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2017-12-12石丽杰高玉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22期
关键词:缝隙休克心率

石丽杰, 张 威, 庞 娜, 高玉红, 李 明

(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 1. 手术室; 2. 麻醉科; 3. 医教科; 4. 呼吸内科, 河北 唐山, 63000)

无缝隙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石丽杰1, 张 威2, 庞 娜2, 高玉红3, 李 明4

(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 1. 手术室; 2. 麻醉科; 3. 医教科; 4. 呼吸内科, 河北 唐山, 63000)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无缝隙护理; 抑郁症; 护理风险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因其疗效更佳且适应证广,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该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可因心率、血压骤升而诱发一系列风险事件,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伤害[1],所以采取行之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治疗效果非常必要。本研究围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无缝隙护理展开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120名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抑郁症的确诊符合中华精神病学会编撰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的诊断标准: ①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 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⑦ 睡眠障碍; ⑧ 食欲降低或体质量明显减轻; ⑨ 性欲减退[2]。纳入标准: ① 汉密尔顿抑郁评分≥24分者; ② 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 ① 既往有药物滥用史、酒精依赖者; ② 合并全身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③ 智力障碍、认知障碍者。对照组中,男28例、女32例; 年龄28~45岁,平均(36.22±1.02)岁; 病程1~5年,平均(3.24±1.01)年; 症状表现为情感低落60例、思维迟缓55例、言语动作减少50例; 病情严重程度为轻性抑郁症12例、重症抑郁症48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34例; 年龄27~45岁,平均(36.20±1.05)岁; 病程1.5~5年,平均(3.25±1.00)年; 症状表现为情感低落60例、思维迟缓56例、言语动作减少52例; 病情严重程度为轻性抑郁症10例、重症抑郁症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用药指导、健康宣教、饮食干预、休息及运动指导、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无缝隙护理: ① 治疗前访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访视工作,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指标并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对负性心理明显者强化健康宣教工作,将该治疗方案的实施步骤、治疗中注意事项、对病症治疗的重要意义全面告知,促使其能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患者依从性。治疗前12 h叮嘱患者禁食、禁水。② 治疗中护理。在患者进入治疗间后常规建立静脉通路,与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相连接,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波动情况,遵医嘱要求专职护士静注麻醉药物。在不妨碍治疗工作开展的情况下,采用棉被遮盖患者裸露皮肤,防止热量过快流失。③治疗后护理。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后转移至复苏区,护理人员协助取去枕侧卧位,加强观察。电刺激后患者心率普遍存在短暂下降后急剧上升情形,在征得医师同意后护理人员输注200~300 μg/(kg·min)的艾司洛尔(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59), 以维持心率、血压稳定。

1.3 观察指标

① 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脏停搏、心率失常、心排血量减少; ② 入室、电刺激结束后30 s、1 min、2 min、5 min时的血压、心率,采用德国PHILIPS MP30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测定。

2 结 果

2.1 风险事件

见表1,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仅6.7%,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临床无缝隙护理可明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表1 2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同时段心率、血压

见表2, 观察组入室、电刺激结束后30 s、1 min、2 min、5 min的血压、心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临床无缝隙护理可促使患者血压、心率维持在更加理想的水平。

表2 2组不同时段心率、血压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精神病是目前在临床较为常见,多发于青壮年人群且具有间歇发作、持续进展的特征,如未得到有效控制,无论是复发率还是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3]。然而,精神疾病在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下并非不可逆转,多数患者可实现彻底治愈,继而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4]。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为当前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深受患者及家属的青睐与认可,然而,随着应用频率的提高,由此所致的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也随之提高,使得患者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并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5-6]。

本研究证实,实施无缝隙护理的观察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仅6.7%, 低于常规护理下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在入室、电刺激结束后30 s、1 min、2 min、5 min的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实施无缝隙护理取得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为临床治疗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分析原因,无缝隙护理是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衍生出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着重强调以患者为服务中心,通过强化治疗过程中的各细节来实现整个护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护理工作顺利过渡,继而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7]。特别是治疗前的访视工作,可使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并通过实施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引导患者宣泄负性情绪,继而维持平和心态面对治疗工作。治疗中人性化护理措施能使患者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关怀,继而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术后视患者心率、血压波动情况及时采取静注艾司洛尔,可实现减缓静息和运动心率、降低血压和心肌耗氧量的目的。多举措的实施,能够调动患者积极开展自我控制与临床护理干预相结合的形式,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吴秋鸣. 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6, 10(3): 114-115.

[2] 胡立红.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及护理严重抑郁症患者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5, 15(16): 22-23.

[3] 李玉梅, 林春元. 人性化护理对强迫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 2016, 17(9): 1249-1250.

[4] 唐春霞, 陈海勤, 徐美英, 等. 精神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10(1): 39-41.

[5] 王园武, 王奇, 徐小哲. 舒适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 17(3): 162-163.

[6] 刘琳, 江妙玲, 李雪珍. 精神科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依托咪酯复合琥珀胆碱诱导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21(35): 165-168.

[7] 邱林玲.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0(65): 386.

R 472.3

A

1672-2353(2017)22-127-02

10.7619/jcmp.201722049

2017-06-28

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160833)

猜你喜欢

缝隙休克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雨的缝隙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