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野下信任问题研究
2017-12-12黄小荣
摘要:当采用社会学视野下现代性的视角分析信任问题时,会发现现代社会中人们享有的高度人身自由和工作、生活的不确定性導致了人们更偏向于社会信任,而社会流动性是影响社会信任的重要因素。现代性中的"工具理性"使人际信任变得较传统社会显得更加复杂。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国家和货币在信任问题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性,社会信任,人际信任
日常生活中的"电信诈骗"、"人口拐卖"等现象,反映出人们在做出个人选择时,将自己的"信任"这一独特的商品或社会资本误用,而遭到严重损失。发生这样"信任交易"失败的案例,用经济社会学或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可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单次博弈容易发生失信、欺骗行为的结论,或者低信任度的国家易发生此类社会现象。但本文更关注于用现代化理论对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信任"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归纳总结出影响信任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少一些可蒙拐骗的丑恶现象。
一、概念的界定
戚攻认为信任可以分为"制度信任"和"关系信任",两种孰强孰弱,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阶段。(戚攻,2003)本文将信任区分为"社会信任"和"人际信任"。社会信任是在宏观层次上人们对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的信赖。而相对而言人际信任是在微观层次上人们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对于彼此的信赖。"社会信任"和"人际信任"这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相比"制度信任"和"关系信任"有所不同。
二、研究综述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福山认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社会信任度。例如,美国和日本属于高信任度的国家,而中国和意大利属于低信任度的国家,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的"家文化",即对家族内的人信任,而对家族外的人不信任。但山岸夫妇在比较美日民众的信任水平时,认为美国人的一般信任水平高于日本人,是由于在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盛行,一个人只有良好的声誉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因此,美国人更倾向于做诚实的事情;而在日本集体主义文化指导着人们信任一个集团内部的人。
从经济社会学角度,"代理理论"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是不可信的,只有在授信方和受信方建立起一整套惩戒机制,才能有效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由于单次博弈容易发生失信现象,只有重复博弈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胡宝荣(2013)归纳了国外四种信任研究的范式:心理主义、理性主义、文化主义和制度主义。理性主义的思路认为变单次博弈为重复博弈能有效增加信任度。信任即合作,其对立面是背叛。用经济学的观点可以将信任视为一种商品。科尔曼认为信任包含三种要素:可能带来的收益;可能带来的损失;对方的可信概率。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是信任的基础。
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看待"信任"现象,认为信任是一方施恩惠于对方,期望对方在未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在期间是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并且美国学者曾做过实证研究,发现正是由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才培育了信任,而一定的惩戒机制对信任的培育有消极影响。
综述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信任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文化社会学从国民性的视角对比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彼此间对待的态度倾向。经济社会学解释了人们在作出信任或欺骗行为时的经济利益考量。笔者认为信任来自于熟悉。涂尔干提炼的"机械团结"概念说明在熟人社会,拥有相同的风俗习惯,近似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是信任产生的基础。传统的农业社会,信任不成为问题,因为它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村落中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张家长李家短"的毫无秘密可言,如此欺骗很难实施。信任是跨越时空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影响信任的因素有持续性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三、信任与现代性
信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信任的本质并无变化,但现代性的各个维度对于社会信任和人际信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第一,现代社会中人们享有的高度人身自由和工作、生活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更偏向于社会信任。由于古代社会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市农工商是人们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人际关系较简单,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特别反映在地主与雇农的关系上,人们偏向关系信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当时,商业和手工业制造领域中已出现各种行会。国家的政府机关虽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始终没有稳定的掌握军事部门,军阀交替出现,政权时常更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和社会生产力的倒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西欧文艺复兴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崇尚人的价值,追求世俗的成功。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性,成就了工厂制度。农民被剥夺了土地,变成了计件或计时工人。工作单位的不确定性、雇佣者的不确定性、生产的产品受市场接受程度的不确定性等等使得在现代生活生活中的工人们时时感到风险的存在。他们已不太像从前能信任神灵庇护,留给他们的是各种法律条文和工厂的制度规定。面对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作为一种新的团结机制,信任因运而生。
