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生境外学习管理机制探索
2017-12-12秦海霞
秦海霞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本科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已成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管理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推进高校间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交流生;境外学习;管理机制
一、本科生国际交流发展现状
高校交流生赴国外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还可以开阔国际视野、增加社会阅历。国外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各国学生之间的交流,用交流生的质量与规模来判断该校国际化的程度。我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交流生工作的,经过大力开展各项合作项目,我国高校的交流生工作迅速发展。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选派一批本科生赴境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充分发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优势及政策导向和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家急需专业、学科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自项目实施以来,共资助近2万名本科生。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项目。以我校为例,学校先后与60多所高校簽订交流协议,每年有1千多名本科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交流形式涵盖了攻读双学位项目、联合培养、学期(学年)交流访学、参加寒暑期学校等多方面。
二、交流生境外学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合作欠紧密
交流生管理涉及到学校众多部门,只有分工明确、合作紧密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然而学校对于各部门在交流生管理中的职责分工相对不够明确,具体操作层面的职能部门之间就容易产生联系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顺的问题,容易造成交流计划落实不及时、教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例如,在选课方面,交流生在境外高校所学的课程原则上应与交流期间母校应修课程保持基本一致或相似,但由于学校未明确选课指导和监督的部门,导致部分交流生在交流期间盲目选课,选修了一些感兴趣但跟自己专业无关的课程,或者所修的课程与母校课程不一致,无法跟规定的专业课程对应,造成交流结束回校之后,还要补上没有修读的课程。
(二)国内外课程学分转换问题
课程学分转换是交流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交流生最关心的问题。由于交流生项目涉及不同的学校,而各个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都不尽相同,授课的内容、难度、范围等也均有偏差,导致交流生所修课程的学时量和学分与母校都不一致,这样就给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多数高校在与国外高校进行课程学分转换时只是粗略的按学科进行大体分类,并不能解决实质差异性问题,许多高校还没有固定的评价交流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相关性的方法,也没有课程学分转换的详细规定,给交流生选课、回国后课程认定等工作都造成一定困难。
(三)管理系统的滞后性
学校学生管理已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学生的教学管理都是通过教务系统操作。然而由于交流项目起步较晚,人数较少,没有将交流生的管理纳入教务系统管理中,使交流生在交流期间的选课以及回国后的课程学分转换都只能通过线下审核和备案。这种操作方式,随着交流项目数量和交流生人数的增加,将严重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更降低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三、完善交流生境外学习管理的对策
(一)细化部门职责
要在明确学校各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部门的职责实际上就是交流生的办事指南,让交流生明确办理各类事务的时间和部门,这样既减少交流生办理手续的盲目性,又提高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同时,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尽量简化程序,减少学生往返于学校各部门办理手续的次数。
(二)制定课程学分转换细则
制定出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的申请流程以及转换办法。学分转换主要由各二级学院协同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完成,将本校与国外高校课程的教学内容、学分以及课程性质进行对比分析,认定课程是否可以转换。对于不能转换为必修课的课程学分,可以作为选修课的学分予以承认。随着交流项目不断深入进行,还可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学分转换列表,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成绩的转换,可由教务处和国际教育学院合作完成。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外高院校联系,将国外评分等级折算成相应的百分制,再由教务处结合交流生国外学习成绩,确定转换后的课程成绩。
(三)升级教务管理系统
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增加交流生管理模块,将交流生名单管理、选课审核、课程学分转换均纳入系统管理中,免去线下审核和备案,使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更科学、更高效。
随着本科生交流培养的规模逐渐扩大,我们要不断跟进管理,完善服务,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更高综合素质、更大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翁宇,叶慧青. 高职院校赴台交流生管理机制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 2016(178).
[2] 王亦旻.本科生国际交流学分转换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5).
[3] 刘进军,吴梦秋.九校联盟本科交换生合作培养的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