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有教材框架下教初中生写记叙文

2017-12-12孙自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橘树背影

孙自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26-02

一、依据读本,学习仿写

(原文)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仿写1)屋后的那棵小橘树

我家屋后有一片荒芜的空地,空地上长满了杂草,那里堆放着碎砖块什么的。就在这碎砖堆的旁边,生长着一棵矮矮的小橘树。靠近根部的树干部分由于石块的阻碍显得有些弯曲,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生长,树干也已经有大拇指般粗细了,很是让我惊奇。

记得那还是前年夏天的时候,我在沾满泥土的绿丛中看到一抹翠绿。我扒开草丛一看,原来是一棵小橘树。我高兴地扒光了它周围的野草,端来了半盆水,轻轻浇在小橘树的根部。过了一段时间,我便把它忘了。或许是因为它太小了。入秋了,那儿又多出一堆木柴,我这才想起那棵小橘树,“它是否被木柴压坏了。”我心里想。

直到今年三月,我发现空地的新绿中多出了一团枯黄的颜色,定睛一看,是枯黄中带点新绿的橘树叶。我诧异:它居然能坚持生长到今天,而且树干与树枝有了明显的区别;我奇怪:在这阳春三月万物一派生机盎然的时候,橘树却是病怏怏的。于是,我决定来拯救这棵小橘树。我毅然拖走旁边的树枝,拔掉周围的杂草,又搞一些肥沃的粪土放在树根周边。并且在随后的几天里常来给它浇水。为此,我还受到父亲不明的指责。但奇迹出现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树枝分叉处长出了几根新的橘刺,枯黄的叶子也自行脱落,在脱落的痕迹出长出嫩绿的枝芽,日益茂盛起来了。我很高兴,轻轻地抚摸着刚长出的新绿叶,心中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每当我看见这棵小橘树,总会想起我曾经养的那盆米兰,叶子枯黄后就死去了。我常在想,为什么自己总会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艰辛而始终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于是我有些消沉,有时满脑子无名的愤怒和不满,也让我身心疲惫不已。我从学校回到家,只要看到这棵小橘树,在书山题海里跋涉造成的情绪失衡才能获得一些缓解,那些坏心绪才有一些淡化,内心才有一点平静。它曾经是那么弱小,环境是那么艰难,可是它从未抱怨,只是坚忍地生长。既然选择了发芽,它必须得面对发芽、生长带来的一切,它的使命是长成一棵橘树。在未完成之前,它就不能放弃,即使在连生存空间都成问题的时候,它依然坚守着。

小橘树你向我展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谢谢你!你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新生,我也将选择拼搏,去开创我的生命绿地。

二、学习文本,分析作者写作的原因

《背影》(节选)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車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较好地体现他散文平易自然、朴实严谨的风格。

(一)结构精美

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选取的材料均归汇于“背影”这一焦点上。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浓缩了父子间难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爱子的象征。

作者做到了细致的刻画,所表现的角度新颖独特。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看到的,但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卖产借钱、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那个背影。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的背影,这时也就形成一个焦点。父亲胖而吃力的外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老境颓唐的“神”,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怀念,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了。endprint

文中四写“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造成悬念,使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中间叙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令人格外感动,热泪潸然;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离别情绪,催人泪下;结尾思念——读父亲来信,浮现背影照应开头。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照应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二)在叙事中抒情

整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刻意渲染。而只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中直抒胸怀。如嘱托茶房:“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运用。悔恨自己当时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深化了文章中心。如“再三嘱咐”,表明嘱咐内容详细,涉及到送行的细枝末节。

(三)突出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描写人物、塑造形象最为关键的环节。《背影》塑造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形象,但作者写父亲的语言仅仅是平淡简短的四局,并没有描述父亲的劳累和辛苦,而主要是写父亲的行动。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兩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看似琐碎寻常,实则是生动典型的行动塑造、人物刻画。因而使父亲的爱子形象有血有肉,催人泪下。

三、记叙过程应当有议论

夹叙夹议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这就是以议为纲、以叙为主,叙事完整,议论与之相辅相成。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粲然生色,犹如画龙点睛。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结尾处:“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在这里,作者把登山的感悟用议论的方式加以深化,给自己和读者深刻的启示。再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作者在文中插入许多自己的议论,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如对于屠格涅夫和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与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1.读本示例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外貌描写),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动作描写),高兴地(神态描写)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语言描写)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心理描写);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背影》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照看行李讲定价钱

送我上车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嘱托茶房

(上面的几点,作者都是一笔带过,做到详略得当)。

2.修改一段话

老师当着母亲面说我眼高手低,学习习惯不好,我向母亲控诉老师不喜欢我,所以戴有色眼镜看我。母亲的巴掌就落下来了。老师说我眼高手低,学习习惯不好,难成大器。我向母亲控诉老师不喜欢我,所以戴有色眼镜看我。母亲的巴掌就落下来了,手冰凉冰凉的。她哆嗦着:“首先自己反省。如果你表现好,老师会故意挑你刺儿吗?每个孩子都想你这样,老师该多操心啊。除了老师,除了父母,没有人会这样批评你。”此刻,我读懂了母亲的爱。人物描写:把动作、神态、心理三种描写方法结合在一起,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完整。

(二)通过想象,可以使写作增添文学色彩

(题目要求)假如长妈妈还活着,她看到鲁迅的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感受?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三)特别时刻要留心

(妈妈批评孩子的场面)

放学回家,一进门,妈妈急切的声音立刻传来:“儿子,考试成绩出来了吧?快说,考了多少分?”我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唉,完了,还是逃不过这一劫!我低下头,慢吞吞地从书包里拿出卷子,缓缓地递给妈妈。妈妈一把将试卷抢了过去,目光一扫过分数,立刻瞪圆了双眼:“什么?55分?你上学都干什么去了?好意思考出这样的分数?你到底有没有复习……”我的耳边充斥着妈妈的咆哮声,我什么都不能思考了,难过与羞愧,将我扯进了无边的黑暗里……

(四)平淡的语言最能感动人心

1.平淡的语言里有真情

如《老王》一文:“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做了两种推测,两次提到“不幸”,在平淡的叙述中对老王的遭遇寄予深深的关切和同情。又如在文章结尾,当“我”知道老王在送鸡蛋和香油后的第二天就死了,写到“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著名的学者对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出自己人格平等的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我”毫不掩饰,反省自己,“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我”在人格上是否真正尊重老王了?这就是真情。

2.平淡的语言有时也是要精心安排的

老王在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人物形象最为逼真。这里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但从语言上看:有“嗯”“我不吃”“我不要钱”,十分平常,但意味无穷。老王很老实、没有读过书、更不会语言表达。因此,他的语言是简短平淡的。但如果要是这样说:杨先生,您平时对我很照顾,我也没有什么送给您,这点儿鸡蛋和这瓶香油您一定得收下,算让我表示点谢意,可千万别提钱。可这话那里像一个老实且要死的车夫说的话呢?明显造假了。所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精心安排和刻意安排不同,精心是不露痕迹的,而刻意的却容易让人怀疑起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橘树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爸爸的背影
给橘树弯腰
背影
橘树弯
天台植物
会跑的小橘树
背影
给橘树弯腰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