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实际出发解释物理概念的意义
2017-12-12李缓
李缓
【摘要】学生理解概念的程度的决定了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物理概念的意义可以用生活实例或现象来解释,而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生活中不常见,但是可类比生活现象,使学生更具体的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概念;意义;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10-01
物理概念是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是一类物理现象或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人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它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征。物理概念课教学包括了概念本身、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目前的物理教学,一直存在重视解题、轻视概念的问题。这种教学理念最大的弊端在于容易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模糊、理解不到位,这意味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根基是不稳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即我们常说的题海战术,是本末倒置的。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了物理概念,以此为前提才能够更好、更轻松的运用概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推理,然而理解物理概念的较为重要且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就是理解物理概念所表示的意义。新的课程目标倡导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具体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应用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物理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而教学弱化了物理概念的意义生成,过分强调了物理公式的数学工具性。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是对物理概念更深刻的理解。
一、用生活实际解释物理概念的意义
物理概念源于客观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而非虚构想象的,所以物理概念的意义可以用生活实例或现象来解释,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有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都用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虽然有些习题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习题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每一个物理概念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教师在选择具体事例时,为克服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观念的干扰,既要选择与概念有着明显本质联系的事例,又要选择与日常经验矛盾突出的事例。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感知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
二、类比生活实际解释物理概念的意义
有的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在生活中接触不多,学生难以理解其意义,在这种情况可以类比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类比不仅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发挥拓展并联系感性认识、形成物理图像、构建物理模型、进行类比推理的作用,而且是一种颇具物理特色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但是却根据这一公式错误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密度这一物理概念表示的意义是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教师可以类比“单价”这一概念,单价等于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但是单价与总价、数量不成比例,只与物品自身品性有关,可以以此来说明密度不会随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类抽象的物理概念,其物理意义也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类比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功这一概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其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以把做功类比为“工作”,工作量决定了赚钱的多少,就像做功决定了能量转化的多少。作为经过科学抽象得到的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习得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的记忆,必学着重让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努力探寻背后隐藏的物理本质。
学生理解概念的程度的决定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才能更好的应用物理知识,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本质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让物理概念在生活现实中内化。
参考文献
[1]廖旺明.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2]李文洁.理解性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与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邢红军.初中物理高端备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5.
[4]顾建元.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