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你的全世界默默走过

2017-12-12

青春美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沃尔夫天才工作

■ 简 洁

从你的全世界默默走过

■ 简 洁

1

作为一个编辑,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看《天才捕手》这部电影。记得上映第一周时,它的豆瓣评分是7.5,有一条评论说它沉闷。我最终决定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做编辑的朋友们的评价里,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只有做编辑的人才知道,把讨论稿子、改稿和与作者神交这样的内容拍成这样,已经可以称得上惊心动魄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故事,镜头里,珀金斯用红笔一字一句地删改文稿的模样,迅速将我带入情境里。时光往后流走90年,做编辑的工作状态还是这样亲切、熟悉,这种不变,也许就是我坚信书籍不会被淘汰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编辑不就是修改错别字吗?原著中就这一问题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解释:“麦克斯·珀金斯是无法超越的。他具有非常独到、极其敏锐的判断力,又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对他的作者们而言,他更像是一个朋友,而不是苛刻的工头。他全方位地帮助他们。如果需要,他会帮助他们确定作品的结构;给书起标题,构思情节;他可以是心理分析师、失恋者的顾问、婚姻法律师、职业规划师,或者放款人。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一个编辑对书稿做了那么多工作,然而他总是坚守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如果要说90年后的编辑们的工作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在珀金斯之前,没有编辑觉得自己应该做这么多工作,而在90年后,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做到这些已经成了一个共识。但同时,编辑是一个门槛很低而上限很高的工作,一个编辑应当做到什么,和一个编辑会做到哪一步,完全是两码事。

2

在我看来最难的,其实并不是要做到这么多,而是做了这么多,本质上却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要心甘情愿做到这一点并没有那么容易。有多少人在面试时被问到做编辑的理由,他们的回答都是:因为我喜欢写作,所以我想做编辑。可真正做了编辑之后,才会明白这种逻辑其实是错误的。喜欢写作的人应该去当作家,而编辑是要为别人的作品付出心血和精力的,并且最终这个作品还不属于编辑。这就是珀金斯始终坚守的“书属于作者”的可贵之处。

但凡有作家梦的人,要做到这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看到电影原著的名字《天才的编辑》时,首先想到的是“天才们的编辑”,而不是“一个做编辑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不适合做编辑的。天才们要创作、要燃烧、要投入,甚至应该要有一些自私,他们可能会是电影中托马斯·沃尔夫那样废寝忘食的人,肯把几年时间花在改稿上,连一个晚上都不舍得给恋人;也可能是像海明威那样无所顾忌的人,肯把时间花在体验生活上,哪怕去参加战争也在所不惜,但绝对不会是肯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最后为他人做嫁衣的人。

而编辑是要为作者提供一切利于写作的服务的,而且要在文学素养和写作素养上不低于作者本人,是有才且甘于为别人服务的人。我毕业后到一家杂志社工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作者名单,厚厚的一沓文件,三四百个作者,主任先讲一遍每个作者擅长的领域、写稿的习惯、行文风格、脾气秉性、身体状况、对稿费的在意程度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他们过往的所有作品、近期的兴趣……投其所好,挠其痒处,种种方面综合比较,才是约稿准备的第一步。而这一步,还只是“甘于服务”的态度层面,未涉及“和作者对话”的能力层面。而这种能力,其实就是能否让你的作者服你——服你的修改意见,服你在他的心血之作上的改动,这种心服口服是对挚友的、对知音的、对师长的,或是对忘年交的,但凡有一点轻视,都可能导致不欢而散。

一旦作者和编辑合拍,带来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那种指出问题的一针见血的解惑感,在看到作者修改来的稿子正是自己想要的,甚至超过自己想要的时候,浑身静默而激动的战栗感,只有双方亲历才能够体会。所以,沃尔夫第一次走进珀金斯办公室时说:“因为是你,所以我来了。”

3

我想,编辑付出了那么多,最后得到的应该只是单纯地为人们呈现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作品,就像珀金斯说的“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尽管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和编辑有多少关系。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具体地知道编辑使作品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一个是作者,还有就是参与二审和三审的人。

电影中,沃尔夫指责珀金斯毁了他的情节并不罕见。有时编辑把作品变得更好了,最后的赞誉是归作者的,有作者会由衷地感激你对他的作品的建议与修改,也有作者觉得你只是把他的作品原样放了出去……

我并不意外影片中最大的冲突集中在了删稿上面,除了沃尔夫本人的写作特点,这也是编辑工作基本守则的一个体现。现在想来,我所在的第一家杂志社颇循旧制,当时主任和主编教导我的改稿原则是:尽量只删不添,因为添加内容很难保持作者的原意和文风。

如果不是我当时见过如此认真、细致改稿的二审和三审,我大概不会见识到光靠删减能给一篇文章带来多大的提升,那密密麻麻的红、蓝、黑三色笔改完之后的清样,是要还到编辑手里,再一字一字地在电脑上改回去的,一个多余的字都不留,九成以上的病句都可以用删改、换位来完成。清样改出来,就像是最自然的整容,看上去还是原来的那个人,说不出哪里好看了,但就是从一个平凡的姑娘变成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美人。

这就是为什么在整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讨论删减稿子的情节,我跟着他们一字一句地比较,想象着如果是我,我会给出什么样的修改意见,我会留下什么,取舍之间我会怎样抉择……

4

相对应的,在一篇名作面前,能忍住不宣扬自己和这篇作品的关系的人,更是寥寥。

我的一个编辑给我发来她看到的一段话:“从做编辑伊始就想得很清楚了——别想被任何人记住,这根本不可能。最好能遇到这个时代真正的好作家,然后完完全全地躲在他们的身后,把好的资源给他们,让他们写得更好。”她说她就是这样想的,一个好的编辑也应该这样想。

尽管我认为我在做编辑的六年里,已经足够尽职尽责,但从内心深处,我觉得我不能从这样的职责中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值得我这样奉献的人并不多,每一期杂志可能会有一两个,所以这样的快乐也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当珀金斯动容地说“像沃尔夫这样的天才,我这辈子可能再也遇不到了”时,我更动容的是,这样的编辑我可能一生都遇不到一个。

我看第一遍电影结束时,旁边的女生哭了,和我一起去的朋友指了她一下,说:“这应该是你的同行。”我深以为然。但我看第二遍时,是真正的编辑集体包场看的,我看着大家的反应,觉得结尾的泪点其实并不是编辑独有的,那种两人在楼顶共看人间烟火的唏嘘和落泪,应该是人们的共情。

编辑的泪点在影片中更普通、更容易错过,是沃尔夫要把书献给珀金斯时,珀金斯说:“编辑不应该留名。”是珀金斯在自己的数个成功案例面前,依然保有清醒和警惕,他说:“我不知道我所做的工作,是让作品变得更好了,还是仅仅是不同了。”说着这话的珀金斯,在影片中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无助和脆弱,而这恰恰是对编辑工作最本质的敬意。

猜你喜欢

沃尔夫天才工作
党天才
我的妈妈是狼王
喜欢收集各种八卦这位作者就像“墙上的苍蝇”
不工作,爽飞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选工作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
天才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