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进入小学语文课堂
2017-12-12任美亮
任美亮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语文教育承担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文明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重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崇尚外国文化,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继续蔓延,我们有必要加强小学语文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的做法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68-01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根基所在。厚重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是我们国家进一步开拓进取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所以几千年来依然能够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列。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外来文明不断的入侵我国,小学生对于外来文明的抵抗力是比较薄弱的,独立思考能力比较欠缺,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外来文化在中国受到很热烈的追捧,很多孩子看的是外国的动漫、吃的是外国的食品,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这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是很大的冲击,这种现象应该及时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由于评价的标准而不太重视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更多的是对于分数的关注和对于考试的准备。这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机械背诵的古诗词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在课堂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在语文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优秀的文化传承体系,积极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要从小学的语文课抓起。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也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成语、每一首诗词都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申相关的历史文化,对于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2.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整个课堂氛围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3.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24节气,八大菜系,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其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习俗的传承,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从长远利益上来讲,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1.课堂的文化氛围要浓厚
在语文课堂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老师要鼓励同学们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故事,引导他们深入的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积极的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要求语文老师积极的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同学们表演小话剧,话剧的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或者是寓言故事,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课堂中去,加强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整个语文课堂的氛围的活跃具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2.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诵读的作用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宝库。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引导和鼓励同学们诵读经典,通过这样的做法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朗读活动,从而激发每一位同学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也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3.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要想真正的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有的文化精髓并不能够领会到,必须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学习孝文化,可以留给孩子们一些小的作业,比如帮父母做一顿简单的饭,收拾碗筷,帮父母洗洗脚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4.要加强课外阅读
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仅仅依靠小学语文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老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增大课外阅读的范围和数量,积极的鼓励学生们阅读经典文献、背诵经典诗词,在阅读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小学生性格的培养和对于美的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说明语文教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够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如果教学任务许可的话,语文老师可以拿出在课堂的一些时间,作为学生们的经典阅读时间,鼓励同学们阅读经典文化书籍,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在阅读课之后,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读书的交流体会,这样就能增加,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對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举动,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罗林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中华少年,2017(03).
[3]石皇冠,程小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