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思维三律在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09李海珠郑立新
李海珠++郑立新
摘 要:本文阐述了何为认知性阅读和诗歌认知性阅读,然后简介了理解思维三律,最后主要以案例形式介绍理解思维三律在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理解;思维规律;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
一、 关于认知性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语文学科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借鉴目前学术界几种阅读层次的划分方法,从阅读思维过程的角度将阅读分为认知性阅读、解读性阅读和发展性阅读三个层次。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比较合理、易于理解的阅读思维层级的划分,阅读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了解文章表达了什么意思,即读懂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说得通俗些,就是读懂了,理解了,其核心是“认知”,其目的是获取文本信息,认识世界,丰富知识,是以作者视域、文本视域为主的,我们把达到这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认知性阅读”。
认知性阅读首先是逐句逐段理解语义,进而整体感知文意,对阅读材料进行客观梳理;其次是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情境意义。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必须在一定的语境文境中运用相关的思维方法,还原文本的原本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主要是思想和感情)。诗歌认知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获取并有效地筛选信息,在一定的语境文境中运用相关的思维方法,还原文本的原本含义,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 理解思维三律
我们以为人类表情达意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三大思维规律。这三大思维规律是:同一(所属)思维、相似思维、因果思维。
阅读理解文章时,也要用这三种思维来理解作者的意思(主要是情、思),我们把这称为理解思维三律。下面简介人类表情达意三大思维规律,把这三大思维规律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就是理解思维三律。
表情达意思维规律一:同一(所属)思维
概念界定:1. 表情达意者的表面话语(字面意思,A)就是所要表达的意思(主要是思想、情感,A),这种思维就叫同一思维。可以简单表述为:A就是A。2. 表情达意者的表面话语(字面意思,A1)属于所要表达的这种意思(主要是思想、情感,A)范围之内,这种思维就叫所属思维。可以简单表述为:A1属于A。因这两种思维相对比较简单,性质上较接近,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这一类思维相对比较简单、直接。表情达意者用A、A1来表达A;理解者由A、A1来直接推知A。
【例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句)
此例中“愁”字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读者(理解者)用同一思维很容易直接推知要表达的是“愁”。
【例2】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联句)
从指称义上看,“忠厚”是“老实厚道”的意思,“诗书”是指“读书”,但理解此联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强调“忠厚”“诗书”的重要性,因为这两个词隐指两大范疇,需要理解它属于哪个方面。其中“忠厚”属于道德范围内,“诗书”属于文化范围内,读者(理解者)用所属思维很容易推知要表达的是强调“道德”传家久,“文化”继世长,强调“道德”“文化”的重要性。
表情达意思维规律二:相似思维
概念界定:表情达意者用表面话语(字面意思,A)来表达与之具有相似点的某个意思(主要是思想、情感,A1),这种思维就叫相似思维。可以简单表述为:A约等于A1。表情达意者用A来表达与之相似的A1;理解者用相似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由A来推知A1。
【例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
后半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者(理解者)用相似思维很容易推知要表达的是“愁”之多、之长。
表情达意思维规律三:因果思维
概念界定:表情达意者用表面话语(字面意思,A)来表达与之有内在因果关系的因(较常见)或果(较少见)。表情达意者用A来表达与之有因果关系的A1;理解者用因果思维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由A来推知A1。
【例4】 案底下放风筝——飞不起来。(歇后语)
不直接说“飞不起来”,而是说“飞不起来”的原因“案底下放风筝”。显然这里用的是因果思维,读者(理解者)只有用因果思维(由因及果)才能理解其义。
三、 理解思维三律在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在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尝试用理解思维三律指导学生建构思维模型(用表格形式建模),较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理解思维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许多学生能理解诗歌语句的字面含义,也了解了必要的相关背景,但仍然不懂得文本要表达的真正意思。甚至一些赏析文章洋洋洒洒上千言也未能解读清楚文本的主题,有些甚至让人觉得不说倒清楚,越说越糊涂。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不懂和不能熟练运用理解思维三律造成的。在懂得语句字面含义,了解必要的相关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这三大思维规律基本可以较快地把握相关的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综合思考就不难把握全文的主题(主要是情感和思想等)。下面以《登岳阳楼》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这三种思维快速解读文本,把握诗歌主题(情、思)。
【案例】 题目:登岳阳楼(杜甫)
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作。
原文语句和意思理解时所用思维方式可能的理解(主要是情感和思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才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1. 同一思维(所属思维)2. 相似思维3. 因果思维1. 过去的愿望到现在才得以实现,悲!2. 无3. 过去的愿望到现在才得以实现,推知其因是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失意、落魄。(悲)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1. 同一思维(所属思维)2. 相似思维3. 因果思维1. 无2. 无3. 写壮阔之景之因是想用它反衬自己之渺小、孤单。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1. 同一思维(所属思维)2. 相似思维3. 因果思维1. 老病属于愁苦2. 船孤单与人孤单相似3. 亲朋故旧不寄一字的结果是孤单、忧愁“老病有孤舟”可以推知作者怀才不遇之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1. 同一思维(所属思维)2. 相似思维3. 因果思维1. “凭轩涕泗流”属于忧愁(为国)2. 无3. “戎马关山北”的结果是作者“凭轩涕泗流”之忧愁,“凭轩涕泗流”原因之一是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忧愁。
综合各种可能的理解内容、题目和写作背景可以把主题概括为:表现诗人漂泊两湖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飘零无依的孤单、忧愁。
这里只介绍理解思维三律在诗歌认知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诗歌的解读性和发展性阅读中的思维训练,将另文介绍。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8):30-35.
[2]赵维森.隐喻文化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09):10-18.endprint