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近代女报人研究综述

2017-12-12姜卫玲

今传媒 2017年11期

姜卫玲?

摘 要: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部分受过资产阶级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积极参加报刊活动,在女性報刊出版发行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女报人不但思想先进,而且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其个人经历以及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个性化色彩也深刻影响着她们参与的报刊活动。同时,女报人群体的逐步壮大也是近代社会中具有多重意蕴的历史事实。她们不仅对女性报刊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女报人;近代社会;女性报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30-02

现有关于近代女报人的研究成果多是结合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所主办的报刊或参与编辑的报刊,主要从其生平经历与社会地位、办报实践与报刊思想等方面展开。

一、女报人概念界定

作为近代女性报刊的创办与参与主体,我国第一批女报人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期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方汉奇在《近代中国的女新闻工作者》一文中指出“新闻事业在中国,直到上世纪末叶,才陆续有妇女参加”[1]。张鹏在《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民国初年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1912-1918)》中指出所谓女报人是指“在女界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性舆论精英、意见领袖,是创办报刊或参与报刊编撰工作的精英知识女性”,其中“负责或参与管理、发行、广告等报刊从业人员不在其考察之列”[2]。宋素红在《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一书中认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是指新闻行业中所有从业人员包括采写、编辑、管理、印刷、发行、广告、通联、后勤等各个环节中的女性,如裘毓芳、康同薇、吕碧城、秋瑾等知识女性是我国早期女报人的代表人物。[3]

本文中提及的女报人是广义上的,主要借鉴宋素红对于女报人的概念界定。不管是负责创办、主编还是参与编辑、发行等,只要是参与了报刊活动就都可归在女报人之列。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头,近代女报人通过展开笔战、或向报刊投稿、或自办报刊等方式为女性自我权利高声疾呼、奋起反击并得到社会积极响应。她们打破报刊中男性话语垄断,从寻求女性独立到人格平等,再到充分认识到男女性别差异,努力建立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表达空间。

二、关于我国第一女报人的研究

谁是我国第一个女报人?戈公振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明确指出“我国报界之有女子,当以裘女士为第一人矣”[4],认为裘毓芳是我国第一位女报人。对于这个观点,李玉立、张平、丁宝顺等均表示认同与支持。此后,在一些有关妇女运动史或新闻史的研究成果中都援引了戈公振的观点。

1987年,方汉奇对这一看法提出异议。他指出《女学报》是“中国第一个妇女团体女学会的机关报,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由妇女主办以妇为对象的专业报纸。它所刊载的文章,宣传了兴女学,禁缠足等主张,和《无锡白话报》一样,都是维新派的舆论阵地”[5],由此认定近代第一女报人是康同薇,而非裘毓芳。宋素红通过详细考证康同薇和裘毓芳各自参与报刊活动的具体时间,在进行严格比对的基础上,推理得出康同薇实际参与报刊活动的时间比裘毓芳早了八个月,得出作为《女学报》主要创办人之一的康同薇才是我国最早女报人的结论。[6]邓耀荣也延续了这样的研究思路,考证《女学报》的实际创办时间为1898年,这要早于1899年陈撷芬创办的《女报》,提出康同薇才是我国近代第一女报人的结论。[7]目前,学界对康同薇是我国第一女报人的看法已经形成共识。

三、关于女报人的个案研究

学界对女报人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同薇、裘毓芳、秋瑾、吕碧城、唐群英等精英女性身上,关注点在于女报人所参与报刊中所包含的社会历史信息,对熟悉的研究对象挖掘其新的历史认识和内涵,侧重于从报刊活动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的研究。

(一)对康同薇和裘毓芳的研究。

她们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杰出女报人,也是最早的女性报刊活动家。张天星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出裘毓芳去世的确切时间是1902年5月16日。[8]李玉立着重于研究裘毓芳以启蒙民众、启蒙女性的时代共识为己任,坚持为启迪民智、妇女解放、变法图强而办报的公器精神。[9]张平与张为各从裘毓芳新闻实践出发,分析了其报刊活动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0]康同薇的报刊活动集中在澳门《知新报》和上海《女学报》。《知新报》为磨砺康同薇成为女报人提供了平台,《女学报》是其真正参与编辑的报刊。对她的研究主要从家庭教育、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等角度探究其在戊戌维新变法时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在中国近代史和妇女解放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二)对秋瑾和吕碧城的研究。

陈丽颖详细梳理了秋瑾的两次办报经历,阐明了其主张女权的办报思想。[11]魏玉莲从秋瑾主办的《中国女报》上所选录刊载的诗歌中,分析其体现出来的女性爱国思想。[12]张鹏在概述秋瑾人生经历基础上,指出其前后思想观念转变与其在创办《中国女报》时所秉持的新闻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13]余丽芬以上海各新闻媒体报道秋瑾被害事件中所形成的新闻舆论作为研究视角,反映出秋瑾对那个时代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14]杨子葶通过对《大公报》历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在任职期间写作的言论,探析了她对女权和女学问题的深刻认识。[15]崔小阳在对吕碧城生平与报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女性解放思想主张的意义、价值以及其局限。[16]

