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与成功之道
2017-12-12贾瑞欣
贾瑞欣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视《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火爆荧屏,掀起了人们对文化综艺节目讨论和关注的热潮。其中《朗读者》以新颖的节目形式,清新的语言风格,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而备受关注,堪称电视综艺节目界的“一股清流”。文章以之为代表,分析其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元素运用的创新点和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综艺节目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朗读者》;人文综艺;情感交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112-02
纵观当前的综艺节目市场,内容同质化、创新力不足、文化内涵缺失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幽默搞笑、亲子、游戏、真人秀为主题的节目占据了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然而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格局。节目播出后,豆瓣的评分高达9.4分,被称为“现象级”节目,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它秉持“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的理念,用“一个人,一段文”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倾诉,给这个喧闹的世界添加了几许平静,让浮躁的心灵得以沉淀。那么它的创新和成功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朗读者》的创新点探析
(一)回归人性本真,注重情感共鸣
在内容上,《朗读者》遵循“内容为王,受众至上”的原则和理念,致力于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时代综艺。与以往的央视文化综艺节目不同,《朗读者》自身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而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和《见字如面》的类型为“文化类节目”,可见在节目的效果设置上,创作人员更加注重人们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这是节目创新的重要表现。随着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人际交流越来越少,情感的沟通越来越匮乏,人际关系变得逐渐冷漠,“社交恐惧症”和“媒介依存症”成为社会的两大病征。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纸质书目的阅读量越来越少,大量的用户转向电子媒介,成为数字用户,电子书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第一媒介。《朗读者》恰好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正如主持人董卿在首期节目的开场介绍中所说:“朗读是文字的传播,人是生命的展现。”《朗读者》节目通过嘉宾的朗读,展现人文价值,凸显人文底蕴,彰显人文关怀。
《朗读者》中嘉宾来源多样,有濮存昕、冯小刚等演艺圈人士;有邹市明、郎平等体育名流;有郑渊洁、曹文轩等文学大咖;有许渊冲、潘际銮等知名大家;当然也有杨乃斌、蒋励等草根大众……多样化的嘉宾设置,缩小了受众的认知距离,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朗读者》不仅仅止于朗读,更在于挖掘朗读者人生中的故事,挖掘人性背后的光辉与感动,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也会让你们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我想你们会有收益的”,这是企业家柳传志对儿子的谆谆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演员蒋雯丽不卑不亢的人生宣言;“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这是赵家和教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总有一段文字,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通过他(她)们的朗读,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触及情感,用文字感动生命。从每个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度、厚度与浓度,遍尝人生百味,引发观众共鸣,成为和观众之间沟通的心灵桥梁。
(二)节目形式新颖,主题词张弛有力
《朗读者》打破了以往人文综艺节目的束缚,在节目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节目采用了“访谈+阅读+解析”的方式,使节奏显得紧凑而又统一。在嘉宾朗读之前,主持人都会对嘉宾进行采访,了解她们的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情感元素,然后畅聊嘉宾的朗读书目,同时会有专家学者对朗读文本进行权威解读,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也解答了观众的心理困惑。在第一期的节目中,嘉宾张梓琳遇见了全新的自己,十年前,她是世界小姐,十年后,成为妈妈,完成蜕变。她为十个月的女儿朗读的是作家刘瑜所写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这是对女儿最殷切的希望,也是对女儿由衷的祝福。在朗读中,她将最美好的寄予送给自己最爱的人。通过聆听张梓琳的朗读,感受到那份母爱已满溢。
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愿上的高度一致[1]。《朗读者》节目具有一种仪式感,在朗读者进行朗读时,屏幕的右方会以书本的形式呈现文字,伴随着朗读者的朗读,文字下面的线也会逐渐延伸,保持和阅读者同样的速度,这也是其一大创新点。这样一种仪式感会把观众带入情景中,增加情境感知,带给受众真实的阅读体验。此外,每期主题词的选择也是恰到好处。在开播的第一期,主题词选择了“遇见”,正如董卿开场所说“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樣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开场语朴实隽永而又耐人寻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制作人的心境。其余每期的主题词分别是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和青春,都是既熟悉又能直击心灵深处的词语。
二、《朗读者》的成功原因探析
(一)知性大气的主持人,线上线下充分结合
主持人是节目的符合和载体,也是一档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主持人就是一档栏目的名片,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后,主持人董卿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因此还上了热搜,成为新一代的“网红”。在《朗读者》中,董卿极强的现场把控能力,高超的采访能力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得以很好的体现,让受众更容易接受由她对文化节目的议程设置。每期的开场词都是一次心灵的邂逅,每次的采访都是和嘉宾进行深度的情感对话,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endprint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这是《朗读者》的又一个成功探索。在线上,借助爱奇艺、央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数据显示,自2月18日《朗读者》开播以来,互联网视、音频客户端累积播放次数超10亿,#CCTV朗读者#和#卿听朗读者#微博话题收获了高达14.1亿和1.2亿的阅读量,累计超300篇10万+文章刷爆朋友圈,可见其火爆程度。在线下,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朗读亭”将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进全国许多城市,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朗读亭”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自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2]。“朗读亭”的设立形成二次传播,更加助推阅读活动的发展,同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掀起全民阅读的高潮。
(二)契合时代背景,助推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朗读者》的播出契合“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尽管节目的主要方式是朗读,但归根到底,传达的是一种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书香文化。
节目中的文学经典有许多,题材涵盖古今中外,包括诗词、散文、小说、剧本、书信、歌词等,从《诗经·小雅·采薇》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从老舍的《宗月大师》到朱自清的《背影》,从高尔基的《海燕》到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使人们徜徉在文学的世界中,品读经典,感受文字的穿透力。纵观第一季《朗读者》的文章,或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或活泼灵动,或意味深长。毫无疑问,以《朗读者》为代表的综艺节目,是一次文化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它通过开拓节目的人文视野、扩大节目的思想容量、创新节目的模式套路,将电视节目模式、文化传播和情感交流需求相结合,依托文字载体将长期潜伏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彻底激活。
三、结 语
在综艺节目类型极度富化的今天,《朗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构建了人们对人文情感类节目的认知。无疑,《朗读者》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既有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和引導,也有节目自身的因素。当然,它也并非完美,比如存在过度煽情、缺乏互动等缺陷。明确自身定位,创新节目形式,彰显人文情怀,增加文化感知依然是《朗读者》前行的方向,希望它能为综艺节目市场的创新注入活力,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再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钟妍.媒介仪式中的有声语言传播[J].东南传播,2012(8).
[2] 百度百科“朗读亭”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朗读亭/20467804?fr=aladdin.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