘棋局,就要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做到心中有党。
要心中有民。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必然是价值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中来,必然要实现着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必然要为人民谋福利。不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都是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既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提炼为成,拥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基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中国历史中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墨家讲"举公正义",达天下利即是天下义,在此实现义利的辩证统一;孟子仁政思想讲民贵君轻,讲"制民之产",为百姓造福利。在儒墨思想的熏陶下,传统士君子都胸怀"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治国平天下已内化于古代读书人的心中,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如今虽时代不同,但文化根脉主体是一致的,治国平天下的入世追求转变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今天的中国对传统文化依然要梳理,并為当今理念提供精神养分。在思想深处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自觉认可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自觉形成胸怀天下的道德境界,自觉践行人民的公仆的历史使命。不断地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心中有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说到底就是要心存责任感。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价值要求,权力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其消极回避不作为,不如积极担责有所为。中国士君子文化中就存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如果说西方伦理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权利为纽带,那么中国传统伦理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责任为纽带。在一对对的诸如父慈子孝的家庭关系伦理中,逐步向外推括,家庭伦理中的责任意识转化成了国家意识上、天下意识上的责任意识,中国士君子便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使命,如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东林党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强烈的责任意识成就了这些先贤的广阔胸怀,成就了他们的流芳百世。继承和发扬士君子的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指导意义。各级党组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明确自己岗位的职责,把视野扩大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要有胸怀和担当精神,实现"作为他人的自身"的价值要求。
要心中有戒。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时刻警示自己,哪些不可为,要自觉形成界限意识,哪些是职责所在,哪些是权力边界之外的领域,在权力范围内做所应做的事,"勿损他人",实现社会正义的最低要求。要自觉形成底线思维,不能触碰政治红线。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政治立场,敢于同错误言行做斗争。在社会诸多诱惑面前,能够守住底线,敢于直面拒绝,避免侥幸心理,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莫及。在如今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时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觉长期学习和践行"两学一做"。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党的使命,每一位党员都要在自身岗位上,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多一点人民意识,多一点责任意识,扩大视野,心中有戒,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作者简介:
王小雪(1990-),男,山西高平人,武警警官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助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