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借“东风” 妙手著美文
2017-12-12王剑
王剑
摘 要:《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也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朱自清先生匠心独运,妙借“东风”,将盼春——绘春——颂春,尤其是绘春部分的春草、春花、春雨和迎春有机的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篇经典美文。
关键词:教材;研讨 《春》;春风;朱自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因为她的和煦、温暖、轻柔,常常为历代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并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情感。然而,在众多的诗文中,要数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春》中,将春风表现到了极致。
《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也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这篇文章。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课文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思路展开,这本是一篇很平常的文章,特别是“绘春”部分作者着力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式的文章,但朱自清先生匠心独运,妙借“东风”,将几个部分“分而不隔”,有机的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篇经典美文。
课文开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续应用两个“盼望着”表现人们希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在有了“东风来了”之后,才有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即意味着春的即将来到。此时的“东风(亦即春风)”犹如充当春的使者,所到之处,向人们传递着春天来到的信息,也传递着人们内心深处对春祈盼的急切以及春天到来的愉悦。
在接着的总写部分,虽没有直接出现“春风”这两个字,却让春风扮演着“催生婆”的角色,又如一位慈爱的母亲唤醒大自然,唤醒万物:我们仿佛看到“春风”这位母亲俯身轻唤冰山,轻抚大地,充满柔情,充满爱意。正是因为春风的这份情、这份爱,冰雪消融,草木萌动,也才有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春天刚刚到来时,山色由荒芜渐渐变得青葱,“草色遥看近却无”画面跃然印入脑海;冰释水涨,涟漪荡漾,“春江潮水连海平”随口诵吟;春日澹澹,世间一切都在尽情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春风更是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草时,先通过一个“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妨视为小草为早日承受春风的轻抚而做的努力。紧接着写小草的多以及小草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试想没有春风何来这一切!朱自清先生在表现春草的柔嫩不是通过触摸去感受,而是通过视觉去感知。一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充分表现出春草的特点:在阳光的照耀下,春风轻拂,春草摇曳,风轻草柔表现无遗,且整个就是一幅完美和谐的图画。
和历代文人墨客一样,常常把春花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作者在描写春花时,首先表现了春花之烂漫和芳香,如文中写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个“满”字和“赶趟儿”写尽了花之多,而兩个“不让”则表现百花争艳的情状,这些都属于直接描写;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通过蝴蝶、蜜蜂间接表现花之多,所谓“花香蝶自来”,正是由于浓郁的花香随风四溢,才引来众多的蝴蝶飞来飞去。最为精彩的是结尾一句“还眨呀眨的”几个字尤为耐人寻味:花何以眨眼?原来正是在春风的吹拂之下,花儿左右摇摆,在阳光照耀下忽明忽暗,迎着阳光的一面明朗发亮,背着阳光的一面暗淡,这样才让人有花儿“眨眼”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字还写尽了花的俏皮可爱。
风是无形、无味和无色之物,朱自清先生在写春风之时,为让读者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春风的到来,更细腻的感受到春风的特点,采取了多重的写法。作者首先是通过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出春风,“杨柳风”即为春风,这三个字使人面前展现出风扶青柳的动人画面,写出了春风柔和多情的特点,而“不寒”二字,则通过触觉的角度,表现春风的温暖特点,“不寒”也就意味着温暖。作者感觉一句诗句还不足以表现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又进一步用一个比喻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增强读者对春风这一特点的感受。从小到大,无论是谁都感受到过母亲抚摸,朱自清先生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用“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来比喻春风吹拂脸上的感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让读者有如直接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也表现作者对春风的喜欢和内心深处的愉悦之情;然后通过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借草味和花香,写出了春风特有的芳香,沁人心脾,由不得你多吸几口这清新浓郁的空气,也正是因为春风,那发酵一样的花香才到处都是,照应上文嗡嗡闹着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蝴蝶,作者构思之精妙,不能不叫人称绝;这部分最后写到“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小鸟的欢歌声、河水的潺潺声以及牧童的短笛声,整个就是一首动听的交响曲,也是任何大自然的协奏曲,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和美好,让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走出家门,走进自然,融入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摒弃一切,超然物外,猛然醒来,又不由自主的讴歌自然。这样,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如果说“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无声,而“天街小雨润如酥”则道尽了春雨的珍贵,虽然两者都足以表现春雨某一方面的特点,但和本文相比都显得美中不足,没有本文表现的更全面,更细腻。朱自清先生在连续运用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充分地表现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后,接着写了一句“密密地斜织着”,其中的“斜”尤为传神,春雨本是从天落下,自上而下是直线落下,然而一个“斜”字含蓄而又生动传神的写出春雨在春风的吹拂下飘落的情状,它又不同于夏天狂风四起下雨水横飞的情形,一个“斜”字也表现出了春风轻柔的特点,把风的轻柔和雨的多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让读者感受和风细雨之情态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诗句中渔翁悠闲的生活。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正因为如此,下文中农民在春雨中田间耕作时才显得那么的从容,路人在乡间小路上行走才表现得那么的自在,有雨中劳作的匆忙和行走的急促,试想和着春风的春雨时不时绕过戴着的斗笠和撑起的雨伞,弄湿自己的脸颊,感受那一丝丝的清凉,其实就是在感受春的味道,那难道不是一种享受。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天上纸鸢纷飞,地面游人如织,好一个生机盎然的画面。再精美的风筝离开了春风也只是一个摆设,恰恰是春风让人们走出家门,让风筝在天空自由飞翔,更多的是放飞人们的希望和梦想,给人们带来健康、快乐。
即使在文章最后颂春部分,也不失时机的写到春风,“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静态的花固然美丽,而动态的花更显生机。“花枝”之所以能够“招展”是因为春风的吹拂,也因为“招展”更显美好、可爱。
纵观全文,春风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在本文中如此钟情于春风,一方面是文章结构上的需要,借春风把文章的几个部分融为一体,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同时与作者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朱自清先生是扬州人,从小在扬州生活,因此对南方的春天,尤其是对春风的特点十分的了解,十分的喜爱,所以才能够生动的表现并娴熟的运用。另一方面更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所谓“言为心声”,《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使得朱自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尤为钟情于“春风”,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成就了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
参考文献:
[1]《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2]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6年6月第1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