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2017-12-12蔡登峰
蔡登峰
【中图分类号】D669;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99-02
今天,校园欺凌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汇了,校园内外发生的欺凌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这一,也是思想政治课(初中为《道德与法治》,下同)专任教师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本文提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指根据教科书、教学大纲设计的课堂教学,还包括根据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所开设的讲座、专题等。就校园欺凌的含义,较多见的观点指的是: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在本文,只以学生为受害对象,进行讨论,因此,其主要表现为身强体壮或性格暴虐的学生欺负身体弱小或性格温顺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而且这种欺凌经常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而是重复发生的,有时一人欺负一人;有时多人欺负一人。
其次,根据上述校园欺凌的含义,简要分析造成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我国传统家庭往往是祖孙三代组成的主干家庭或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关系一般较为和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更容易养成健全的人格。但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人口迁移、家庭结构的变化,很多家庭变得不那么完整,孩子往往缺乏父母一方(更多的是父亲方面),甚至两方的教育,这经常就是造成孩子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孩子的人格不健全,是造成孩子欺负弱小的重要原因。
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因为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思潮、观念的传播非常迅猛,这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个性张扬,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迷惘,加上家庭中长辈的偏爱,相当多的青少年个性中不可避免的带有偏激、狭隘、自私与冷酷,甚至产生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3.学校教育定位和教师权威地位的變化造成学生品德养成的不足。学校是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学科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主要指考试)导致各校更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品德的养成;传统的师生观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更容易培养“听话”的学生,学生以教师为标杆,行为上不易出格。当然,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本文暂且不论。在传统师生关系向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产生了不适应,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养成。
4.法律监管的空白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从以上规定来看,对绝大多数八年级以前的孩子,法律的监管基本上是空白乏力的。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三十六条对“工读学校”作出了规定,从工读学校的特殊性来看,其原本应成为不良行为少年接受法制惩罚与学校教育间的一种缓冲,但从工读学校的办学现状来看,其成效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甚至是糟糕的。在这方面,中学教师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最后,针对上述现状及分析其成因,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学教师不仅要针对性侧重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处理,还要注重课堂的延伸,以便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欺凌现象。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整合好教材内容后完成的课堂教学,会对学生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试举几个教学知识点如下。
1.在人民教育现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追问》第八课知识点:“敬畏生命”,可分解为(1)我们为什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2)我们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3)我们应如何敬畏生命?第十课知识点:“冷漠与关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个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彼此关切?(2)我们为什么要关切其他的生命?(3)我们怎样关切他人?教师讲述以上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该知识点分析校园欺凌行为。
2.在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有“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的保护作用”等知识点。第十课有“怎样学会依法办事?”“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怎样树立法律信仰?”等问题,以上知识都远离学生的生活认知,较难被学生掌握,教师可以结合校园欺凌行为做一个“专题教育”或让学生做一份手抄报。既可以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提升理性认识,又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校园欺凌。
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讲述的主要知识点有: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方面、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涉及的知识点: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校园欺凌行为并让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的延伸,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如“转化差生(或称学习不适应学生)”和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工作。相当多的差生或有心理问题学生是校园欺凌行为的行为人或被欺凌人,教师如果直接与这部分学生接触,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可以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对学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把欺凌行为遏制在萌芽之中;还能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中发生的欺凌事件和行为,妥善处理。
总之,在当前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的情况下,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行动起来,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片乐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