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之思考
2017-12-12王凤英
摘 要: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改进和完善有力地推动社会各项工作的进行。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在实践中由浅及深地发展,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它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意识越来越强。尽管,我国在新闻舆论监督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引导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进一步推进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力度。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思考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舆论监督思想到我党早期的舆论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德治教化阶段,再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把舆论监督写进党的文件中,[1]320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的加强舆论监督,都在说明舆论监督已经成为新世纪新闻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这些思想已被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由此可见,新闻舆论监督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推进我国建设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問题
关于舆论监督的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在人们的意识中基本上变成了同一概念,都是传媒借用舆论的力量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公众人物等等公开报道,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帮助公众了解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向着法制和利于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发展,新闻舆论监督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控制手段之一。新闻舆论监督被看作是除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是整个监督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舆论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对党和国家的权力、事务和政策,社会上某些组织和个人的违法犯罪或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并提出建议或者批评从而引起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关注。[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在保障公民权利、推动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广大民众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参与,网络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媒体内容更新最广、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和参与讨论,新闻舆论监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新闻媒介蓬勃兴起,在不同程度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各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猝不及防的缺点,新闻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如虚假信息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导致损害公民、单位的合法权益,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有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噱头,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竟然违反新闻舆论监督的第一性原则"真实",通过不实报道极大损害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断优化、扩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的补充和延伸。纵览当今时代,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舆论监督无孔不入的影响着这个社会,对政治透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要求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监督。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新闻舆论监督的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新闻工作者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立场鲜明地对各种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达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效果,新闻舆论监督在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其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和导向作用,但是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门规范和法律保护。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陆陆续续地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新闻工作者顺利开展采访的法律条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太过于死板、笼统、概括,并不能针对具体的细致的问题进行规范,所以,新闻边界问题便出现了,法律的露洞将直接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
第二,某些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新闻监督队伍中,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了追求高销量、高发行、高收视率,只揭露受众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甚至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恶意炒作事件,故意误导受众;有些新闻工作人员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投靠权贵,导致新闻舆论监督变质、变味;在现实报道中,有些新闻工作者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以情代法,做出的报道不符合客观实际,弱化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
第三,现行的新闻舆论监督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媒体失语、缺位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介基本上属于国有资产,隶属各级党政部门监管,这种管理体制使一些党政部门、行政机关、司法机构、社会组织的单位和个人无视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和权利,没有应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心态,肆意干扰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时甚至出现敌视的态度,殴打记者,拒绝采访,致使新闻媒体常常出现失语、缺位的现象,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说情现象和打击报复现象严重。由于很多干扰因素的存在,新闻舆论监督本来就很难实施,现下又出现了"说情风",许多单位和个人知道被新闻媒体曝光之后,极力地寻找各种关系,运用各种手段来压制或摆平被揭露事件的新闻稿件的发行,无奈之下,许多新闻舆论监督的稿件被迫撤稿和停止采访,受众无法通过新闻媒介进行舆论批评。情节严重的是一些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做出"你若曝光我必暴力"的报复手段进行阻拦和抗拒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由于这些极端打击报复手段的出现,迫使新闻舆论监督举步维艰。
第五,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不足、监督不当。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舆论监督是面对全社会出现的一种全方位的舆论监督形式,其对象十分广泛,任何组织、团体、成员都在它的监督范围之中。可是,当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层次低、力度小、效果差,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即:一般性问题监督的多,重大问题监督的少;社会基层问题监督的多,权利高层问题监督的少;社会成员个人问题监督的多,全力组织单位问题监督的少;别人的问题监督的多,个人自身问题监督的少。这样就促使了媒介审判的出现使得监督不当,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带有个人情感,随意发表评论,从而误导公众对于事实的理解,做出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继而损害司法公正和独立。endprint
二、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措施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在新闻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新闻舆论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使其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因此,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便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第一,建立健全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用以规范媒体行为。新闻单位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更需要法律为其做强有力的后盾。在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制定和完善法律条例可以促进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对妨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开展的破坏者要用法律予以制裁,同时,也要保护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自身的安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闻舆论监督的难题。
第二,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新闻舆论监督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要明白对个人或组织的舆论批评不是攻击,而是为了纠正错误,促进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应以身作则,不能以权谋私,使新闻媒体丧失公信力,做到全面客观地进行舆论监督报道,自觉加强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待和拥护。
第三,建设高素质的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团队,提高新闻舆论监督。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利用自己的权利进行有偿新闻报道的时间很多,被名利金钱诱惑而进行虚假新闻报道的现象也存在,所以,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非常必要,因而,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己对新闻报道的自律性、政治性,提高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工作中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做到一视同仁、严于律己,报道实事求是。[3]325-335
第四,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从十三大把舆论监督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十八大的加强舆论监督,无不说明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能畏首畏尾,要敢于报道,勇于报道,要全面深入的报道每一个社会动态,不管是国家领导还是街头群众,都要真实客观,保证受众的知情權。各级领导干部也要树立正确观念,自觉接受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不搞个人主义,积极配合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对于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应进行重点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从而达到信息公开化、决策透明化。
第五,新闻舆论监督要用事实说话,讲究舆论监督技巧。不管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是它的生命,脱离事实,就是童话故事,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凭空捏造要负法律责任。同时,要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必须讲究监督技巧,如曝光、写内参、通知有关部门等,都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手段,结果是解决问题,提高监督水平。
新闻舆论监督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政治民主的重要动力,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因素,是时下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难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微博、微信、网络已渐渐成为主流媒体,继而出现网络监督,如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等形式都是群众通过互联网进行舆论监督的形式,但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网民的集体非理性可能造成大量谣言、不实消息、诽谤信息的出现,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更多地关注网络舆论,建立健全网络新闻法规,以防网络舆论侵权,使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在不断完善中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王凤英,女,1963.4,陕西大荔人,副教授,文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秦东文化和文体写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