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奏训练对于聋儿康复的重要性

2017-12-12雷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聋儿断句发音

雷音

【摘要】节奏对于聋儿的语言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当聋儿可以读准字和词的时候就要开始联系说整句话,但是此过程中聋儿对于断句和句子中的词的发音长短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常常犯错,不符合正确的语言习惯。用节奏来朗读就可以提高聋儿对于读准字的长短及断句的认识。

【关键词】节奏;语言;聋儿;断句;发音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12-01

节奏是构成音乐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音乐上的含义为“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这里的音是指音符,也就是说用时值长度不一样的音连续进行就可以组织音乐,那么我们说话,语言当中的字或词也需要借助发出的声音作载体才可以表达,所以语言其实和音乐都是声音表现出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借助音乐当中节奏的理论概念,我可以将语言的概念归结为,长短不一的字或词的读音的连续进行就是语言。

在聋儿康复的训练当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听觉训练、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 。听觉训练和发音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先决条件,都是为语言训练服务的。听觉训练要利用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感知声音(大小,高低等);发音训练是帮助聋儿正确的读准字或词的训练。由以上两个阶段的练习做基础,聋儿可以开始学习说整句话,即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也是聋儿康复中最重要的阶段。当聋儿开始说整句话的时候会遇到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即:断句。因为整句话在表达过程中不像一个字或一个词说完了就完了,整句话是一个连续进行,进行当中会有停顿,而且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长短都不完全相同。其实与音乐中的节奏非常相似,只有长短不一的音符才可构成音乐,如果每个音长短一样那么无法构成音乐。举例说明:“你吃饭了吗?”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你 吃饭 了吗?”“你”发音最长,说完之后稍作停顿,接下来“吃饭”是一组,说完再作停顿,最后把“了吗”作为一组。刚刚学习说话的聋儿无法做出正确的断句,会说成“你 吃 饭 了 吗?”,每个字一样长,或“你吃 饭了 吗?”这两种表达方式虽然发音都很准确,但是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所以不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说出了句子。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断句说出正确的句子,在这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节奏。

节奏与语言的结合中国自古就有,比如快板,鼠来宝等曲艺形式,但此类形式对语言要求比较高,不适合作聋儿康复的训练,对于刚学说话的聋儿小朋友,最好先让他们去读儿歌和简单的诗歌,儿歌与诗歌的朗读中也会大量依赖于节奏。比如:“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一起过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这样一首简单的儿歌,我们可以完全用音乐的节奏将其量化出来,例1:

门 前 大 桥 下, 游 过 一 群 鸭。 大 家 过 来 数 一 数,二 四 六 七 八。

這首儿歌可以认为是节奏运用在说话中最简单的一种表现方式,最开始的,“门前”两个字,发音较长,而且一拍一个字,“大桥”两个字作为一组,一拍读完,节奏较快,“下”又成了一拍一个字,读完之后稍作停顿。“游过一群”四个字为一组,两拍读完,“鸭”这个字作为前一句话的终结,要用最长的时间,读两拍。“大家过来”四个字为一组,两拍读完,“数一”一拍读两个字,最后一个“数”,一拍一个字,“二四六七”,四个字两拍读完,最后的“八”字读两拍。那么这首儿歌在节奏的约束下才会朗朗上口,才能读的正确。

再比如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节奏图示为,例2: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在这段节奏标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头的三个“鹅”字,是全文的核心,所以每个字都用了一拍,后一句“曲项”和“向天”都是一拍两个字,“歌”作为一个小的结束,占据了一拍。“白毛”和“浮绿”没拍两个字,“水”是一拍一个字,最后一句继续沿用中间两句的节奏“红掌”、“拨清”都是两个字一拍,“波”则一个字一拍。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可以让诗歌有韵律,易于朗读,也能够比较好的表达意思。

用正规的节奏读儿歌和诗歌,会提高聋儿对于语言节奏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语感。真正的说话过程当中虽然不会像读儿歌或诗歌,节奏感太强烈而且太规整,说话的节奏会相对自由一些,但是其字或词的长短,还有断句的感觉是一样的,如:“今天我不准备过去了。” 这句话,我们在说过的时候不会像朗诵诗歌一样那么严格的按照节奏去规整的说,但是每个字如果细细体会的话,其长短还是会有差别,我们不妨用节奏的套一套,例3:

今 天 我 不 准 备 吃 饭 了。

从节奏中可以看出,整句话不再用小节线划分,打破诗歌的规整性,只是用时值不同的音符去规范字与词的长短,“今天”两个字一拍,“我”一个字一拍,“不准备”则是三个字一拍,“吃饭”两个字一拍,最后的一个字“了”一个字一拍,从句子的整体上看,一开始速度较慢逐渐加快节奏,最后又回到一开始的较慢的速度作为结束。如果一定要用节奏去设定的话,这样的快慢走向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我们真正说话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机械的去套用节奏,这就需要老师先教会学生按节奏去朗读,再去打破和超越节奏,达到自如的表达整句话。

本文是我在日常教学当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个人觉得音乐和语言是兄弟关系,语言说的美就是音乐,音乐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所以我在语言教学过程当中喜欢将音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希望我对于节奏的一点点认识可以为聋儿教学提供一些借鉴,能够帮助孩子们学好说话,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理论基础》147页第九章,李重光(著).

[2]聋儿网:http://www.yaolan.com/specialchildren/article2007_ 200872720435196.s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聋儿断句发音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携手聋儿 奉献爱
妙用标点巧断句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u_e
断句难不难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