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学的精神

2017-12-12

金融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讲理儒学道理

孔子是个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都基于他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儒学的开创者”。最直接表达孔子之学的,应当是记录他与其学生言行的《论语》。就是说,《论语》应该是最能体现孔子之学的精神与使命。所以,我想简单通过《论语》来澄清孔学的精神。

孔学其实在西语里面就是儒学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世界,孔学和儒学则有区别,有些学者主张严格把孔学与儒学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孔学是由先秦孔子和他的嫡传弟子确立下来的学说。我借用这个说法。

《论语》里面总共有20篇。第一篇是《学而》。《学而》篇之所以被当作《论语》的开篇之作,因为这一篇的头三句话其实就是表达孔学的核心精神。这三句话也表达了孔学的三个境界。

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学为学的第一个层次。这个“习”字,在古代,不仅是今天“学”的意思,还有“实践”的意思,也就是在生活当中去实践、遵循、贯彻的意思。不管是跟孔子学艺还是学经,我们在生活中反复实践、练习当中,体验并发现那样做果然是更好的或最好的,所以,其中的确有“道”、有“理”,于是心中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比如我们说,应该尊重他人,你才能获得尊重,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这样跟他人相处。当你真正按这样去做之后,发现果然如此。这是人们在生活习用当中见证、体会、理解生活是需要有规则的,是有“道”的,是要有“礼”的。而这种喜悦则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因此学而不止。可以说这是为学的第一个境界。

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最初通过学习发现、体会到一些道理而喜悦,到明了一些大根大本的道理而能身有定则、行有大范,这就是有了很好的美德。于是,在生活当中,在处理各种事情时,让人觉得你处事公道(正),遇事明理、讲理、守理,而不是唯利是图,不是充满偏见,不是为了利益可以牺牲他人,或者为了亲朋不讲原则。相反,不管亲疏远近,你都能贯穿、践行那些最基本的原则(道理)。于是,大家觉得你这个人有学问,会讲理,能讲理,是个公道、可靠的有德之人,所以,有什么事情都来找你论断。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么,孔子之学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愠”字是非常丰富的。在孔子看来,他立学为学的根本目的是明心见道成就君子人格。这个目的本身——明道而成就君子人格,就具有绝对性的价值。孔学确立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超越性精神:就是有一种“学说”或“学问”,它独立于一切,独立于功名利禄,独立于权力。

一个文化民族,如果没有追求具有超越性与独立性的道理的思想,沒有追求这种道理的精神,这样的文化就不会成为伟大的文化。儒家之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文化?这个问题可以换成另一个问题:儒学凭什么能够担保中华历史具有文化同一性而没有中断?凭孔子所奠定、所追求、所践履的普遍原则与超越精神。只有超越种族、超越地域的思想文化,才会有穿越各种历史苦难与历史偶然的力量。华夏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最早实现突破、跃升的文化之一。这种突破体现在它的思想、精神突破性上。这也是一种独立思想与超越精神的确立。在华夏这是由孔学来完成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讲理儒学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讲理的人
“爱不需要讲理”是什么歪理?
喜欢你,有道理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