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的重新定位和目标权衡

2017-12-12王洋

金融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监管金融改革

王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九大报告站在了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报告,着眼未来的新时代和新征程,也对金融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

主要矛盾转化与金融的

定位提升

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项工作包括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金融业的根本定位,就是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满足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需求。

满足美好生活和更平衡充分发展的需要,在经济领域,十九大报告不再提具体的GDP增长目标,而是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成为新的原则。金融服务于三大攻关,服务于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我们理解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效率,从而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二是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创新金融工具,加速僵尸企业出清,加快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升级;三是给予新兴产业和增长新动能更大力度的支持,在这方面资本市场能够发挥比商业银行更大的作用,股票市场具有为新兴行业的公司定价、融资功能,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也是报告提出的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促进经济发展更平衡方面,金融应当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不平衡,包括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就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而言,金融首先需要配合国家大的战略,支持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发展,支持乡村振兴计划,政策性金融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重要支柱;同时,缩小差距要通过人的流动和发展,金融要支持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支持产业跨地区转移,商业化金融、传统金融在这个层面能够起到主要作用。

在促进金融服务更加平衡方面,普惠金融应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是传统金融的短板,也是应用金融科技的新型金融的长板。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消费,从投资向消费转变是增长动力切换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普惠金融快速发展,金融科技从边际上逐渐改变了原有的金融体系。对于金融科技,不是要不要发展或要不要控制发展速度的问题,而是有序引导、完善监管、规范发展的问题。由于监管真空等因素,金融科技发展大潮中鱼龙混杂,出现了一些披着金融科技外衣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案件,和一些由于缺乏监管、难以把握业务边界造成的风险事件。建议将金融科技和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确立金融科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将金融科技逐步纳入监管体系,在支持创新与有效监管间把握平衡,抓住这一轮金融科技发展中“弯道超车”的机遇。

经济发展、物质需求之外,美好生活也体现在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需求,其中在生态领域,对应的是绿色金融,未来将得到更多重视。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体现和要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三个攻坚战之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那么什么是要解决的重大风险?金融风险又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重大风险包括了地方房地产泡沫化的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国有企业杠杆率过高风险、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风险等经济领域的众多风险,而这些风险也都体现在金融风险上,如不良贷款和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的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等。防范化解这些重大风险,既要从金融领域着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消除监管套利,弥补监管缺失,严格监管,落实执法,更要对形成风险的旧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如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房地产制度改革等,而不能就金融论金融。

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相关联的,关键在于改革。“防”,既要对存量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作出预案,也要防增量风险,这就要改变风险的形成机制;“化”,更多的是相对存量而言,但只有涉及风险形成机制、内因,才能真正化解。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平衡好二者的关系。2016年推出的市场化债转股等一系列举措,根本上还是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去化解风险。如果只单纯强调政府作用,就可能把风险化解短期化、表面化。市场作用的发挥,既要通过一些市场化的风险化解机制、工具、手段,应对已经形成的存量风险并集中处置;也要通过推进金融改革,发挥金融市场的风险化解功能,打破刚性兑付,落实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有序、渐进地释放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阶段性任务。金融风险化解和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平衡。金融强监管、防风险会短期影响一些金融业务的开展,影响金融创新。但金融回归本源并不与创新相悖,需要对有价值的、针对新兴产业的、真正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脱实向虚作出区分。金融体系加快市场化改革也是防范化解风险,避免增量风险累积的最佳手段。金融支持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才能使化解存量风险的成本和影响降低直至消解。金融改革应审慎,以开放促改革,以边际改革促存量改革,都需要順应趋势,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例如金融综合经营,就应当从规范监管着手积极应对。往前走,而不是守旧。

2018年的主要任务和

金融目标权衡

展望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政策的主线,“三去一降一补”仍然是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其相对重要性可能会有所调整。去产能和房地产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成效,PPI的快速回升并向CPI传导表明经济供给端已经有效收缩。去杠杆分部门进行,企业部门通过淘汰僵尸企业和市场化债转股等措施杠杆率有所降低,地方政府通过债务置换增加杠杆而降低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居民部门则进行了又一轮的加杠杆,金融部门在强监管下业务、产品、资产负债表都在去杠杆,银行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收缩显著,但也带来了利率持续上行的后果,从货币市场向债券市场再向信贷市场传导。降成本目标在2017年让位于“三去”,但如果高利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滞后显现并加剧,其重要性可能在2018年会再度提升。补短板是相对“三去一降”更长时期的政策目标,包括民生保障、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新兴产业培育、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站在十九大报告的历史节点,分量日益加重。

2018年金融的着力点,仍然是除旧迎新,一方面是配合“三去”,防范化解风险,强监管还将延续;另一方面则是培育增长新动能,更多的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着力点应该是“降”和“补”。2018年去杠杆和降成本的目标尤其需要相容,这需要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平衡和协调。这一轮强监管的一个特点是多部门通力合作,金融监管协调比以往更加顺畅,这也是去杠杆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但也要注意,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目标,而同一政策的目标也往往是多元的。政策需要注意滞后效应,防止各部门政策由于过于一致而导致的共振风险。政策应做好对冲搭配,适时微调轻重缓急。金融强监管和稳健货币政策可能是合理的政策搭配,金融监管重在“去”,货币政策重在“降”。化解风险是未来三来的常规战,定力之余,应有耐心。□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监管金融改革
改革之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监管
P2P金融解读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