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生活
2017-12-12金殿富
金殿富
【摘要】人的品德形成,性格培养离不开生活,任何优良的平行,都是需要从生活中感悟、内化,同时也要反馈到生活中去的。
【关键词】德育;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00-02
俗话说吃饭不吃盐,走路不上前,德育就像是人的品行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盐分一样。品行成长离不开生活,德育更离不开生活。德育生活化的内涵主要是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即德育主体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与青年德育模式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这是目前德育生活化课题首当其冲的问题,不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德育生活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变革德育观念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把人看作是人,是平等的人,是作为现实生活主体的实实在在的人,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
有些德育工作者不能给自己的工作科学地定位,不能给自己的职责科学地定位,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德育主体平等的地位上。时时、处处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一举手,一投足总在思考教育别人。唯有高高在上之心,全无平等待人之举。唯我独尊,唯我一贯正确。久而久之,与德育主体产生距离、隔阂,甚至抵触、逆反的心理。试想,这样的德育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这样的德育目标的实现将何从谈起?这恐怕也是我们的社会德育近年来投入颇大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二、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全过程。青年学生一般有理想、有追求,但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和打击;思维活跃,但缺少文化底蕴,又普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眼光高远,但又不屑于从现在、从小事扎扎实实做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又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有提高道德修养的愿望和热情,但难以达到自觉自愿的层次。这就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的德育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教育和培养青年生能够按照社会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把个人成才目标和国家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能够为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的现代化的合格公民。
德育内容应该也能够丰富多彩,问题在于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能否与德育主体生活密切联系,能否让德育主体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提升德育素养。
三、德育形式贴近生活
内容决定形式,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形式也必然要与生活无距离感,贴近生活。行文至此,笔者自然联想到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文艺演出。为什么这种文艺演出形式能受到老百姓的发自内心的欢迎,尤其能够受到老、少、边、穷地区百姓的欢迎,引起老、少、边、穷地区百姓的强烈的艺术共鸣,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呢?为什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中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成就感呢?归根结底,还是这种文艺形式贴近了百姓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同和欣赏,即通常所说的“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从形式上讲,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1.讨论法教学与案例法教学
德育课堂教学笔者最为推崇两种方法,一曰讨论法,一曰案例法。因为这两种教法从形式上都与“德育生活化”自然吻合。前者体现的是“德育主体置于生活”,后者体现的是“德育内容源于生活”,两种形式自然也都“贴近”了生活。
讨论法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导”是从如何掌控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角度而言。“主体”是说绝不是把学生简单放在受教育的地位,而是与老师同等的地位,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人人可以民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見解和观点,真正实现“人”的平等、民主、自由。这应该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的未来公民的生活在课堂上的体现。
案例法教学要求,执教者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借助来自生活的案例,化抽象为具象,易于为学生所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青年生年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来讲授,案例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课余阅读与管理校园生活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课余阅读与管理亦同样重要。一是让阅读走近学生生活,在阅读中领悟做人真谛。阅读,占据着青年学生生活中的广阔领域。无论有无外来压力,他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阅读。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生的阅读,如果引导得当,青年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精神滋养比长者的说教要深刻百倍。
参考文献
[1]学校场域中的道德生活相关理论探析[J].王芳.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1).
[2]论当代教师道德生活的困境与自主创造[J].钟芳芳,朱小蔓.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6).
[3]教育部重点课题“制度情境下的学生道德生活叙事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6).
[4]论当代教师道德生活的困境与自主成长:基于情感自觉的视角[J].钟芳芳,朱小蔓.教师教育研究,2016(06).
[5]李如齐,蔡俊.论陶行知道德生活实践思想[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