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GSIBs的发展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前景

2017-12-12张文晶

金融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银行业国际化欧洲

张文晶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GSIBs)包括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大型银行30家,总资产逾47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资产逾三分之一,可谓是全球银行业的缩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以提升国际化程度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紧贴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合适的战略。

全球金融市场短期风险续降,

中长期脆弱性积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半年一度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会综合最新的宏观形势,评估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和状况。在报告中,IMF界定了四种影响全球金融稳定的风险,分别是宏观市场风险、新兴市场风险、信贷风险以及市场与流动性风险。另外,报告也界定了两项金融市场状况指标,分别是货币及金融环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根据IMF2017年4月及10月的评估,与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相比,现在四项风险指标均有所下降,货币状况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明显好转。与半年前比较,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宏观市场风险和新兴市场风险进一步下滑;信贷风险和市场及流动性风险大致平稳,可见整体的短期金融风险持续下降。

同时,货币及金融环境依旧宽松,而在长期的宽松货币环境下,利率低企及资产价格抬升。投资者为了提高收益,与以往相比,会接受更多风险,使其风险偏好上升。中长期而言,美联储已从今年10月起开启缩表,欧洲、英国、日本等主要央行也将逐步减少QE,宽松的货币环境或会慢慢逆转。加上全球的负债水平自金融海啸以来急速上升,未来信用风险的变化值得关注。此外,预计全球主要央行会有序收紧货币政策,除非发生“黑天鹅”事件,相信市场及流动性风险会较信用风险温和。

GSIBs的发展趋势

一是财务实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落实的《巴塞尔协议Ⅲ》,第一阶段的监管重点是提升银行资本的门槛。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银行一般会在新的监管要求实施前就已经开始调整其经营模式。因此,从2012年起,GSIBs已开始积极地累积资本。其风险调整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从2011年底的5.5%上升至2016年底的7.3%。

从2019年起,总体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TLAC)监管要求开始实施。TLAC对GSIBs提出更高的资本及杠杆要求。在资本方面,除中国的4家GSIBs外,其他GSIBs在2019年的资本要求要达到加权风险资产(Risk-Weighted Assets,RWA)的16%,并于2022年提高至18%。而中国的4家GSIBs则在2025年达到RWA的16%,并于2028年提高至18%。由此可见,GSIBs增强资本的过程并未完结。

另外,GSIBs的资金来源结构更趋稳健。根据IMF2017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SIBs更依重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占比从金融海啸前的41%上升至60%;同时,短期借贷及存款证的占比从21%降至14%;长期证券及其他资金来源的占比也从38%降至26%,但仍高于短期借贷。总体看,GSIBs减少了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流动性风险也因此降低。《巴塞尔协议Ⅲ》自2015年起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后,亦将会于2018起实施100%或以上净稳定资金比率的规定,鼓励银行增加长期稳定资金的来源。故此,GSIBs的短期融资比例有望下降。

二是更积极参与跨境融资。2008年金融海啸后,GSIBs的海外贷款规模大致维持在约6万亿美元的水平。相反,非GSIBs的海外贷款业务自2011年起萎缩。GSIBs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在2016年,GSIBs为国际市场提供了23%的贷款融资,较2008年的占比高出了7个百分点。

中长期而言,尤其是中国具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有海外收购合并的机会。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将带来巨大的跨境融资需求。GSIBs可善用其广泛国际网络的优势,把握宏观机遇,进一步扩大海外业务的版图。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渐收紧,意味着本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利差收窄。因此,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非GSIBs将会更专注发展本国市场业务。此消彼长下,GSIBs在全球跨境融资中的角色将会更为重要。

三是市场相关功能减少,參与者更集中。2008年金融海啸后,GSIBs减少了市场相关的功能。由于监管趋严,银行的风险资产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导致盈利较高的业务量明显萎缩。尤其是固定收益、外汇和商品投资业务的吸引力有所下降,GSIBs从事这三类业务的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320亿美元下滑至2016年的870亿美元,降幅达34%。在欧洲、美国大行缩小相关业务规模的同时,日本和中国GSIBs则扩展业务版图,其间的营业收入大增92%,占整体GSIBs的比例从3%上升至8%。

四是可持续盈利能力表现分化。根据IMF的估算,银行的股票融资成本为8%。若银行的股本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ROE)徘徊或低于这一水平,反映银行盈利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而ROE高于10%则属健康水平。

在这30家GSIBs中,中国GSIBs的可持续盈利能力领跑美、欧、日GSIBs同业。IMF的报告显示,市场预料中国的4家GSIBs于2019年的ROE介乎13%至14%水平,虽然较2016年为低,但全部都高于10%的健康门槛。美国的GSIBs盈利能力相对稳健,在8家美国的GSIBs中,只有花旗银行的2019年ROE大约在8%水平。欧洲和日本的GSIBs盈利能力较令人担忧。在英国、欧洲的15家GSIBs中,渣打、巴克莱、裕信、法兴和德银等银行2019年ROE均徘徊或低于8%;其中德银的表现最差,预料2019年的ROE只有约6%。另外,市场也预料日本三大金融集团瑞穗、三井住友及三菱UFJ的ROE也将低于8%。

日本的GSIBs盈利表现不佳,主要受制于宏观环境因素。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长期宽松,导致利率低企,从而压制日本银行业的利息收入表现。可是,欧洲的GSIBs有更多的制约因素,包括巨大的诉讼开支、业务结构调整仍未完结、处理非核心资产还未到位以及堆积如山的不良贷款。故此,欧洲的GSIBs盈利前景较日本的GSIBs更为黯淡。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前景

GSIBs的名单,中国的银行数目从最初仅有的中国银行,在五年间增加至现时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这反映了中国大型银行的国际化取得进展;另一方面,全球银行业仍以成熟市场的大型银行主导,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仍在路上。中国银行业如何根据全球形势,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是并驾齐驱积极开拓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东南亚的经济增长快,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加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地区,固然成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布局不可或缺的版图。除了东南亚市场外,欧洲市场也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重点。欧洲的银行竞争力低下,而且随着欧洲的货币政策将逐步收敛,有利于银行的利息业务经营,能够为中国银行业扩充欧洲市场提供有利的条件。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同时积极发展,长远而言,这将促使银行集团的市场地域分布更趋平衡,有助于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是以海外资金支持海外业务发展。国际大型银行在全球跨境融资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何善用资金支持海外业务,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跨国银行集团用来支持海外业务发展有两种较常见的资金运用方式:一是通过集团内部资金调配;二是海外分支机构依赖吸收当地存款的方式,自行募集资金。对正在提升国际化程度的中国大型银行而言,后者是较合适的选项。一方面,这有助改善银行集团融资结构的稳健程度;另一方面,银行集团会因此保留较多的资本,从而影响银行集团的ROE。不过,中国的GSIBs的ROE较高,与10%的健康门槛仍有一段距离,相信中国大型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可抵挡相关的负面影响。

三是投商行一体化模式大有可为。尽管中国的GSIBs市場相关功能已有所加强,但与美国、欧洲GSIBs同业比较,规模小,反映中国大型银行在各类投资产品业务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中国大型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提升,未来的客户结构将会更复杂,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更趋多元化。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若能够提供存贷款、外汇等商业银行服务,同时提供IPO咨询、债券承销、并购等投行服务,形成一揽子金融产品链,可大大提升其服务能力。投商行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将有助推动中国大型银行的国际化进程。

总体而言,中国大型银行具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是未来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后盾。只要准确把握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业可望在全球银行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银香港)

猜你喜欢

银行业国际化欧洲
聚焦港口国际化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