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医疗:“风潮”还是“时代”?
2017-12-12
共享医疗,颠覆你对“看病”的理解
近日,浙江省卫计委做出了关于杭州全程健康医疗门诊部开展医技等共享服务试点的批复。关键内容如下:
原则同意杭州全程健康医疗门诊部为入驻全程国际 Medical Mall 建筑物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检验、病理、超声、医学影像等医技科室及药房、手术室等共享服务试点。双方签订相关委托协议,明确医疗风险防范及责、权、利等相关事宜。入驻医疗机构相应科室设置和设施不做硬性要求,相关委托协议可作为该医疗机构登记有关诊疗科目的依据。
这个批复一出,引得业界一片欢呼。在一个无不可共享的时代,医疗终于更上了步伐。
我们还记得,当滴滴横空出世之后,如果不是政府出手,出租车公司很可能已经博物馆里的纪念品了;而在共享单车不可理喻的疯狂生长之后,就连普通大众都开始感叹于“共享”在摧毁与重构我们生活时的强大力量。而共享医疗所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庞大的综合医院统治医疗产业的时代很有可能从此开始衰落甚至瓦解。
全程国际是谁?
资料显示,全程国际是由三家上市公司出资1亿人民币筹建的,分别是杭州解百、迪安诊断、百大集团。全程国际成立时注册资本6000万,今年7月份,三家创世股东又进行了一次增资至1亿人民币。
三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杭州解百45%、迪安诊断35%、百大集团20%,全程国际的董事长由杭州解百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毕玲担任;迪安诊断副总经理侯勇担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全程国际与邵逸夫医院达成了合作,共同在 Medical Mall 里开设杭州全程健康医疗门诊部暨邵逸夫国际医疗中心。这个门诊部也就是前面浙江卫计委批复中提到的,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医技共享的门诊部。
其实,邵逸夫医院加入进来最初也不是来提供医技共享服务的,其定位是为高净值客户及其家庭提供高端健康体检、VVIP门诊、特色专科、住院转诊、健康保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管家式”全人全程个性化闭环服务。
也是因为这次合作,大幅增加了全程国际的投入成本。杭州解百公告显示:
“全程健康于2015年12月22日设立……经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历时19个月的籌建期,全程健康将于2017年8月转入运营期,计划初始运营期为2017年8月至2018年底。筹建期间,全程健康在确定与浙江省邵逸夫医院合作后,对既有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和更新,经营面积由3,400平方米增加至6,200平方米,相应的租金、设备、装修和人员等费用有较大增幅,导致筹建期及初始运营期资金存在缺口。”
不过,邵逸夫医院的加入,为 Medical Mall 提供了很强的品牌背书。有知乎网友“北极熊PLUS”近期参观 Medical Mall 之后,拍下的格局是这样的:(转右页)
从图片上看,除邵逸夫医院外,目前 Medical Mall 共有12家医疗机构入驻,分布在9-16层(没有13层、14层),每层两家医疗机构。12家医疗机构中,一家中医诊所,杏康门诊为综合门诊部,其他全部为专科。
“共享医疗”在共享什么?
实际上,所谓“医疗+商业”不是新鲜事儿。当然,在国内还是可以作为噱头炒作一阵子的。而且,全程国际这个试点的真正意义也不是所谓的“医疗+商业”,而是医疗共享。
根据浙江省卫计委的批复,共享的部分包括三个:医技、药房、手术室。
按理说,这三样也不是新鲜事儿。比如全程国际的股东之一迪安诊断,做的生意不就是第三方检验,也就是医技共享的生意。
可能稍微有点不同的是,这次共享的医技、药房、手术室来自邵逸夫医院,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共享,品牌背书更好;而以往社会资本举办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则是自下而上的共享,与大医院的检查结果互认比较艰难。
那么把这些机构放在一起就是创新、突破吗?不是的,浙江省卫计委的这个批复真正的核心突破是在后半段:入驻医疗机构相应科室设置和设施不做硬性要求,相关委托协议可作为该医疗机构登记有关诊疗科目的依据。
这句话直接突破了现行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其实也间接打破了我国三级医疗机构的评审制度。因为设备、硬件达到相应要求,是不同等级医院的重要评审指标。
打破这两个束缚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将大幅降低社会资本办医的投入、运营成本,而更核心的一点是,将极大增加医生执业的自由度。
你可以想象:自己有一个医生团队,只要与医技、药房、手术室等签订委托协议,那么你除了租一间房子之外,不需要再准备任何东西,几乎就可以去申请登记为医疗机构。除了房租,几乎是零成本开业!
