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

2017-12-11金银日范旭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时空距离

金银日,范旭东

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

金银日1,范旭东2

本研究目的是对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休闲体育行为及其需求。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特征来看,各类社会人群休闲体育行为方式从时间、空间以及消费水平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也呈现出休闲体育行为的差异性。在倡导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须转变服务供给方式,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多元化、差异化的休闲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服务空间供给的有效性。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差异性;上海;特征

体育设施空间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成就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上海市作为中国典型的大都市,居民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处在全国前列,体育健身需求日益成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随着市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1],市民健康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倡导体育生活化、体育休闲化尤其重要。

体育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体育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2]。休闲体育则是人们以休闲为目的,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参与的体育活动[3],这种行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休闲时间增多,活动空间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也形成了多元化、差异化的休闲体育需求。本研究着眼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探讨和分析不同社会属性下的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差异,从而深入了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为城市体育资源与服务供给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市部分区域体育设施中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为调查对象,主要研究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及其需求差异。

1.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居民休闲体育参与时间和频率、消费支出、交通方式、活动场所等。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4-7],进行了场所类型划分(见表1),共选择全市26个体育活动场所发放问卷1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24份,有效率86%。为检验问卷信效度,选择部分区域进行预调查,经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α=0.805,KMO=0.906,认为问卷整体信效度较好。本研究的差异性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观察社会属性变量与时间、空间和消费等级变量间的显著性差异。

2 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行为地理学理论。行为地理学是城市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行为与其所处系统环境的互动关系[8]。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休闲活动因个体社会属性以及人们的情趣和偏好、态度、价值观和动机等不同而存在需求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休闲活动偏好差异。表现为对休闲场所、休闲环境、休闲活动、休闲设施及服务等的选择倾向与选择频率;(2)休闲活动意愿与消费差异。表现为人们是否参与休闲活动、参与活动的心理态度和意愿的强弱等需求;(3)休闲活动时空行为差异。表现为人的行为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制约,行为的时空差异性也能够反映需求的强度。休闲行为的时空需求受个体社会属性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家庭条件等。

表1 休闲体育场所类型及调查概况

3 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

3.1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消费特征

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整体情况和消费支出调查中,将休闲体育活动支出分为100元以下为低消费;100~300元之间为中低消费;300~800元为中等消费;800~1 000元为中高消费;1 000~1 500元为高消费;1 500~3 000元以上为超高消费。

40例颈部富血供包块患者经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后发现,一共有5例患者存在炎性包块,病灶具体表现为边界模糊并且有包块阴影,强化不均匀,但是强化程度的均值在67HU左右。患者中还出现1例机化血凝块,内部可以看见有明显的条状、片状血管影,强化程度的均值为100HU。患者中有3例血管性包块,2例颈动脉体瘤,瘤体的位置在患者右侧的颈动脉分叉处,强化均值为100HU。患者中还有2例蔓状血管瘤,瘤体的位置在患者左侧的颈动脉区,强化均值为62HU,边界较为模糊。

表2 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层次 (N=1 124)

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月平均消费多数为800元以下,少于100元低消费人群占34.3%,比例最高;中低消费人群比例24.2%、中等消费比例有29.1%多,是主要消费群体;800元以上中高到超高消费比例较少,只有在高级休闲体育活动场所中有部分人群月平均消费超过800元,甚至有3 000元以上超高消费者,这部分人只有在高级休闲体育活动场所中体现(见表2)。

3.2休闲体育活动时间特征

休闲体育活动频次与居民对休闲体育的需求有关,同时也与居民选择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有关,场所距离越远,活动频次就越低,反之亦然[9]。

表3 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频率(N=1 124)

上海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不同,每周平均体育活动次数为3.4次。整体来看,每周2~4次活动人数较多占65%,每天参加一次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4.5%。从不同空间类型的休闲体育活动差别来看,各类型空间使用频率总体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体育活动频率高的人群中,随着空间等级的提高,选择频率逐渐降低。如果将每周休闲体育活动次数按1~2次为少量、4~5次为中量、6~7次以上为多量的等级划分,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主要以中-少量为主(见表3)。

3.3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特征

(1)出行距离从不同类型休闲体育活动空间中居民活动出行距离来看(见表4),大多数居民出行距离在5 km以内,只有少部分在10 km或以上。出行距离较长的活动类型来看,第V类活动空间中可以发现2.5~5 km范围较集中(31.7%),大于10 km出行距离也有15.2%的人群。可以发现,活动方式等级越高,出行距离越远。

表4 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出行距离(N=1 124)