第二,社会流动性是影响社会信任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向上流动的渠道不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语反映出"科举制度"使得下层人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命运向上层流动。国家的这一社会政策的安排除了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外,它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预期和希望。而这种向上流动的机会在现代社会则更多。评定人们在社会中的成功标准自古以来有金钱、权力和声望三种。虽然现代民主政体不同于古代社会帝国集权政体,但"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功能类似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功能。商人的社会地位同古代社会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鼓励公民创新创业的。声望的获得依附于金钱或权力的占有。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一般民众出名的几率大大增加。综上所述,古代社会流动性低,社会信任度低;现代社会流动性高,社会信任度高。endprint
第三,现代性中的"全球化趋势"影响了人际信任度。这里的全球化趋势指的是人力与财力向城市集中,即由工业化引起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全球配置。在古代社会,某一个村落或某一个城镇,熟悉的村民或居民是相互信任的,如上文所述,但对于外来人是心存戒备的。在现代社会,邻里守望相助、遇事亲朋鼎力帮忙的功能正在被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人们生活在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城市中,以原子化的方式生存,由于交往程度因素、血缘关系的亲疏因素,人际信任度降到了最低。
第四,现代性中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普及,使得人际信任的复杂性程度空前提高,呈现出"丛林法则,人人为我"的局面。但由于社会分工的发达,使得人们被迫接受较高程度的社会信任度。
第五,人的现代化与"人际信任"有关;而组织制度的现代化与"社会信任"有关。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只有大众具备他归纳总结的12个方面的个人现代性,人的现代化才能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六,国家和货币在信任问题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国家提供了权威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这均能帮助形成和维系社会信任。而货币在经济生活中除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外,它是一个独特的象征。它是人们对于发行它的国家或银行或其他机构的信任,同时它又帮助维系了生活世界当中的人际信任。货币的最初形态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使用贝壳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的铸币还没有统一,一直到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后,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文字和货币。货币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等价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纸质货币和电子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它的高級形态市场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社会信任"和"人际信任"。市场经济需要国家为其制定各项法律法规,需要社会为其提供资本与心理支持。人与人的交往在时空范围内以及交往的频度方面大大超过古代社会。如果没有普遍的社会信任和人际信任的支持,市场经济是无法出现和发展的。
第七,语言在现代社会起到了"边界"的作用,是民族认同感的主要依据。而现代社会多以民族国家的面貌出现,语言承担了区分"我族"和"他族"的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自古就有,只是在现代尤为突出。文本、符号的普及使得社会信任度提高,同时人际信任度相应提高,但也充满了复杂性。主要是知识得到了积累,为个人现代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人们相比传统社会变得相信理性、愿意接受新事物、相互了解、尊重与自重等。
第八,现代性中的"生活便利性"不能直接影响社会信任度或人际信任度。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较古人而言,衣食住行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就拿"玄奘法师西行拜佛求经"的历史事件来说,我们可以得出古代社会物流不发达,没有移动互联网可以传递信息等结论。但生活便利性不能直接影响社会信任度,例如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我国虽幅员辽阔,在边远地区的人们仍然种田纳粮,担负一定的徭役。人们还是普遍认同当时的价值观(儒家思想、佛教或道教思想),制度安排(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主导的帝国模式),即社会信任度在古代中国维持了比较高的水平。同样生活便利性也不能直接影响人际信任度。
参考文献:
[1]翟学伟. 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J]. 社会,2014,01
[2]高兆明. 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J]. 学术研究,2002,04
[3]杨磊.人际信任的社会学分析[J]. 兰州学刊,2005,02.
[4]戚攻. 转型期"信任"重建的社会学分析[J]. 探索,2003,05.
[5]董才生.西方经济社会学关于信任的研究述略[J]. 社会科学辑刊,2006,03.
[6]刘颖.关于信任的经济学与社会学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07,23.
[7]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J].《社会学研究》2002(3).
[8]郑也夫,彭泗清.《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9]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黄小荣(1981-),男,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思想史研究
刘颖.关于信任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思考.生产力研究.20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