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巴米扬书籍
2017-12-12邵学成
邵学成
这是我曾在巴米扬时的一个真实而又忧伤的故事。
那是之前在阿富汗巴米扬石窟调查的时候,我一直带着过往的考古报告对照查看,虽然行囊很重,但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我很珍惜实地考察的机会,随身携带了很多以往的参考资料,珍惜每一秒的时光。
在石窟调查中,现场进行比对研究古今石窟建筑、装饰和壁画,以及石窟的以往图像原貌和现在被毁坏的情形,也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收获和感叹,自己一直手忙脚乱地来回看着。
我的向导和石窟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一直很好奇地看着我的书,眼睛不停地看,还在一起指指点点。我最初以为他们是伊斯兰教徒,可能不太喜欢看到关于佛教的书籍,所以我尽量避免在他们面前看书。可是我越躲着他们,他们却越喜欢跟着我来看。后来我结束调查时,他们也结束了他们的陪伴任务,大家相安无事,彼此松了一口气。
在临别时,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却又很胆怯地问我,可否送给他们一些资料,特别是我看的这些调查报告,他们很想要,放在家里留作纪念。很多时候他们只认识作者,跟着他们调查过,当过助手,却没有看过他们写的书。
还有一些原因。虽然他们在这里工作,但是对巴米扬的历史和石窟内容一点儿也不清楚,他们没有书籍,也没有知识培训,只是有很多听说的故事,多半都还是近代的传说和奇谈。
他们也没有电视机,因为巴米扬晚上停电,大家不会使用任何电器设备,也不能看影像资料。即使是在巴米扬石窟管理中心,他们也没有任何的研究报告和书籍资料,甚至也没有简单的图像。
我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那被请求的一瞬间,仍有些意外。他们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他们的尴尬和希望,尽管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石窟寺是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
缺少,缺乏,缺失,缺点,缺席,缺陷。阿富汗战后的重建工作非常难,有很多道坎需要大家一起迈过去,没有书籍资料只是一个缩影,还有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当时我还带了很多发表的文章和杂志,送给了这些帮助我的人,但我觉得还不够。他们也希望重塑自己的记忆,尤其是曾带给他们自信和美好回忆的东西,信息、图像、关注以及一切正常化的思维。
另外,我当时并没有给他们这些考古报告,因为我也只有一份,这些书因为缺乏关注度和市场价值,一般印刷数量很少,也是几位学人辗转多次才递交给我。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复印或者扫描后,自己留下一份,再给他们。
这不应该是一个破败的、残缺的、失落的巴米扬,它曾体面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正如美丽的烟花一般,转瞬即逝,却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亮。这些奇迹般的物质遗存,在那个时代,都是克服巨大困难,凝结了无数的智慧才实现的。
巴米扬的文化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人都在努力,大家一起谦卑地、包容地互相鼓勵着。战争给予每个人警示,包括孤独的绝望着的人,我们有时必须相信希望可以实现,必须是彻底地而且持久地信任。
我时常低下头去,努力地写一些东西,希望可以传达出自己某些不成熟的想法,即使幼稚,即使不合时宜,也不希望可以书写的希望最终泯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