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的感受

2017-12-10阿戴尔费伯伊莱恩梅兹立希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设身处地研讨班我会

文/阿戴尔·费伯 伊莱恩·梅兹立希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在有孩子之前,我以为自己将是一个妙极了的家长。我可以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问题。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三个孩子。真正有了孩子,我才认识到为人父母的难处。每天早晨我都安慰自己说:“今天就不会那样了。”但每天都是悲剧重演。“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我不要这个粉色的杯子,我要那个蓝色的。”“这麦片糊跟吐出来的差不多!”“我就是不回房间去,你管不着我!”他们终于把我搞垮了。我做了一件我以前从没想到的事:我参加了一个家长研讨班……

这个研讨班非常引人入胜,讨论的题目是“孩子的感受”。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闪烁着种种新的观念,我手中的笔记本里装满了尚未完全消化的新知识:

* 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 孩子感觉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感觉良好呢?

* 承认并接受他们的感受!

做父母的通常不承认也不接受孩子的感受

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做父母的通常不承认也不接受孩子的感受。

长期否认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也会让他们变得不会体会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

还记得刚上完研讨班时我心里在想:也许别的家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可没这个问题。但后来我开始留意了。下面这些对话是一天之内在我自己家中发生的:

孩子:妈妈,我累了。

我: 你刚睡过觉,不可能累。孩子:(更大声地)但我累了。

我: 你不是累,你只是还有点儿没睡醒。起来穿上衣服吧。

孩子:(大嚎起来)不要,我累了。

孩子:妈妈,我好热。

我: 天冷,别把毛衣脱下来。

孩子:我要脱,我热!

我: 我跟你说了,别把毛衣脱下来!

孩子:我要脱,我热!

孩子:这个节目真没劲。

我: 别瞎说,这个节目挺有意思。孩子:这个节目蠢透了。

我: 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好恶心。

我: 不许这样讲话!

你看出来了吗?一方面,我们所有的谈话都变质为争吵;另一方面,我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看法,而是要依赖我的观点。

设身处地,试着体会孩子的感受

一旦我认识到这一点,我立刻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怎么才能改变呢?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为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问自己:“假如我是一个孩子,我感到累了,热了,烦了,我会怎样?假如我想要我生命中那个全能的大人了解我的感受,我会怎样?”

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努力去试着体会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该说的话自然就涌到了嘴边。当我和孩子说以下内容时,我都是真心真意的,而不是在试用某种教育方法:“哦,我知道了。虽然你刚睡醒,但你仍然觉得有点累。”“哦,我知道了。虽然我觉得冷,但你觉得热。”“哦,我知道了。你对这个节目评价不高。”毕竟,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人,我们完全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感觉。这谈不上谁对谁错,感觉到什么就是什么。

这一新招管用了一阵子,我跟孩子之间的争吵次数明显下降了。直到有一天,女儿宣布说:“我讨厌姥姥。”她这是在讲我的母亲啊!我立刻脱口训道:“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你知道你并不讨厌姥姥。我永远不想再听到从你嘴里说出这种话来!”

这场交锋使我对自己又有了新的了解:对于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都能较好地接受,但一旦他们说的话使我感到生气或不安,我会立刻回到老样子。后来我了解到,有我这种反应的家长还不在少数。那么面对孩子的抱怨家长应当怎样做出反应呢?让我们举一个例子,设身处地地认识这个问题。

来看个成人世界的例子

假设上班时间,你的老板让你为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且要在下班前完成。你原打算立即去做,但由于发生了些紧急情况,你把这件事完全忘到了脑后。那天太忙乱了,你几乎连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正当你和几位同事准备回家的时候,你的老板走过来,向你询问他交代给你的任务。你立刻向老板解释今天是多么繁忙。他打断了你的话,大声地愤怒地嚷道:“我不想听你解释!你以为我花钱雇你来是干什么的?是让你整天坐在这里吗?”你刚想张口解释,他说了句“别说了”,然后进了电梯。

你离开公司,想要找朋友诉苦。这时你最有可能得到的安慰有如下几种:

否定式“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你这样想真是太傻了。你大概是累了,把事情过分夸大了。不可能像你说的那么坏。算了吧,笑一笑……你笑起来很好看。”

哲理式“你知道,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可能万事顺心如意,要学会处变不惊。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建议式“你知道该怎么办吗?明早一上班,马上去你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然后马上坐下来完成你前一天忽略了的工作。而且,如果你是个聪明人,如果你想保住饭碗,你一定要保证今后再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提问式“到底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会让你把老板交给你的特殊任务都忘了?难道你不知道如果你不马上去干,他会很生气吗?这样的事以前发生过吗?他走出去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追上他,再向他解释?”

辩护式“我可以理解你老板的反应,他的压力也一定很大。他没有频频发脾气已经很不错了。”

怜悯式“哦,你好可怜啊。这太可怕了,我真是太为你感到难过了。我简直都快哭出来了。”

业余心理分析式“你有没有想过,你为此感到伤心的真正原因,是你的老板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你小的时候可能担心过失去父亲的宠爱,所以当老板骂你的时候,你早期被拒绝的恐惧感就又回来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进入以上情境,思考一下自身的感受。当我遭遇以上事件,感到伤心或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种谈话只会使我感觉更糟。但是,如果有人真正在聆听,如果有人认同我内心的伤痛并给我一个机会来聊一聊我的困扰,那么我会感到我的伤痛在减轻,我的困惑在消除,我会更有能力面对我的感受与问题。

我们需要学习和练习,熟练掌握这一接纳性新语言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感受也是同样的。如果他们感到有人在聆听,如果他们得到了别人的理解,那么他们同样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话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感受通常都是遭到否定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一接纳性的新语言。

克服孩子消极情绪4招

1. 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

2. 用“哦”“嗯”“我知道了”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

3. 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表达出来。

4. 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猜你喜欢

设身处地研讨班我会
成语班
设身处地,追本溯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会分辨
我会玩
中注协举办行业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及行业职业化建设研讨班
品德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实践策略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旗帜鲜明 彰显时代——中国书协第十七期专题研讨班随笔
民革中央举办厅级以上实职干部专题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