不过目前还不确定的是,浙江会在多大程度上复制这样的试点。而来自更高层面的主管部门,又会怎么看这个问题。
中国医疗格局5年内将发生大改变?
在共享经济大潮席卷诸多行业的大背景下,医生多点、自由执业,共享型医疗平台、医生集团风起云涌,共享医疗会颠覆现有医疗市场格局吗?又有哪些新机遇值得关注?对于记者提问,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如下回答。
在共享医疗几大要素中,核心是医生吗?作为共享医疗的先行探索者,您怎么看共享医生?
张强:我们通常可以把共享医疗的几个要素归纳为平台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推动共享医疗的核心是医生,只有医生流动起来,且具备共享的理念和实践前提下,平台共享和信息共享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共享医生有哪些主要模式?您比较看好什么样的模式?
张强:共享医生,一定要了解医生的价值。一个好的医生不仅可以共享临床经验和技术,还可以带来品牌影响力和患者资源。由于医疗需求的特殊性,共享医生往往青睐于优质医生团队。而简单地配置医生和平台资源,往往会面临医疗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因此,我最看好医生集团+平台这种共享模式。endprint
张强医生集团杭州思俊外科诊所入驻了全国首家Medical Mall ,您如何看待“共享医院”?
张强:Medical Mall是国际上被证明一种较好地医疗新模式。但是在中国,由于支付体系的落后和医生执业模式的单一,使得Medical Mall在一定时间内还会处于探索阶段。初步看,Medical Mall的优势已经凸显,比如减少了医生集团投资诊所的门槛,地段和环境优势也凸显。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推进,其前景也会越来越好。当然,作为第一批入驻的机构,杭州思俊外科诊所的良好运营结果可以给后来者增加信心。
您首先提出了“共享专科医疗”,共享性专科医疗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张强:共享型专科医疗服务是在共享经济成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提出。可以这样认为,医疗服务的共享会越来越普遍,其目标是提升质量,控制成本。而这恰恰是未来医疗服务的竞争力所在。未来医疗市场,大部分将有共享的影子,其规模之大,难以估算。
张强医生集团近日快速布局多个地区的临床合作基地,做出这一战略布局有何考虑?
张强:我们基本上会以1:5的比例配置自建和合作。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共享医疗,可以用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大我们的专科服务品牌在更多区域的覆盖。
共享医疗将对现有医疗体系造成怎样的冲击?会颠覆现有医疗格局吗?
张强:共享医疗是时代的需求,只是需要时间去突破政策上的瓶颈,还有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现有以大型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面临巨大挑战,未来新型医疗模式的兴起是必然的。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在公立医疗处于绝对垄断的态势下,社会办医、医生集团只能成为补充、配角,您认为社会办医能够成为主角吗?还需要多久?
张强:公立医院绝对垄断的局面已经有所松动,尤其是随着医生创业热潮的兴起和国家政策的改进,公立医院未来功能应该定位在提供广覆盖的基本医疗唱主角,而在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的主角必然是私立医疗。医疗格局在5年内会有大的改变,主要原因是医生独立群体的崛起,并在市场上成熟,加快推动变革的步伐。
共享医生目前还面临哪些困境?
