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2017-12-09张慧
张慧
摘 要:随着高校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校园暴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社会、学校、家庭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对高校校園暴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尝试找出预防高校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校园暴力;影响因素;预防
近年来高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如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事件,2011年的药家鑫杀人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投毒事件等,多起高校校园暴力恶性伤害事件使得高校校园环境变得不安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除此之外,校园学生暴力遭遇的情况还给社会、家庭、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暴力遭遇的发生,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重视和配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一、 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范围内力量相对较强者在未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1]。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球48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发生率每年高达60%。[1]。例如发生在校园周围的,由老师、同学或者陌生人采取的从躯体、精神上、语言上的攻击侵害行为,此类行为对暴力遭遇者造成了心理阴影和伤害,甚至导致人格的不健康发展,对暴力遭遇者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 学生因素
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会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看待暴力发生的观点受到影响。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缺少同伴,甚至有些同学会缺少其他同学的尊重。当其在处理矛盾时,遭遇暴力时,常常第一反应是回避或者退让,长期的积累,会使其在暴力面前产生两极化的反映,发生以暴制暴的想法,或者任由暴力欺凌,导致人格扭曲。
(二) 家庭因素
家庭当中父母的婚姻关系的稳定以及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隔代教养的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家庭中出现暴力情况的学生,在面对暴力时,会认为使用暴力行为属于正常情况,部分会出现模仿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同学中使用暴力行为。
(三) 学校因素
校园内是暴力发生较多的场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近年来的扩招,学校的资源的紧缺,使得在学生管理方面受到影响。学生管理人员在处理学生工作的同时还需处理更多的行政事务,弱化了学生的监管和心理辅导的管理。防范机制的不健全和发生暴力后的处理方式,未能够真正的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四)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影响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成长以及对暴力行为的认知。暴力文化通过媒体传播,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的出现,影响学生的思想,致使大学生产生暴力认同,道德冷漠的观念。校园周边的社区中的社会人员未得到公干部门的管理,使得其存在对大学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二、 校园暴力预防措施
当前我国的暴力事件的发生率逐渐提高,表明我国的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存在弊端[2]。 对于如何预防高校校园暴力,为大学生建立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 增强家庭引导教育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防控应当做第一重要的防控[3],家长应重视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关爱、尊重以及正确示范,稳定的家庭关系能够提高子女的自信,培养子女良好的人格,避免对子女进行语言或者躯体的惩罚,避免子女心理创伤。
(二) 加强学生自身意识
提高学生对于校园暴力的认知,加强安全保护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同伴间的冲突和矛盾,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开展学生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学生对施暴者和暴力遭遇者的角色体验,加强其对预防暴力发生的意识。
(三) 提高学校管理机制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多部门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成立校园暴力应对工作小组,配备校园预警硬件设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各部门应共同应对,减少施暴者的暴力倾向,帮助暴力遭遇学生心理创伤的修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四) 营造社会良好环境
加强社会法制教育宣传,为校园周边营造良好安全环境,控制媒体对于暴力文化的宣传,在社区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开展社会互助自愿工作,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学生共同预防暴力发生以及如何对暴力遭遇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
总而言之,校园暴力是严重的社会问题,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帮扶暴力遭遇的学生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希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颖.高校校园暴力的成因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6,312(9):140-141.
[2] 刘新宇,卢珍.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暴力防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2):24-25.
[3] 田进,李健,曾禹榛,杨梓梁,郭放.关于高校校园暴力的情况调查[J].商,2016,(3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