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
2017-12-12文白
文白
今年国内院线上映了两部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电影,之前有诺兰的《敦刻尔克》,现在有乔·赖特的《至暗时刻》,两部电影虽然说了同一件事,然而角度不同,观感也自然不同,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你得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其中的精彩。
1丘吉尔的室内剧
《至暗时刻》说的是丘吉爾上台面临的困难:德军闪电进攻,英国军队被困敦刻尔克,这时候是该求和还是不计代价抗战到底?
本片的导演乔·赖特是一个非常擅长拍命题作文的人,他的第一部电影便是根据名著改编的《傲慢与偏见》,之后两年,更是在规定动作内拍出了他的代表作《赎罪》,这一部可以算作标准的奥斯卡电影了,而这之后,又是《安娜·卡列尼娜》又是《小飞侠》,他似乎在改编的路上不亦乐乎。
于是你可以想象得出,由他导演的《至暗时刻》会是什么样子: 冷静、深沉、对历史的极度还原。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但鉴于近些年好莱坞传记片实在是“人满为患”,不得不让人怀疑拍摄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丘吉尔会有什么新鲜的角度,结果我们看到,新角度虽然没有,但新招有。
也就是说,乔·赖特放弃了史诗般的叙述,而改为以室内对话为主来勾勒起国际上的巨变与主人公内心的煎熬,这与之前的奥斯卡获奖作品《国王的演讲》如出一辙。
不得不说,对于没什么选择空间的丘吉尔传记片来说,这已经算得上是上佳的选择了,而这一选择,更让电影多了几分文艺气质。
2奥德曼的个人秀
因为是丘吉尔的个人秀,所以加里·奥德曼的表演便至关重要,事实上让人惊奇的是,在电影中,“丘吉尔”出场的第一个镜头里加里·奥德曼便消失了,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充满光芒的明星,而是丘吉尔本人。
在这里化妆或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便是奥德曼的影迷或许也不能一眼认出银幕上那个“婴儿脸”的胖子便是加里·奥德曼,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表演,可以这么说,加里·奥德曼完全再现了我们理解中的丘吉尔本人:激情、挣扎、意志坚定。
奥德曼的丘吉尔是“普通人”丘吉尔,这从与国王的几次见面便可以看出,再加上大量的生活细节描绘,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极度克制的细腻感,这种克制一直积累到最后一刻方才爆发,这是影片比较成功的地方。
但也正是因为这股细腻给电影带来了一种过于束手束脚的障碍,大量还原事实的镜头一方面应该值得赞许,另一方面让整部电影处于一个标准化的套路之下,于是到了最后,我们只见“丘吉尔”,不见“电影本身”。
奥德曼或许会继《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之后再度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但这个标准奥斯卡套路的《至暗时刻》却未必会有那么好运,毕竟,剧作本身太寻常了。
3《敦刻尔克》的互补
但对于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感兴趣的观众来说,这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关于这个题材的电影很多,远的有1969年《伦敦上空的鹰》,近的是英国电视台今年的同名纪录片,就连本片导演的代表作《赎罪》都与这个事件有关。
而今年院线的两部则差别迥异,早前诺兰的《敦刻尔克》取的角度异常刁钻,以时间线的逻辑来描述士兵眼中的撤退事件,完全忽略了上层政客的存在,这部《至暗时刻》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心理历程来讲述政客们的争论,而放弃了士兵视角。
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本片展现了丘吉尔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来达到鼓动大众并与德国作战的决策。
的确,电影就像是一部丘吉尔演讲集,花费了大量篇幅在他的遣词造句上,但也正是如此我们方可明白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精神力量对于一场战争的作用力,比如说把“和谈”换成“谈判”,频繁地使用断句,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敦刻尔克的奇迹以及二战最终的胜利。
电影结束于一次演讲,彼时敦刻尔克尚未圆满解决,但万众一心的目的已然达到了,接下来的事,你便可以无缝链接诺兰的《敦刻尔克》了。
对于历史迷来说,这么一上一下,可以完美地再现当年事件,也算得上是非常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