张强:共享医生作为共享医疗的一部分,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如何执行比较一致的行医标准?因为中国医生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医疗责任如何认定?等等。因此,医生集团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杭州的Medical Mall 选择独立的医疗机构入驻而不是个人拎包入驻,是规避风险的最好选择。
共享医疗设施:共享经济的新领域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推广,共享经济的模式在服务业乃至制造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随着Airbnb、小猪短租、Uber、滴滴打车等新的商业模式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然步入共享经济的新时代。继Uber和滴滴短时间内以看似可复制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高速发展成为行业独角兽后,瞬间,从自行车到充电宝,再到篮球雨伞书店一张床,共享经济的蓝海领域不断扩张。
依托智能化产业数据分析平台innov100的数据,赛智产业研究院追踪筛选了本期共享经济领域的创业黑马,包括共享医疗、共享酒店、共享雨伞等新的创业项目,对这些共享经济领域新入场选手的行业现状、商业模式、资本构成、未来前景等进行了追踪分析,力求为投资人、行业分析师、证券分析师等从业者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共享医疗行业背景
从大医疗行业的资源配置现状看,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由于不同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均衡,造成我国二级及以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海量医疗剩余资源。经估算,近200万名医生、近60%的基层医疗设备和近百万张病床可供分享。
从国家对医疗资源引导性政策来看,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自2009年医改以来,我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出台后,北京、浙江、深圳和黑龙江等多省市逐步出台医生多点执业指导意见。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提供医生上门等多种服务方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要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探索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鼓励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整合现有大型设备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北京等地提出促進医联体内成员医院可共用医疗设备、科研仪器;成员医院间可相互预约挂号、检查结果互认,可共享病人医疗信息和健康信息等。
共享医疗发展概况
从共享医疗现状看,市场规模发展迅猛。据悉,2016年中国“共享医疗”市场交易额约为155亿元,同比增长121%。按目前增速,预计到2020年国内“共享医疗”将实现翻两番的急速增长,市场交易额将超600亿元。目前,增长贡献主要集中于在线问诊和手术两个领域,未来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加速增长。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也为共享医疗行业发展带来了利好。
与此同时,共享医疗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多点执业政策有待落实。二是异地医保一体化尚未实现。共享医疗作为一种新模式,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进程缓慢,直接导致了共享医疗难以扩张局面。三是共享医疗资源的相关政策法规亟待完善。共享医疗新业态的健康发展需要有资质审批、执业类型、医疗规范等相配套的政策作为保障支撑。这些现实的“拦路虎”让“共享医疗”快速扩张困难重重。
共享医疗的服务模式有哪些?
赛智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铭岩认为,“共享医疗”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医疗的多种创新服务模式,按照共享的资源类型来细分,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共享模式包括共享医生、共享技术、共享诊室、共享手术室、共享设备、共享床位、共享病源、共享医保、共享病例等。endprint
第一,共享医生与共享技术可以归为共享医术,是医护人员利用闲置时间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所进行的共享,按照共享的方式可以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线上的共享医生与共享技术其实就是发展成红海之势的在线诊疗。在线诊疗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整合了闲置医疗资源,通过语音、视频、图片等方式,为患者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线下的共享医生与共享技术是类似医生多点执业的说法,医护人员可提供上门服务,提供手术、诊疗等“大病”服务。
第二,共享诊室、共享设备、共享手术室、共享床位,可以归结为共享医疗设施,都是基于医疗空间、医疗设备的供需矛盾,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共享模式。
第三,共享病源、共享医保、共享病例可以归结为共享医疗信息的大类。这也是我国已经在推广的医联体内打通信息障碍的模式。
当前,发展最为迅猛的是共享医术的在线问诊模式。据统计,浮现市面的具有在线问诊功能的国内App就有近500个,但应用的类型、功能组合各不相同。例如,按照平台性质划分,有的是综合性平台,有的是面向中医、慢性病等垂直细分领域的平台。按照与线下资源结合度划分,有的是纯线上问诊平台,有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平台。按照问诊内容划分,有的是健康咨询平台,有的是诊后随访平台。
全程国际Medical Mall的商业模式?
在线诊疗已成红海之势,近期出现的以共享医疗设施为热点的Medical Mall模式,成功吸引了投资人的眼球。
Medical Mall模式在国外早已有类似的雏形,比如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就有Medical Mall,在以各种私立医院、诊所为主力店之外,还有相对完善的商业配套。近日,浙江省卫计委批复同意了杭州江干全程国际Medical Mall的医疗资源共享模式,允许杭州全程健康医疗门诊部为入驻全程国际Medical Mall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检验、病理、超声、医学影像、医技科室及药房、手术室等共享服务。这一国内首家医疗商场Medical Mall闪亮登场,落户江干区的杭州大厦501城市生活广场9-22层,目前已有多家国内知名专科诊所入驻Medical Mall,包括张强医生集团下属的思俊外科诊所、唯儿诺儿科诊所以及口腔、医美等诊所,加上邵逸夫国际医疗中心,Medical Mall几乎囊括所有医疗科目,消费者可体验一站式医疗需求。
经浙江省卫计委批复同意,Medical Mall内设的医技科室、药房、手术室等医疗设施及服务,可供为后续入驻医疗机构共享,入驻医疗机构相应科室设置不做硬性要求。共享医院建好了药房、手术室,并请一家机构统一负责基础的检验、病理、超声、医学影像等服务,实行共享和合理配置模式,医疗诊所可以“拎包入驻”,无需再重金投入各种医疗设施,这样一批优质医疗团队、诊所聚在一起,必然将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节约成本、聚集人气的同时还能改善诊疗质量,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共享医疗设施或将成为新的吸金石?
