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勋:不断从生活中出走的赤子

2017-12-11拇指君

意林·作文素材 2017年22期
关键词:蒋勋引路人红楼梦

拇指君

【观点引路·“出走”的智慧】俗话说“生活在别处”,如果我们长时间处于不变的环境中,就会陷入“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丧失对美的敏感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适时地“出走”,让新鲜的空气带来新鲜的灵感,或许可以开拓人生的新纪元。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适用话题】旁观者清 独立思考 保持距离

今年,蒋勋70岁了。这位大师顶着一串儿头衔——画家、诗人、作家、美学家……没人可以完全定义他的身份,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传奇。席慕蓉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1949年,年幼的蒋勋随父母到台湾。在母亲的熏陶下,中国的古老传说成了他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父亲为了方便他读书,直接把家搬到了东方出版社旁边。在那里,蒋勋读了6年的世界名著和期刊小说。中学期间,他的新诗被痖弦推荐,登上了《青年杂志》等刊物。接着,他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参加文艺研究社、主编校刊。

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1972年,蒋勋前往法国留学。老师问蒋勋:“你去没去过意大利?”他说还没有。老师说:“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于是蒋勋就背个包,里头两件衬衫,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又去各地旅行,作艺术杂记。后来的很多年里,蒋勋也数次离开故土游历四方。

回台湾后,蒋勋主编杂志《雄狮美术》,原本选题狭窄的美术杂志被蒋勋扩大成综合艺术刊物,一时间风头无两。二十几岁的他开始受邀任教于数个大学,讲授“美学”及“艺术史”等课程。一开始,他为了显出艺术的高大上,讲得很玄,学生听不懂。后来他意识到不行,于是找来15岁的干女儿帮忙:“我写完一段就念给你听,如果你听不下去我就改。”后来,蒋老师给新生布置的第一个功课就是让学生背上包,选一条路去走,三天以后,再写封信给他。他想让学生“出走”,让他们独立思考、体验和感受。“美不应该是知识,它应该是你身体里很多很多的感觉。”他宁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让他感受风吹在皮肤上的温度,触摸一片叶子,闻一下夏天午后暴雨的气味……而不是照本宣科,框死在教科书中。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理念,在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7年后,他突然选择离开。导火索很简单:考试时,一位学生听一首乐曲流了眼泪,却答不出曲子的名字。会因乐曲而感动的人,却无法得到分数,这让蒋勋觉得,学校教育在美学方面出现了困境。于是他离开了体制内的工作岗位,在50岁的时候,给自己送上了一份大礼——艺术的自由之身。数年后,马英九力邀蒋勋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他也婉拒了,开始了美学宣讲、艺术普及的事业。

一次有位做腌菜的人说:“蒋老师,你老提《红楼梦》。我没受过什么教育,《红楼梦》看是看不懂的。你可不可以给我讲讲?”蒋勋立刻答应下来。而在此之前,台湾多位高官曾邀请他讲《红楼梦》,蒋勋都拒绝了,理由是嫌麻烦。

如今,70岁的蒋勋依旧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经,9点钟开始一天事務性的工作,似归隐老僧。他经常穿着棉质衣服,颈上围着一条红围巾,举首头足之间颇有禅味。蒋勋老师用一生的时光,成了一个引路人,一位美学布道者,一名不断出走又归来的赤子。

(摘自微信公众号“拇指阅读”,ID:muzhiyuedu)endprint

猜你喜欢

蒋勋引路人红楼梦
心里装着引路人
李勃:扶贫路上的引路人
服中成药,有时需要“引路人”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别样解读《红楼梦》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