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
2017-12-12杜美瑾
杜美瑾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融合“四个自信”教育的目的是加强马列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符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要求,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益处。然而,在实际的《基础》课教学中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合其中的过程还存在融入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素质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基础》课中融合“四个自信”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道德;四个自信;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05-02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在“三个自信”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自信”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首次明确强调,“全党要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1]。由此,“三个自信”被完善为“四个自信”。当前“四个自信”教育是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对象,而《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叙述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重要平台。因此,《基础》课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融合教学,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将“四个自信”与《基础》课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加强高等院校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作为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执政党的立党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的理论基础。然而,当今世界很多西方国家极力推行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刻意诋毁中国,妄图撼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根基,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解读,产生了“四个自信”。因此,在《基础》课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可以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四个自信”的精神内涵,以便高校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武装自己的思想,抵御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有效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2.推动高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深入阐述“四个自信”教育意义,以时事作为教学切入点,在高校《基础》课程中融入“四个自信”教育,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3.有助于引导高校师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践行
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加上西方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缺乏政治信仰以及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基础》课程教学时必须融入“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四个自信”的内涵,以“文化自信”武装大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将“四个自信”融入《基础》课的有效途径
1.结合时政案例,融入“四个自信”
首先,要在《基础》课中融入“四个自信”,不但要讲解其概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前国内国际的时政案例来阐述其内涵,采用真实的案例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本来显得枯燥,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2]。例如,在《基础》中“爱国主义”这个章节,教师可以引用不久前发生的“在美中国女留学生毕业演讲引国人愤怒”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这个留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一番言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四个自信”的内涵。其次,教师可以将和“四个自信”有关的时政案例制作成一个专题,根据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分类,使“四个自信”教育符合课程教学的逻辑,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对所有的时政案例进行分类讨论,开展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教学。
2.通过“讲故事”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重点提升其“文化自信”
讲好国家的故事是有效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西方国家在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社会主义灭亡论”,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不断挑衅,作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的“卫士”——我国高校教师应该以自身强大的文化自信向学生讲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建设新中国的故事等。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3]。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中国近代史:“中国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战败,结果是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那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别列强肆意欺辱,人民生活在痛苦与煎熬之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百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4]”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针对导致这“百年屈辱”的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学生经过探究后很容易发现起原因是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重农轻工,错过了世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国力孱弱不堪。其次,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逐渐增加故事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当学生探究出导致中国“百年屈辱”的原因后,教师应教师继续讲述:“清朝政府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相继错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到1945年,中国好不容易赶上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机遇,却因为国共两党的内战没有把握住。历史证明,文化的落后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本质原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思考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并结合国情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审视自己。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追韩剧和韩星,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交流討论,分享自己的看法,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得出结论“文化是国家的标签,假如一个国家的人们盲目追求别国文化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自信,就很容易被别国腐蚀。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立足的根基在于文化自信,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endprint
3.将“四个自信”融入教学考核
在开展《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四个自信”融入到测验-考试-评价的一体化教学考核中,改变以往单一地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观念的模式,通过测试、考试、教学督导、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核“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第一,测试,通过关于人生理想、价值观的测评表和对“四个自信”认可度的问卷调查,来评估高校学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四个自信”在高校学生心中的认知情况以及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程度[5]。第二,考试,可分为口试、笔试、提交报告两大部分,①口试以辨析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四个自信”是不是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动力?②笔试以简答题、讨论题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四个自信”内涵意义的理解;③提交报告,教师可以根据“四个自信”的内涵确定调研主题,如“自改革開放以来,国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变化调研报告”,要求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数据,通过调研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民族文化的信心,加深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第三,学生评价和督导评教。教师接受学生和教学督导的评价,学生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以及“四个自信”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督导可以从“四个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契合度、师生互动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融合“四个自信”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使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德才兼备、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学良.关于“四个自信”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4-107.
[2]艾红梅,王平.将“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4):60-63.
[3]勾英.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5):153-154.
[4]张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4-17.
[5]史君榕.“三个自信”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设计——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3):207-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