2015年才成立的全程国际,其实是由杭州解百集团、浙江迪安诊断、百大集团三家上市公司联手创办的,分别出资4500万元、3500万元、2000万元成立的合资公司,共同投身医疗健康行业。
对于资本进军医疗健康领域的现象,赛智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铭岩认为,通过单纯医疗投资本身获得的回报可能并没有太大想象空间,反而是创新商业模式,例如共享医疗资源模式、医疗+ShoppingMall的新模式,会带来双赢的可能。正如新解百集团高层毕铃所说,“我们对于这个项目最初的设想是以服务为主,但它最终也可以反哺商業。”或许共享医疗的利润并非出自医疗行为本身。
Medical Mall模式的出现,使很多人看到共享医疗未来不可阻挡的行业趋势。继在线诊疗之后,共享医疗设施能否成为新的吸金魔石,需要结合国内的医疗环境来看。目前国内以公立医疗为主的医疗环境,以及各类政策配套、医保打通、从业资质认定等问题错综复杂,使共享医疗设施的前进之路必然充满曲折。共享医疗如何表现,有待时间检验。
你以为共享医疗真那么好?其实问题可多了
最近业界内外都在热议Medical Mall来了,是的,你没听错,就是Medical Mall。翻译成中国,就是“医疗商场”。说白了,就是一家由多家医疗机构“拼”起来的医院,并实行医疗资源共享模式。这个共享医院,可不是草台班子,而是经过浙江省卫计委专门批复同意了的。
共享经济繁荣,共享医疗这张“饼”也越摊越大。
9月17日,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出席“首届大医汇·汇智论坛‘共享医疗与医改政策研讨会”时指出,初步估算,2016年中国医疗分享市场交易额约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按目前增速看,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0亿元。
广东省卫计委原巡视员廖新波对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很多准备或已经在多点执业的医生,最关键、最担忧的还是人事制度问题。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医联体之间还没有实现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进而没有带来医疗资源的下沉。
医生集团缺乏统一规范
“两年多以前,2015年国家出台了多点执业的一些政策,我感觉到它是一种商机。因为它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医生要解放了。”国内首个医师多点执业共享平台大医汇创始人詹智勇在研讨会上如此表示。
虽然政策有了,但很多公立医院的教授有了新的困惑:可以去哪里执业?于是,已从三级公立医院“下海”多年、探索医生集团早期模式的詹智勇便顺着“为医生做点事情”的思路,开始创业。他认为,共享医疗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聚而众”的品牌影响力,二是雄厚的医生资源,三是优质的检测和治疗设备。
国家卫计委法制司相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表示,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一些像共享医生模式的医疗服务理念走在了医改创新前沿。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6万名医师多机构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的占69.6%。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包括共享医生在内的众多共享医疗服务业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号召,从医疗服务各个环节探索医疗服务的更好体验。并且,“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发展分享经济,共享医生是医改与分享经济结合的产物与突破性成果,是医改政策落地举措的一个创新。endprint
向晓梅表示,共享医疗的市场规模发展迅猛,据初步估算,2016年该行业的交易额约为155亿元。
但在行业早期的探索者、中国医生集团联盟秘书长董法廷看来,目前中国共享医疗为代表的医生集团正处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发展阶段。
“很难有确切的统计说清楚国内到底有多少家医生集团,有点乱。”董法廷指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命名规则,业内对医生集团的数量统计没有具体数据。从现有的平台结构来看,有体制外的医生、体制内的医生,有些原来的互联网平台也叫医生集团,还有一些药商、药厂拉几名医生也是。据他所知,甚至在上海有与几名医生很熟的“黄牛”,也在做医生集团。
多点执业政策落地仍是难题
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兴起,推动了创新经济的浪潮,但随之也衍生出一些诸如单车停放、坏车处理等问题。同样,被寄予改善公立医院就医难题的共享医疗,也面临模式、政策落地、利益分配方面的难题。
向晓梅坦言,目前来,医疗共享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多点执业政策落地困难;二是医保体系尚未打通,大部分医疗分享活动尚未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政策法规亟待完善,现有的管理规定大多按照传统医疗机构的要求设置,在执业类型、资质审批、医疗规范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的一些规定不适用于共享医疗新业态。
在有过多年医院管理经验的廖新波看来,医生集团等平台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美国的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医生与医院的合作伙伴关系)机制,即医院与医生是合作伙伴,不存在利益分成。如此一来,医生的身份也会发生转变,成为医疗服务的总导演、推动者、关键责任人和法规守护人,同时也是自身品牌的缔造者。
谢汝石:共享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医疗成为了风口,腾讯的小马哥开了医院,恒大、万达、阿里都在投资医疗,还有上市公司中有接近240家在涉足医疗投资!超过马云、马化腾、王健林,中国新首富已投32亿进军医疗,近期,这样的新闻频频刷屏!
