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2017-12-09赵东阳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社会语言学社会文化

赵东阳

【摘要】本文通过区别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阐述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国英语的特点、发展及价值,并举例论述中国英语与中国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精神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国英语变体。最后作者提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规范中国英语的同时,也应该部分接受中国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 社会语言学 社会文化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革与变化促使了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范畴包括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认同和语言规划等。语言与社会存在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语言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而社会语言学主要考察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变异,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因此,我们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观察语言的变化,又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现如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特征逐渐突显,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各种英语变体相继出现。语言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表现出来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包含着语言变异。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Hudson 1980)提出了一套很有用的概念来描写语言的变异,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变体”(variety)。“变体”可以用来指称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它的技术性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形式”。这里的“社会分布”就是指相应的言语社团,一群接受和使用某一些语言形式的人。任何一种“语言变体”都有一个相应的言语社团。社会语言学家Kachru Braj B.(1982)提出制度化变体(institutionalized variety)和使用型变体(performance variety)这两个概念。所谓制度化变体,就是指该变体中的变异现象已经相对固定,并且已有一定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可循,其语域和文体表现已经地方化或本土化,如加拿大英语、新加坡英语等。1985年,语言学家Kachru在英语世界化理论中提出,“三个同心圆模型”,表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类型、习得方式等。这三个同心圆分别是内圆(the Inner Circle)、外圆(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圆(the Expanding Circle)。其中内圆指母语是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内圆人口少,英语是其母语,获得方式是自然习得,用途是全方位的;在外圆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与母语并列官方语言,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这些国家使用的英语可称为制度化变体,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而扩展圆里,英语是外语,其范围内的国家对英语使用有特定的语域和功能,如在科技、教育、外交等领域起到辅助语言的作用,形成了语用变体,即使用型变体。这些变体已与当地语言、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变体。使用型变体,由于其不同的使用目的,即完全用于国际间的交流,其变异现象能否被接受和承认得由以英语为母语的说话者来决定,从而限制了其变异速度和变异量,因此变异现象不固定,无规律可循。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与中国特有社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目前只用于国际交流,客观上不具备使其成为制度化变体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它只是一种使用型变体。

二、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1.中国英语。从国外研究分析,孙骊(1989)指出,人们对于制度化的英语变体如非洲英语、香港英语、新加坡英语了解较多,比较系统,但对使用型变体研究很少,这种状况延续了较长时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英语在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中国英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英语研究专家、社会语言学家 Kingsley Bolton博士撰写了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一书,书中综述并讨论了大量描述和分析中国英语的历史研究、语言学研究及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探索了英语在中国大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以及1997年以来的新发展,其内容主要是对中国英语变体的讨论,并从社会语言学方面进行描写。

同时,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中国英语的认识与界定做了丰富的深入讨论。国内最早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是葛传槼先生。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孙骊基于Kachru 的世界英语变体模式提出中国英语是用于对外交流的使用型变体;汪榕培从英语传播和本土化的视角指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客观存在的国别变体;李文中(1993)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关于中国英语的讨论还有很多,但有一点基本一致,那就是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本土化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2.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田仙枝(2009)这样界定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是中国师生在使用第二语言时照搬汉语语言习惯的结果,在师生中尤以学生为甚”。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它的存在有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语言学根源,但同时也存在弊端。中国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着它存在的社会语言学起因。对于日常交际而言,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例如,人们在餐桌上常说“eat your vegetables(吃菜)”,而非標准的英语表达“help yourself”。又如,一些用英语词词对照译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表达,“you me you me(彼此彼此)”、“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这些典型的中国式英语表达虽然满足了字面意义,但仍旧是一种非标准的英语,它对于正常的交际存在阻碍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对于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endprint

