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发展模式探索
2017-12-12欧阳欢孟晓艳林立峰汪秀华王凯丽
欧阳欢+孟晓艳+林立峰+汪秀华+王凯丽
摘 要:农业技术的转移具有风险高、周期长、链条长、环节多、形式多等特点。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中心为例,分析其探索“组织协同化、服务一体化、运行网络化、运作平台化、转移国际化”技术转移发展模式,总结其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的做法和主要成效,以期为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关键词: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1-0229-02
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技术的转移具有风险高、周期长、链条长、环节多、形式多等特点。迫切需要各地各级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总结提出农业技术转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推动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1 基本情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简称“转移中心”),于2016年3月成立,是经海南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与海南省科技厅共建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是热科院专门从事成果转移转化和相关业务的二级机构,也是我国首个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
作为产业与区域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转移中心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法规政策精神,落实农业部和海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现代热带农业战略和产业技术需求,探索和创新农业技术转移体制机制,加快转移中心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组织协同化、服务一体化、运行网络化、运作平台化、转移国际化”技术转移发展模式。
2 平台建设做法
2.1 保障工作场所
作为热科院技术转移服务的重要平台,热科院高度重视转移中心发展,从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转移中心本部设在海口市热科院机关办公楼,现配有400平方米的服务工作场所,工作场所稳定,交通便利,环境良好。优先调配和购置仪器设备投入中心运营,满足转移中心从事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工作需要,保证了中心各项业务顺利的开展。另转移中心充分利用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设施条件与资源,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基地共享,更好地满足从事热带农业成果转移转化和相关业务的业务需要。
2.2 优化人员配备
热科院高度重视转移中心人员队伍建设,明确以院开发处和国际合作处人员为主体,汇聚院本部和院属单位的力量,共同推动技术转移工作。转移中心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由分管院领导担任。中心下设综合部、国内业务部、国际业务部和技术部四个职能部门和若干个专业部门。中心专职人员6名、兼职人员9名,另转移中心充分利用热科院科技平台人才资源,很好保障中心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时所需的热带农业技术专家需求。
2.3 加大经费投入
为推进转移中心能力建设和良性运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开放交流与市场拓展,热科院多途径从资金上给予转移中心充分保障,确保中心有持续的经费投入。2016-2017年,转移中心投入经费预算1164.61万元,其中海南省平台专项资金50万元,热科院投入资金1114.61万元。相关经费的投入对实现中心发展目标和提升中心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加强成果储备
转移中心围绕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建有热带农业技术成果库,现储备有推广价值和的科技成果2418项,其中鉴定成果87项、获奖成果220项、授权专利1372项、审定品种98项、软件著作权130项、重点技术162项、研发产品349个。储备的科技成果主要围绕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粮食作物、热带瓜菜、热带花卉、热带畜牧等产业领域,包括良种良苗繁育、高产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系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技术成果。
2.5 开展网站建设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工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交易效率,加速技术交易信息的流动,转移中心建立了专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综合性、公益性门户网站(http://zy.catas.cn/),并设计了转移中心专用Logo,开展国内外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推介与宣传。转移中心网站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等10多个机构建立了友情链接,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
3 运行管理做法
3.1 搭建工作体系
转移中心遵循“创新技术转移模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热科院为依托、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撑、市场化运作、服务为先导、投资为引擎的“科技+政府+企业+金融+互联网+”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努力建设适合热带农业产业与海南区域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形成富有特色的“组织协同化、服务一体化、运行网络化、运作平台化、转移国际化”五化发展模式,拥有中心会员单位和合作伙伴30个。
3.2 制定管理制度
根据转移中心运行管理发展需要,现已制定完善转移中心管理规章制度4个,包括《热科院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章程》《热科院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内设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热科院热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热科院热带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管理手册》。从而明确了我院转移中心定位与功能,规范技术转移行为,维护技术交易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基本形成配套的制度体系,适应转移中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
3.3 创新运作机制endprint