近日,浙江的medical mall模式引起了医界的留意、媒体的重视。一时间,共享医疗、颠覆性医疗、零成本开业、拎包创业等都在人们的视野中频繁出现。
尽管对于浙江的改革有很多猜测和议论,但我本人还是认为浙江的改革是突破性的,别小看这个突破,这里面有深层次的改革价值:第一,打破医院等级制度,可以根据医生资质执行与之资格相符合的诊疗行为;第二,免去了医疗机构审批的门槛;第三,医生创业门槛降低,后勤和检验、影像、手术配套; 第四,商业化互助平台形成!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改革。但是,一次改革不能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也不能指望一个模式能够解决。医疗服务本来就是多层次、多学科、多模式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
什么样的医疗将会引领未来?我的看法是大格局的布局。医疗的格局决定了医疗的品质。
“格”,就是医疗的核心文化,一个好的医疗首先源于一个最优秀的文化,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医疗也一样,首先要有大师领导这个文化!这个文化不但可以領导未来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是优秀医生加盟的根本。以我们自己创办的医生集团为例,博德嘉联医生集团首先源于中山医的文化,而且,南方本来就是一个包容文化,一个集本地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地区,我们在做努力建设和引进国外最有优秀的医疗文化典范,例如哈佛等。我们也跟附近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学习,我们也着力招收国内985的医学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和引进这些学校大师的们治学精神!
最近,我们的林锋教授马不停蹄参加各种学习会议的同时也北上南京,聘请黎介寿院士作为我们的永远顾问,跟他请教和商讨深入的合作。
在我们新招收的年轻医生中,除了中山医院也有源于中山医科大学、湘雅和华西的。在未来的布局中,我们更是努力在跟国际上顶尖的医学院校、医院和专家一起学习结盟。优秀的文化中,不但需要有医疗文化,还需要有一个有文化的资本团队。这个团队不但需要对医疗“投入大、回报慢”特点有深入了解和认同,同时还需要足够的温度和爱心。
资本对于医疗的理解、信任、支持甚至成为了一个医疗事业成本很重要因素。
“局”就是布局!医疗的布局,尤其在中国大陆尤其重要。由于长期的国家一统天下的医疗服务模式,国内的医疗几乎还停留在30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深圳由于人民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矛盾比改革前还激化!
中国目前的医疗还没有市场化。首先,医疗服务没有劳动力、技术价格;其次,没有商业化的第三方、医生和患者都信任的医疗服务平台。所以,医疗的布局尤其重要。
所谓布局,我的理解就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才成长的布局。一个医疗机构,没有优秀的人才加盟,再好的设备和环境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人才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往往是这个医疗机构首先要考虑的!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做到了这点,所以很多优秀的985毕业的年轻医生在积极加盟我们,这一点给我们、给我们的资本、给我们的事业增加了很多信心。
第二个局就是机构的布局,这个布局包含了优秀的管理工具、中心医院和门诊及手术中心。这是一个长期的,一个用股权纽带结合起来,用继续教育和师徒关系链接起来的物理和人才相结合的局,是空间和思想都连在一起的局。
医疗的风来了,让这场风来得更猛烈一些吧!资本的有效推动将会给未来的医疗带来伟大的变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