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在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上的应用
2017-12-09姜勇��
姜勇��
摘 要:初中物理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启蒙教育,这个阶段的物理教育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所习得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初中生对物理学科的感官。初中生的身心虽然开始发育,但是他们的认知依然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因此,教师应该要利用导学案展开物理教学,以学生为主,使初中生从内心深处认为物理是有趣的,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高效课堂;课前准备;课中探究;巩固与反思
高效课堂强调的是让有限的45分钟课堂的信息量实现最大化,资源消耗实现最小化。我们知道,只有在兴趣这一内在学习动机下,学生主动展开的活动,才是高效的。导学案是一位或多位教师合作,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多方信息后,设计出的一份以学生的学案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计划。导学案能够充分激发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主要内容,它是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下面,笔者从利用导学案展开课前准备、课中探究、巩固与反思三个教学环节,讨论导学案在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中的具体措施。
一、 课前准备
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可以充分了解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前准备中,也能够对新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并在预习中记录疑难点知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与分析。只有师生双方做好了课前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整个物理课堂有方向、有重点,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然而,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在预习中很容易失去方向,利用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重点,从而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与精力。导学案也可以让老师的准备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尽可能避免由于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打乱教学步骤。在《光的色彩颜色》一课中,我与本校其他优秀教师共同合作,设计出了一份以生为本的导学案。在这个导学案中,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学生探究、检测与反思四个部分。学习目标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分析教材,由教学目标演变而来的,如学生需要明确光源的含义、了解光的三基色及颜料的三原色,了解光的能量等。然后,学生需要根据这几个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在导学案中,为了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我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预习过后进行作答。
二、 利用导学案展开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是真正检验物理课堂能否实现高效的重要步骤。新课改强调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代替老师的教。导学案本身是以学案为教学依据的,因此,它能够很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展开探究活动,使其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是实现高效的重要手段。由于初中生已经根据导学案进行了自学,所以他们对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然于胸,因此他们便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老师提前收集,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这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可以实现减负。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举出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并判断这些物体是否属于光源。学生们举出了太阳、灯泡、萤火虫、月亮、星星等。我抓住这个机会,问学生:“这些物体都属于光源吗?光源有什么特点呢?”然后,我将学生说出来的物体进行总结,并让他们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学生们将这些物体分为自身发光与反射发光两类。在自身发光的物体中,学生又把他们分为自然界中自然发光以及人为控制下发光两类物体。然后,学生们要根据这些对比,总结出光源的特点。另外,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对于光的三原色的感知不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们展开实验,观察三原色,以及将红、绿、蓝三种颜色进行混合之后,颜色的变化情况。
三、 利用导学案展开巩固与反思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就离不开巩固;要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也依賴于反思。在导学案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教师也要设计课堂反思,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表述他们对导学案指引的物理课堂的看法。在《光的色彩颜色》的导学案中,我针对光源特点、光的三原色以及光的色散等知识,设计了几道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我还设计了“质疑与反思”两栏。学生们可以在“质疑”中提出他们的疑问以及他们对本堂课的看法;“反思”一栏中学生要写出自评评语。
总而言之,“时间紧,任务重”是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实现高效,才能够促进初中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老师要利用导学案展开课前准备,学生自习、老师备课,共同确定新课的教学方向;教师要利用导学案展开课中探究活动,以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的疑难点为方向,使得物理课堂变得具有针对性;教师要利用导学案展开巩固与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了解初中生对物理课堂的需求,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有序、高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占祥.充分发挥导学案作用,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2,(08).
[2]杨响林.浅谈如何利用导学案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