3.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之争。尽管国内学术界对中国英语及其客观存在性已在长期的争论和商榷中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实际使用的复杂性,关于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仍然未了,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界限和性质问题。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交流中,部分中国式英语已逐渐被大家接受运用,如paper tiger(纸老虎)等,而这部分已被接受运用的中国式英语是否可以归为中国英语,仍然值得商榷。本文作者倾向于接受榕培(1991)和李文中(1993)等观点,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系统的规范变体,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而中国式英语是中国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偏离目标语的直译错误,阻碍跨文化交流。本文以下讨论也由此界定展开。

三、中国英语与中国社会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形态。在中国英语中,有许多反映社会制度的表达,这些表达大多属于正式语体,较多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或相关正式文件中,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1 Project(211工程)、all-for-one tourism (全域旅游)、attain the goal of ensuring our people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实现小康目标)、Chinese wisdom(中国智慧)、figh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反腐倡廉)、One belt,One road (“一带一路”)、three stricts and three steadies (“三严三实”)、Spring Festival travel rush(春运)、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national renewal(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社会政治制度特征,这些词汇或短语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信息,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立场,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中国。

社会文化习俗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件的统体,是各民族针对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编码”。汉语和英语的社会发展都有悠久的历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在中国英语中,体现中国习俗的表达数不胜数,如kowtow(磕

头)、fengshui(风水)、hutong(胡同)、memorial archway(牌坊)、yangge dance(秧歌舞)、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粽子)、moon cake(月饼)、qigong(气功)、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taichi(太极)、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二十四节气)等等。语言承载着文化,人们通过语言,不仅仅描述客观世界,也在用语言表达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体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在多元化交流的今天,这些表达将中国传统习俗文化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东方特色。

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发展方向

目前,无论在政府文件还是新闻报道中,都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国英语词汇表达,中国英语特点逐渐突显。但是,正如胡晓丽指出,中国英语研究中不少学者沿袭葛统内省和直觉方法,从汉语特点、汉语思维和中国文化出发笼统地推论中国英语的特征,其后果之一是把某些中式英语特点也当作是中国英语特点;大部分论文仅仅止于宏观层面的探讨和综述,缺乏微观个案分析和量化研究的支持。因此,在发展中国英语的同时,我们还要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关注微观层面的统计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总结中国英语的特征,进一步使中国英语条理化、规范化、理论化。

另外,2009年,在河南师范大学李文中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对建库原则和方案的反复论证和修改,中国英语语料库正处于建设之中。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为我们研究中国英语的特点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我们能够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特征,并探讨其应用价值。在开发中国英语语料库时,考虑到不同文本类型信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尽可能记录文本的外部信息和分类信息,把语料库标记设计成开放系统,允许文本录入时选择不同的标记方案并添加新的标签。CEC建库界面分为三大模块:标记、源格式文本入库、纯文本入库。另外,中国英语语料库也为中国英语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运用语料库分析统计数据,不仅可以定性分析语言现象,也可以进行定量统计,发现语言背后的规律特征。如今的社会早已是一个多语社会,除了满足个人表达、情感交流等功能外,规范化的翻译和语言使用至关重要。

五、总结

社会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英语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受汉语言和文化影响的干扰性英语变体,不能与美国英语或加拿大英语等一些国别变体相提并论,它只能在与规范英语的对立统一中得到体现。我们研究中国英语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明确它的本质特点,给出正确的定位,并指导我们在跨文化的语言交流中正确、有效地使用它们。具有强烈本土化色彩的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母语干扰和文化习俗冲突等的影响,出现了逐字翻译的误区,如good good study

(好好学习)等,但另一方面,在社会交流中,对于表达或接受知识信息,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短语逐渐被人们接受。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规范中国英语的同时,也应该部分接受中国式英语。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际交流过程中,成为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复杂的语言接触、多样的语言变体都使得语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文化内涵。中国英语,这种在中国特色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国别变体促进了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变体研究,并在翻译与使用领域使其不断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待中国英语,也将为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发展中提供良好的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5.

[2]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75-81.

[3]Kachru,Braj B.The Othe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社会语言学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