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研究
2017-12-12张静王舒艳孙庆波韩婷婷
张静++王舒艳++孙庆波++韩婷婷
摘要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知识创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任然存在者很大差距。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1 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不足
1.1 思想认识不足
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主张认识和解决问题采取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弊端就是不重视采用科学论证以及逻辑分析来解决问题。现在看来"中庸之道"实际上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对于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显然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只停留在表层,并没有触及到创新培养的本质。在高校内部,传统教育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强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存在于教学中,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导致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形式。
1.2 经费投入不够
当前,国家对于科研的投入涉及面较窄。虽然国家每年都增加对科研的投入,科研总投入位于发达国家前列,但是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基础投入所占比重不大,這严重影响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原始创新不足
我国创新领域当前的现状是,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差,这直接导致我国的原始创新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首先,在科研领域,国际大奖榜上无名
诺贝尔科学奖代表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然而,尽管诺贝尔奖项设立至今己超百年,获奖者也有华人的身影,但是我国本土的科学家凤毛麟角。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科学发展领域与世界相比缺乏原始创新,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实,不仅与国外大奖无缘,就连国内的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出现过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也出现过长达6年的空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缺乏原始创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与世界的创新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其次, 就国际科技竞争力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
2005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美国竞争力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国从2004年的24位降到2005年的31为。要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国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要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创新研究与开发
2 科研管理尚有不足,管理层面急于求成
我国科技部门的管理层太急于求成,这就导致了下面的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使得原始创新不足。
2.1 科研立项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时期,管理层的指导思想很局限,偏向于仿照外国人的做法来指导工作,因为这样一来成功的把握性更大。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科研立项的评价标准,更加强调任务成功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只对那些有把握的项目才可以给予通过。而一些高校研究机构,为了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们在申报课题方面更愿意选择出成绩的项目,相反的,一些与国际接轨的项目,却由于研究困难以及大部分人不愿意接受,而导致获得基金困难。资金扶持的缺乏,使得这些与国际尖端科技接轨的项目难以开展,我国的原始创新道路发展受到限制。
2.2 人才管理
就人才资源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数量较少。2002年,我国一百万人中,全时的研发人员只有806人,而当时的日本己经有7千多人,法国有5千多人。不仅是人才数量的缺乏,我国的科学技术人才在质量上也与上述国家有很大差距的。在国际一级科学组织以及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的科学家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 26%。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内部结构的不均衡,难以发觉有潜力的科技人才,造成了人才的短缺,以及人才的浪费。
2.3 我国的创新体系还未健全
宏观方面,与科技发展相关联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充分,以及调控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没有挫折,没有任何国内竞争因素影响,这就不利于科技创新;微观方面,我国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距离,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创新环境与条件不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没有得到十足的发挥,我国的创新体系亟需完善。
3 应试教育,扼杀创新精神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只有一国的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才能发展,进而才能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把教育系统作为发展的重要环节,不管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还是从教育思想到教育方式,都进行了改革。然而这一时期,我国却在大力推行应试教育,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生们学的好与否的检测标准只有考试成绩,逐渐形成一种,成绩第一位,能力其次,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只关注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带来了很多问题。
3.1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由于每个人成长环境、个性、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对于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其最感兴趣的,这是需要长期的磨合以及选择之后才能下决定的。传统的教学按照国家统一编排的教材,教师采取相同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考核采取统一命题,完全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很容易让那些没法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出现了不爱上学,提到学习、考试就皱眉头,甚至逃课现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是需要有丰富知识储备的,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课本和作业上面,连睡眠都得不到保证,哪来的时间扩大自身的课外阅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只局限于课本。更为严重地,有可能课本的知识并没有被消化,老师却要求只要背下来就可以。再加上现在的文理分科更是局限了学生的知识面。
3.2 培养出的人才无法独立思考
创新者是需要有怀疑、分析判断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来说,考试是对学生考核的唯一形式,出现了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再加上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就能考高分的现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培养学生在学校听老师安排,回家了听家长安排,学生们难以独立思考,完全是按照规划好的模式来学习,从而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却不敢创新。
参考文献
[1]雷文庆.谈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41-43.
[2]唐根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76-79.
[3]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09):83-85.
作者简介:
张 静(1985-),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网络防火墙,VPN。
王舒艳1984.01汉,山东菏泽,副教授,硕士,山东协和学院,250100,计算机网络,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山东协和学院北校区
孙庆波 男 198308 汉 山东临沂 副教授 硕士 山东协和学院 计算机网络
韩婷婷,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年1月,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济南市,职称:助教,学位:硕士,工作单位和邮编:山东协和学院 250109,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