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

2017-12-12吴曦菁

考试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思想品德课陶行知

吴曦菁

摘 要:本文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探究三个方面阐述思想品德课必须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在生活化的素材中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化的课后探究中学生感悟生活。在文中,笔者就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思想品德课与生活教育思想融合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做法。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品德课;生活教育思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正如他所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回归生活,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必须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把鲜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牵着生活的手,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怎样让课堂焕发生命力,让思想品德课中融入“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 课前精心准备,吸收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注入生活的血液,必须做好周密的课前准备。作为教师,要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这是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活力的基础和前提。

在准备八年级上册《在“责任”中成长》一课时,最先准备的素材是关于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罗阳的故事,本想通过这位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天英模的例子来唤起学生对于责任感的认同,进而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但是后来在课堂实践中却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无法对于这则材料引起共鸣。后来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在上课之前事先准备好一个纸团放在讲台边,通过一个下课观察学生来往情景,谁捡了这个纸团?谁该去捡这个纸团?在上课时,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当时路过讲台边看到纸团的想法以及你认为谁应该捡起纸团,然后交给老师。通过这个素材,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人人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不但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激发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把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发挥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备课素材,往往在实践中会取得不一样的结果。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和谐活泼的上课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课上有效教学,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

1. 课堂导入 回味生活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的导入最好能够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在七年级下册《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课中,我以改革开放前后昆山正阳桥的图片为导入,学生看到改革开放前的正阳桥都觉得很陌生,甚至有学生回答说不认识这个地方,而当改革开放后的正阳桥图片出现时,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你一言我一语,感概昆山变化之大。通过这样一个导入,贴近学生家乡生活,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也有了感性的认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有效的情境好似一缕清风,可以让学生神清气爽,耳目清新,心情愉悦,不知不觉中掌握抽象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显得尤为关键。

在七年级下册《走进情感世界》一课中,我摒弃了传统的素材,选择了一段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视频源自初中生都爱看的《家有儿女》中的一个片段,讲述了刘星、小雨们都爱吃西餐,但是刘星妈妈不支持,认为西餐不健康,而小雨妈妈却支持并连续一周给孩子们买西餐吃,最后几个孩子吃怕了,便再也不想吃了。在课堂教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段视频特别有共鸣,都深有体会,仿佛自己就是视频中的那些孩子。在接下来的问题探究中,我稍加引导,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书上两个结论。在生活化情境的帮助下,不仅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也如鱼得水,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此一举三得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生活化的情景不仅仅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时政热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将热点情景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中国式过马路、“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食品安全问题、微博的正能量作用、雾霾天气肆虐等,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將这些情景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思考、分析、感悟,当学生兴趣点被激发,课堂教学就变得如鱼得水。

3. 优化形式 感受生活

过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就是枯燥,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的教授,而往往忘了学生最需要的是从情感上的感悟。现在的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现代网络发达,学生接受外界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书本,所以我积极鼓励学生们开展时事演讲比赛、一句话播报新闻等形式的活动,通过学生们分享热点新闻,不仅激发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兴趣,也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思考,使教学变得真实、生动。

在七年级下册《走进情感天地》一课中,我就一改往常的导入方式,采用小游戏“击鼓传花”。

在游戏开始前,我先介绍游戏规则: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击鼓,其余同学按照座位顺序传递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纸盒,等到鼓停的时候,纸盒在谁的手中,那么这位同学就要接受“惩罚”。学生们一听要做游戏,热情一下子就上来了。游戏开始了,每一位同学都显得有些紧张,迅速将纸盒传给下一位同学,生怕自己成为最后的“受惩罚者”。鼓声停止了,纸盒落在一位小男孩手中,我请他站起来,提问道:“你现在心情如何?”小男孩诚实地回答道:“很紧张。”接着教师请小男孩打开纸盒,并告诉他“惩罚”内容就是送给他一支荧光笔,希望他今天认真上好这堂课。全班哗然,大家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我再次提问道:“你现在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小男孩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回答说:“我不紧张了,现在我好开心哦!”全班大笑。最后我又问全班同学,你们的心情在游戏开始前到现在变化了吗?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变化很大。通过这一个游戏我顺利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不同的情绪,导入了新课。endprint

对于七年级学生,这样一段生活中常玩的小游戏,一下子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起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在游戏中不仅亲自体验了情绪的变化,学会自主评价判断,更重要的是将课堂内容融入了生活的細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要让学生感觉“老一套”,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

三、 课后鼓励探究,开展走出课堂的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过去教师总是把关注点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忽视学生的课外探究,仅把它当成是一种形式罢了。但是事实上,课后探究是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与拓展,它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从课本知识回归到实践行动中去。当然,课后探究也是学生用实践印证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考虑学生如何才能获得自主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完善。其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课后调查、写一封倡议书、写一条广告语等等。

在八年级上册《培养好习惯》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课后探究作业。每四位学生形成一个组,然后各自制定一个本月要养成的好习惯,并且书写养成这个好习惯的理由以及方法,然后请这三位同学相互监督,互相打分,一个月以后每组评出一名优秀习惯养成者。通过这项课后探究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很快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一起,内化了课堂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还是有很大启发。要想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焕发活力,就必须坚持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不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教学亦或者是课后探究,都应处处散发生活的气息,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生活真谛,才能与学生一同进步。学生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实践,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让我们牵着生活的手,一起出发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朱训林.《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思想思想品德课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现体育教学生活化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