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12贾玉
贾玉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解决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56-01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带动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生动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客观演示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形象演示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动态演示结构精巧的化学仪器装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做“Cu-Fe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化学实验教学
1.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模拟,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或将实验过程放慢。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演示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利用投影仪,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进行,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人金属钠,学生可以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模2.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引人多煤体教学后,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加强感知,强化记忆。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化学平衡”一节,采用三维动画模拟制作氮分子、氢分子、氨分子达平衡的动画过程,通过画面动静结合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分析了化学平衡的动、定、变三大特征,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捷性,促使个别化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加大知识容量,教学过程中既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另外许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补充、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知识缺乏筛选。只能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这种盲目追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形式,让学生的“自学”的教学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尽量避免。
总之,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時,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永新邹开煌信息枝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及作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73.
[2]费金忠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武进教育网.
[3]崔静中学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模拟[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