转移中心采取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运作,以热科院本部为枢纽,联合院属单位、科技平台设置培训、咨询、查新、检测、研发等专业部门,着力搭建“组织、技术、人才、资金、交易”五个服务主体平台,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等主要同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双方资源互通、优势互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树立服务品牌,提供覆盖技术转移全程的一站式、网络化的业务服务,促进中心“创新、合作、开放、共享、发展”。
3.4 扩展服务业务
转移中心面向现代热带农业战略和产业技术需求,立足自身优势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工作,重点开展技术成果信息服务、技术专家信息服务、科技政策信息服务、产学研活动服务、培训与会务服务、技术项目攻关服务、成果评价与评估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规划与项目咨询服务、技术标准与检测服务、技术集成开发服务、技术熟化与转化服务等12项业务,为热带农业技术转移提供覆盖全产业链、产业化全过程、企业需求一站式的服务业务。
4 主要成效
4.1 开展热带农业技术对接活动多样
转移中心组建以来,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热带农业技术对接活动。携手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开展国内外热带农业技术对接活动,先后举办“一带一路”热带农业走出去技术对接会等技术对接活动,参加江门市农业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签署合作协议108项。以同立项、同公关、同转化的方式,促进了热带农业科技成果与现生产对接和转换,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从热带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生产、加工和研发技术等全方位支撑企业“走出去”境外发展,成功将热带农业技术从国内向柬埔寨、老挝、瓦努阿图、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转移,我院热带农业科技在支撑企业“走出去”方面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4.2 组织科技成果推介活动有效
2016年以来,转移中心组织院属各单位参加了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广州)、广西农业项目合作洽谈暨科技成果展示会、深圳第十二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农业国际合作展、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冬季农产品交易会、儋州市热带农业博览会等展会等推介活动9次,将热科院260余项专利、技术及产品推入市场。其中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农业国际合作展,我院挑选了18项技术成果、28种科技产品参加了以“传承丝路精神,共促农业发展”为主题的展览,受到老挝总理宋赛·西潘敦等称赞,扩大了在东盟国家中的影响力。深圳第十二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我院挑选了20项新技术、新产品集中参展,共13项成果获第十八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4.3 组织转让热带农业技术成果加速
转移中心的运作,大力推动了热带农业先进技术、关键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协助院所通过合作研发、有偿转让、许可使用、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方式转移转化技术成果26项,成果转化收益962万元。其中在国内转移转化技术有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一株金龟子绿僵菌及其应用、酸性土壤改良降镉肥、高活性菠萝蛋白酶提取技术、热带名香植物精油提取技术、茶树油加工技术、辣木加工技术、橡胶加工技术、抗病种苗技术、一种胶乳制品自动浸渍机等15项,成果转化收益827万元。在国外转移转化技术有沉香整树结香技术、油棕种植技术、椰心叶甲绿色防控技术等11项,已推广到到柬埔寨、老挝、瓦努阿图、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成果转化收益135万元,在境外的科技影响力日益显现。另转移中心协助院所通过以技术作价入股与企业联合组建实体化公司4个。
4.4 开办援外技术培训影响重大
为了加强与热带国家的国际合作,开发利用境外热带农业资源,转移中心组建以来,共举办了培训班9期。其中举办院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班2期,重点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对技术转移中心运作、知识产权转化等业务进行培训,增强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意识;举办援外技术培训班7期,包括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新技术培训班、格林纳达热带果蔬种植技术培训班、东盟国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修班、东南亚国家木薯育种技术培训班、天然橡胶生产与加工技术培训班、泰国无籽西瓜选育与栽培培训班、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计划木薯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班等,为来自热区33个发展中国家的159名国际学员传授生产与加工技术,得到了热区国家学员的高度评价,提高了热科院和我国农业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4.5 发挥联合科技平台作用突出
转移中心组建以来,通过牵桥搭线,热科院携手国内外企業、科研机构和政府联合共建科技平台14个。以联合的方式,在境外建设和运作的平台有与刚果共和国农牧部共建中国援刚果(布)木薯试验站、与厄瓜多尔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厄瓜多尔热带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与环宇农业成长有限公司(柬埔寨)共建中国-柬埔寨木薯橡胶良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与广东金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热科院菲律宾农业试验站、与瓦努阿图林业局共建热科院瓦努阿图农业试验站、与中阿(迪拜)技术转移中心共建中国-阿联酋椰枣研究中心等6个,推动热带农业技术更好地“走出去”。以共建的方式与企业在国内建设和运作的平台有广垦橡胶加工创新研究中心、广东江门陈皮研究院、万宁兴隆咖啡研究院等研发中心等8个,联合开展热带农业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中试检测、产品升级、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技术服务,推进热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5 结语
经过1年多实践,该转移中心构筑起热带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交易平台,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组织协同化、服务一体化、运行网络化、运作平台化、转移国际化”技术转移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科技成果转移技术体系运行高效,对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