对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调查表明,居民休闲体育多样化倾向影响居民的休闲体育空间决策,而空间距离不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发达的交通网络、多样化的交通工具,为居民的休闲活动出行创造了便利条件,对扩大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范围起到了一定影响。

(2)出行方式交通是连接居民出发地和休闲体育场所的纽带,由于参与不同类型的休闲体育活动的出行距离不同,居民选择的交通方式也表现出差异性。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居民在居住区和社区范围的活动出行采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距离一般在0.5~1.5 km范围内。居民休闲体育场所的选择和距离有关,但也有部分居民宁愿选择距离较远的场所,这种情况对交通出行方式的要求也较高。

表5 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出行交通方式(N=1 124)

从表5中可以看出,居民体育活动出行方式依次是步行33.5%、私家车21.1%、自行车16.4%。可以看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出行并不远,不需要公共交通或自驾车,体育活动的空间范围集中于小区和社区范围内,到达该区域范围内的健身设施并不需要机动化交通工具。而超过这个范围的休闲体育活动空间场所,人们更愿意利用私家车。值得注意的是,轨道交通的整体利用率不高(5.3%),但是在远距离出行中也有较高的利用率(17.5%)。

4 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也是居民休闲体育需求的差异性表现。本研究以居民不同社会属性为变量考察居民休闲体育时空需求差异性。

4.1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居民承担了不同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在个人可支配收入、生活时间分配、出行能力、出行目的上均存在不同特征形成了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性别差异。

对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影响来看,经X2检验,性别对出行距离(X2=27.726)、出行方式(X2=30.353)具有显著影响(Plt;0.01),而对活动频率(X2=21.656)及消费水平(X2=22.675)的影响显著性一般(Plt;0.05),其他未见显著性差异。男性出行空间范围会更广,而女性相对比较喜欢近距离的场所。进一步分析各类休闲体育活动出行方式后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出行,分别占45.2%和29.1%。

休闲体育活动动机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的范围大,场所类型也较多,这一点国内学者的大量研究中已被证实[10-12]。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私家车普及带来的城市居民出行能力的增强,上海市女性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女性自驾出行的现象日益显现,休闲体育活动以私家车方式的出行不再是男性专利[13]。

4.2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年龄差异

年龄不仅直接与个体的身体状况、行动能力相关,同时也与居民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收入联系在一起。相应的表现在休闲体育空间行为上,不同年龄人群在休闲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

对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影响来看,经X2检验,不同年龄对休闲体育出行距离(X2=110.029)和活动空间选择(X2=212.037)上有显著影响(Plt;0.01),对活动时段(X2=66.754)的影响显著性一般(Plt;0.05)。在活动出行距离上,小于18岁青少年和大于60岁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通常是在出行500 m的空间中进行。在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类型选择上,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明显选择居住区型体育活动空间。

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表明[14-16],18岁以下青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是休闲体育活动活跃群体。在休闲体育活动空间选择分析来看,具有场所固定偏好特征和活动出行空间小范围特征,与这类人群的收入水平、出行能力有关。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有一定身体强度的体育活动,老年人倾向于低强度的体育活动。30~49岁之间的中青年、中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具有明显的广域性。这部分人群因所处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不同,在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广泛,同时出行能力较强,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的活动方式较为广泛。

4.3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收入差异

收入是休闲体育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居民购买力与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经济学视角下的休闲体育研究表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会直接反映在休闲活动的参与水平。低收入居民和中低收入居民经济能力有限,对休闲体育活动消费敏感度较高,对空间的环境与设施要求不高。而高收入居民出行能力较强,对空间设施的环境则具有较高需求。

对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影响来看,经X2检验,不同收入对休闲体育出行距离(X2=90.320)和活动空间(X2=84.612)具有显著性影响(Plt;0.01),而对消费水平(X2=65.984)也具有一定影响(Plt;0.05)。在活动出行距离上,可以明显看出低收入居民出行距离大多集中于0.5~1 km范围内。高收入居民的出行距离比较分散,活动空间类型选择也较为广泛。

从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类型选择上来看,低收入居民更愿意选择Ⅰ、Ⅱ类活动空间。中低到中高收入人群的活动类型选择比较分散,高收入居民在高级别Ⅳ、Ⅴ类活动选择上出现集中特征。这种特征并不能说明高收入人群就会选择高级别休闲体育空间场所,但依然能够看出高等级休闲体育活动受到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

4.4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学历差异

学历的高低与居民的职业、收入和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低学历居民的收入通常较低,对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收费较为敏感,不会选择较远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高学历居民对场所的收费、出行距离敏感度较低,而对场所的设施环境敏感度较高,有能力和意愿选择较高层次的休闲体育活动。