(三)对唐群英等女权精英的研究。

侧重于对其在报刊活动中体现出明确的“争女权”与“述女政”身份与政治诉求的探讨。赵怀娟对唐群英女权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并将其与西方女权运动在理念和内容方面进行比较。[17]王世安对学界关于唐群英的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作了系统梳理。[18]周亚平指出唐群英在办女报、兴女学、领导女子参政运动方面唤醒妇女思想觉悟,为女权运动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妇女人才。[19]萧润波、唐存正指出唐群英创办并主编《留日女学会杂志》,并著文号召、动员女界投身革命斗争,为辛亥革命成功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20]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民国初年的女子参政运动中,以唐群英、张汉英、张昭汉为代表的女权精英创办女性报刊,既不是以报刊传媒业为职业,也不具备新闻人的身份认同感,而是直接服务于参政运动,有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她们通过在舆论场域的激进女性话语的自我表达,尤其注重对女性政治权利的阐发,更多地是为满足女性在争取各项政治权利等现实层面的需求。endprint

以个案研究为主,虽纲目清楚,但对女报人群体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缺乏探究,对不同时期女报人研究缺乏宏观视角,对知识女性身份认同以及报刊建构的主体意识缺少足够重视,缺乏从社会文化变迁角度对女性报刊对近代以来对女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等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四、关于女报人群体的研究

除了个案研究以外,还有部分成果从女报人群体与知识女性报刊活动的角度切入,主要侧重于考察知识女性报刊活动的兴起、历史发展以及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张鹏以精英女报人的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在宏观勾勒民国初年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女报人办报活动的基础上,围绕民初女子参政运动这一核心视角展现出了精英女报人的政治活动、办报活动及其言论去向所呈现出的前后不同面貌。李晓红从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视角切入,以与女性生活关系密切的女性报刊为基本研究资料,深入考察了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并探究女性生活的变迁及其女性成长。[21]夏晓虹也以专题形式详细梳理了裘毓芳与何震等早期女报人的具体报刊活动。[22]姜卫玲的《报界新女性,执笔论时势——我国近代报刊活动的兴起》《我国近代知识女性的报刊活动及其社会影响》《近代知识女性报刊活动的历史考察》《近代知识女性报刊活动的历史影响》《近代报刊中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等对近代女性报刊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重点分析了其兴起原因、社会影响以及历史意义,并结合近代报刊视阈探讨了知识女性的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近代女性报人的研究空间。

总体上,在近代女性与报刊关系的研究范畴内,精英女报人之间的比较研究居多,但女性与报刊间的关联研究相对较少。从古代无主体意识到近代自我意识觉醒,从对男性模仿到身体力行,女报人利用手中所掌控的女性报刊在话语空间上不断努力的过程是其探索和塑造新女性的過程。因此,女报人通过报刊活动反映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境遇,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声过程以及对传统女性身份的艰难反抗与试图重构社会性别主体身份的过程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近代中国的女新闻工作者[J].中国记者,1987.

[2] 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鹏.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民国初年精英女报人与女性报刊(1912-1918)[D].安徽大学,2011.

[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5]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6] 宋素红.谁是中国第一个女新闻工作者?是裘毓芳,还是康同薇 [J].新闻爱好者,2002(2).

[7] 邓耀荣.中国第一位女报人康同薇[J].中国记者,2013(3).

[8] 张天星.我国最早女报人裘毓芳卒年考证[J].江苏地方志,2008(1).

[9] 张平,张为各.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研究——以裘毓芳为中心[J].传播与版权.2015(2).

[10] 李玉立.论女报人裘毓芳之社会公器精神[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8).

[11] 陈丽颖.秋瑾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J].新闻世界.2015(2).

[12] 魏玉莲.从《中国女报》解读秋瑾的女性解放思想[J].新闻爱好者,2012(8).

[13] 张鹏."才""名"之变:启蒙视域下秋瑾的新闻观念与《中国女报》创办[J].新闻春秋,2014(3).

[14] 余丽芬.上海报界与秋瑾案[J].浙江档案,1997(12).

[15] 杨子葶.吕碧城与早期《大公报》的女权与教育(1904-1908)[D].辽宁大学,2013.

[16] 崔小阳.女报人吕碧城的女性解放思想研究——以《大公报》时期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7] 赵怀娟.唐群英女权思想论述:兼论近代中西女权运动比较[J].滁州学院学报,2006(2).

[18] 王世安.二十年来的唐群英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02(3).

[19] 周亚平.唐群英与近代女权运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0] 萧润波,唐存正.唐群英与辛亥革命[J].湖南社会科学,2002(4).

[21] 李晓红.女性的声音——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2]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