从不同学历对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影响来看,经X2检验,不同文化程度对活动空间(X2=147.930)选择具有显著影响(Plt;0.01),而对消费水平(66.087)有一定影响(Plt;0.05),其他未见显著性差异(见表6)。

表6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类型选择(N=1 124)

4.5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职业差异

居民职业情况的不同会对收入与可自由支配时间等带来差异,从而制约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另外,职业与居民的地位和身份联系在一起,使得不同职业居民具有不同的休闲体育活动需求。

表7 不同职业人群的休闲体育活动出行距离

从上海市居民不同职业对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影响来看,经X2检验,职业对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出行距离(X2=112.033)具有显著性影响(Plt;0.01),而对活动时段(X2=67.034)和消费水平(X2=65.112)也有一定影响(Plt;0.05)。退休人员和学生的出行距离比较近,无业或失业人员选择休闲体育空间级别较低。这类居民因出行能力限制,对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的环境敏感度较低,对出行距离敏感度较高。在职人员休闲体育活动频率较低,对出行距离敏感度较低。其中,公务员、经理人员出行能力较强,选择休闲体育活动类型较高,但休闲体育活动频率较低(见表7),可以认为是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受时间因素限制较多。

4.6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家庭差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属性必然会影响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居民,其所承担的家庭责任不同,在休闲体育空间行为上也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表8 不同家庭状况下的休闲体育活动出行距离

从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空间来看,经X2检验,不同家庭状况对出行距离(X2=119.829)具有显著影响(Plt;0.01),对活动频率(X2=90.021)也具有一定影响(Plt;0.05)。一方面,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高阶化,休闲体育活动出行距离明显减小(见表8)。从出行自由度来看,满巢Ⅱ和空巢家庭活动空间较为自由(10 km,20%),单身和满巢Ⅰ出行距离较为紧凑(1~1.5 km,29.6%),满巢Ⅱ出行距离较为离散。可见,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范围的差异性受制于居民家庭因素。这种限制来自于家务劳动、家庭子女教育、工作时间等因素。处于满巢Ⅰ家庭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受工作和家务劳动双重限制。即便如此,这部分居民对休闲体育有一定的需求,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进入满巢Ⅱ阶段以后,孩子已成长,家庭收入达到最高峰,家长可以有较多的社交活动时间和出行能力。单身独立者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强烈,活动自由度比较高。

5 结论

本研究从城市居民社会属性差异的角度考察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需求的差异性,以活动方式、消费水平、时间和空间等维度考察居民社会属性差异,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差异,尤其是时空维度中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和空间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以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的调查中了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需求,为城市休闲体育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为城市休闲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在倡导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须转变服务供给方式,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多元化、差异化的休闲体育需求,提升体育服务空间供给的有效性。

[1] 赵俊红,方敏.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13,34(4):112-115.

[2] 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9.

[3] 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96.

[4] 蔡玉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现状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7):9-17.

[5] 柏慧敏.社会阶层差异中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J].体育科研,2009,30(2):30-32.

[6] 王兴中.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56.

[7]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8] 柴彦威,沈洁.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594.

[9] 蔡玉军.城市居民体育活动行为时空规律——以上海为例[J].体育科研,2012,33(3):62-66.

[10] 胡志坚,李永威,马惠娣.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生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53-57.

[11] 陈正.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体育休闲活动的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10-13.

[12] 邱亚君,梁名洋,许姣.中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8):25-32.

[13] 李峥嵘,柴彦威.大连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时间的利用特征[J].经济地理,1999,19(5):80-84.

[14] 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6):67-70.

[15] 许凤,柏慧敏.城市不同社会阶层的休闲体育文化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6):33-37.

[16] 王红英,翟英姿.上海市老年人休闲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1):61-65.

(编辑 任丹)

ResearchontheSpatio-temporalBehavior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ofLeisureSportsofResidentsinShanghai

JIN Yinri1,FAN Xudong2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urban residents' leisure sports spatio-temporal behavior so as to understand their different levels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and needs. In terms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residents of different types in Shanghai present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space, ti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and difference in choice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modes. but also showing sports and leisure needs differenti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way of service supply,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residents'diverse and different leisure sports need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ports service space supply.

urbanresidents;leisuresports;spatio-temporalbehavior;difference;Shanghai;characteristics

G80-051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039-06

G80-051

A

1001-9154(2017)06-0039-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空需求与供给研究”(14BTY028)。

金银日,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体育,E-mail:jinri@sus.edu.cn。

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438;2.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1.College of Recreational Sports amp; Ar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2.College of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2

2016-12-09

2017-06-23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时空距离
跨越时空的相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镜中的时空穿梭
算距离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时空之门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